⦿姚海燕
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根据课程目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既分工也合作,共同致力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特点,联系学生学情,巧妙地在阅读教学中无痕渗透写作训练,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生长拔节。
小学生天生喜欢模仿学习。阅读的目的是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字,写作的目的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并模仿迁移到写作表达中,如此可以有效地融合阅读和写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关键段落,赏析文本细节描写,品味表达效果,积累言语表达经验,并进行迁移仿写。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描写鱼的句段,指导学生从写作方法、结构安排等角度来品味作者表达的目的,赏析表达的艺术效果。例如,“鱼……好看极了。有的……有的……有的……”这部分描写鱼的句段首先总括了西沙群岛的鱼非常多,接着从颜色、形态、动作等角度向读者具体介绍了几种鱼,借助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不但刻画了形态各异的鱼构成了海底世界一道独特的景观,而且和课文开头介绍西沙群岛的两大特点相照应,促进学生入情入境,真切体验西沙群岛之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迁移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来描写家乡的竹子。在片段写作中,学生可以向读者介绍竹子的种类、形态、价值,还有竹林的美景等,也可以通过特写镜头细致刻画竹子的一些细节,例如,描写竹子的枝干和叶子等方面,都能够凸显竹子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教学《松鼠》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本课的文本结构“总分总”,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松鼠,这样介绍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在分析了文本的表达特点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启发学生迁移运用这种写法来说明某一种动物,这种读写结合式的教学策略,不但可以提升学生鉴赏文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促进在写作实践中巩固阅读策略和提升写作能力。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经常会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引发读者想象。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留白的地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文本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聚焦留白,还原情境,不仅适用于阅读教学,还可以迁移运用到习作训练当中来。比如,在课文《青蛙卖泥塘》中,青蛙听从小动物们的意见,把泥塘进行改造,目的是卖掉泥塘,前面两处情节描写生动:首先,写的是青蛙为了卖泥塘在吆喝;其次,写了小动物们提出了泥塘的优缺点;最后,写的是青蛙听了以后的想法和做法。与前两次不同,作者略写了青蛙第三次卖泥塘。所以,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青蛙前两次卖泥塘的叙事结构,启发学生思考:小鸟、小兔和蝴蝶它们来买泥塘的时候,会和青蛙说些什么?青蛙听了会如何想、如何做?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文本的空白。再如课文《大自然的声音》中,作者紧扣课文中心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生动刻画了风、水和动物这些大自然的音乐家们。作者巧妙运用了许多象声词,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各种逼真的声音,让读者如临其境。事实上,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写作:除了文中的这些,你还聆听过哪些天籁之音?请你聚焦一种你认为最动听的声音,灵活选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恰当运用象声词,可以参照课文“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用一段具体生动的话尝试写一写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这样读写结合,可以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在感悟留白写作方法妙处的同时,通过想象表达和迁移运用,提升了言语表达能力。
优美的文章之所以引人入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家把真挚的感情倾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精读课文基础上感悟作者情感,如果通过写作表达来还原情感,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并联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经历,评一评司马光的做法。还有司马光的故事给自己的启示有哪些,以后面对困难自己如何去战胜它等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通过写作促进学生生成新的启示。再如,在课文《我不能失信》中,文章结尾是宋庆龄说得一句含义深刻的中心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这个中心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围绕诚实守信谈谈想法。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相互关联,相得益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特点,合理设计小练笔,以写促读,读写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