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飞
汉语拼音是幼儿认字学习的基础,通过拼音能够有效帮助幼儿识字、阅读。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拼音学习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同时拼音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幼儿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学习。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教学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针对幼儿来说,他们对音律有着较强的感悟,且对儿歌有着很高的兴趣。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儿歌教学中,借助儿歌节奏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这样能够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1]。例如,在教学b、d、p、q等声母时,很多幼儿对这些声母无法辨别,容易搞混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其编写成儿歌的形式,借助音乐节奏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增强幼儿的记忆。再比如,在z、c、s和zh、ch、sh的教学中,由于读法和发音的不同,很多幼儿无法区分,从而使得课堂阅读受到制约。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首先让幼儿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h”的像把椅子,发音的时候需要翘舌,没有“h”应该平舌。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将其编写为儿歌,通过歌唱的方式,增加学生的记忆和学习热情,促使其融入拼音学习中。在拼音儿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音节拼读、拼写等规则,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增加拼音学习的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大都在3~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故事有着很高的兴趣。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构建故事情境来感染学生,通过故事性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奠定拼音学习基础[2]。在幼儿拼音教学中,融入故事情节,以故事方式开展教学,不仅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和谐,还能够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认识和理解特点,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可理解[3]。例如,在教学“u”和“ü”的时候,幼儿往往对这个字母很难区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插图方式,讲述“u”和“ü”,例如小白猫(u)和小花猫(ü)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玩,但是小花猫(ü)喜欢戴眼镜,小白猫(u)嫌麻烦不喜欢戴眼镜,不过小花猫特别有礼貌见到“j”“q”“x”“y”就会摘掉眼镜。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让幼儿一下子就区分了两个韵母,同时还知道他们的用法,让幼儿记得更加深刻。通过这种用故事的方式,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外,还应该注重故事的编辑,通过借助情境和丰富故事情节,给幼儿呈现一个画面,这样能够加深幼儿的记忆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编辑故事。以此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大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幼儿天性活泼,尤其是对一些游戏有着很大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幼儿的这一天性,并遵循幼儿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将游戏教学方式融入拼音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将游戏活动与拼音教学相结合,能够大大满足幼儿的需求,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活力[4]。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幼儿更容易融入课堂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对拼音学习的渴望。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方式让幼儿认识到声母的顺序。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学生一张写着声母的卡片,并让幼儿依高矮顺序站好,将写着字母的卡片按顺序发放给每一个同学,“a”是首字母,排在最前面,通过将学生高矮顺序与拼音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声母的顺序。通过排列的方式进行声母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自由组合,加深幼儿对拼音的理解。如“z”可以和“i”“a”“e”等韵母站在一起,但是不能与“b”“r”“c”等声母站在一起。通过站队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拼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拼音是幼儿学习语文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对拼音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高幼儿的课堂地位,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融入拼音的学习中。针对幼儿的教育,教师要能够遵循幼儿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采用各种适合幼儿学习的、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