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明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思想政治的元素。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技性,在整个竞技过程中,不仅要求人的身体素质,还比拼的是丰富精神境界和锻炼品质。在高校体育竞赛活动中,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参与或者观摩国际比赛,还可以点燃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热情。通过刻苦训练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岗敬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可以弘扬良好的体育精神,激发个人、团体、观众的爱国情感和热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升级。
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在体育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体育水平,提升其思想精神境界。在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断的教化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在刻苦训练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比赛竞赛中保持健康的心理,践行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要坚持以生为本,明确学生主体作用,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紧紧咬住人才培养的主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优化调整教学课程和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体育教学规律,根据不同教学任务创新教学方法方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更要注重思想价值导向。比如,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世锦赛、奥运会等国际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体育比赛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加强团队协作,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让学生体验为荣誉而战的喜悦。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对他们进行说教,又要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在思想引导和体育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生为本,把体育课程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让其充分认识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意义,注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更加注重在体育课程中开展育人工程,要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获取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在活动中锻炼心理素质。比如,创新课程育人方式,在实践中开展竞赛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想引导为主,积极开展小组对抗,增强团队的协作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优良作风和良好的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热于网上购物,加上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因此,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地位,把体育课程摆在大学课程的突出地位,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要重视体育课程,要加强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等,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宽路径,丰富思政教育的载体,实现健体与健心双向发展,道德水平与身心健康并驾齐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般建立了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但忽略了建立起思政育人评价体系,缺乏对体育教学中德育的评价标准。所以,要坚持把体育教学与思政育人结合,把教学评价与德育量化结合,把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制定科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育教学结果。要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师思想引导,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坚持教学与学生双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核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获得感、参与感等,努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还要考核评价教师的人格魅力、价值引导、教学态度、思想政治育人水平等指标,考核评价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合理性等,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双实现。
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体育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在体育教学开展思政教育,在思想教育中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标。只有把体育教育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