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
(集宁师范学院 数学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012000)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回访就业单位相结合,选择对象包括集宁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在校生和部分往届毕业生。借助问卷网络平台共发放问卷801 份,收回有效问卷801 份。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72.8%,女生占27.2%;实地回访24 家就业单位,50 名毕业生。
1.对就业形势的看法
调查显示,83%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选择考研或先就业后择业的学生较多,只有3%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先选择自己合适的岗位再就业。总体看来,学生就业方向更趋务实与成熟,他们能够衡量综合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实际操作能力的强弱等基本条件去对照自己、评价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工作比较合适,没有产生盲目就业的错误就业观[1]。
2.面临就业的心态
调查显示,面对就业压力,67%的学生表现出信心不足和焦虑,且这种现象在各年级学生中都存在。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的不扎实、缺乏社会经验,考研、恋爱分合、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学生缺乏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此外,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式不够灵活、观念传统,走不出“专业对口”的狭义就业观,很多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有保障的好学校就业,希望就此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创业[2]。
3.求职途径
调查显示,70%的学生选择通过学校招聘会或学校推荐的方式求职,不能主动深入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岗位需求,而把就业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学校或朋友,这种求职方式过于依赖学校和家人,缺乏主动性。
1.毕业生工作情况
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较为单一,教师职业依然是主要就业渠道。从毕业生工作性质来看,50 名毕业生中,从事教师行业的占92%,从事其他事业单位的占6%,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占2%,自主创业的占0%。从行政职务来看,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中有26%担任班主任,担任校领导职务的占11%。从毕业生毕业时间来看,学院升本之前的毕业生占44%,升本以后的毕业生占56%,且其中2019、2020年的毕业生占本科毕业生的57%,已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占4%。
2.专业相关度及工作满意度
学生目前的工作岗位和所学专业较紧密,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从毕业生的就业时间来看,初次就业时间绝大部分集中在毕业前2 个月或毕业后3 个月之内,并且稳定率达90%以上。有92%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现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紧密度较高,并且他们对目前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满意度较高。
3.毕业生就业薪酬
毕业生定岗后目前税前月收入集中在3800~7000 元。其中近一两年刚毕业的学生月薪中位数为4700元。据调查,2015年以来,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后的第一月工资总体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通过本次毕业生就业回访发现,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集宁师范学院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高,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在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评价中,企业认为学生政治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好。在实践能力评价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在思想道德修养及心理素质方面,企业对毕业生公民道德素质及社会责任感、维护集体荣誉等方面比较满意。
集宁师范学院数学学院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研究就业创业工作。学院实行班主任、导师双线“负责制”,导师不仅指导学业,还要指导服务就业。该院成立了“就业创业线上指导”教师团队和工作联络微信群,给毕业生及时推荐就业渠道,讲解学校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安全等知识内容,帮助其办理就业手续。
该院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平台等网络平台,共享全国招聘、考试信息。截至2020年12月,共推荐就业单位68 个,就业岗位72 个,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展了9 次线上招聘会,举办了就业经验分享会2 场;还依托“内蒙古大学生就业”、易网中国大学MOOC 等各类在线课程平台开展了就业创业课程线上学习活动。
该院建立健全“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帮扶工作信息台账”,逐一落实帮扶责任人,制定了帮扶措施,开展了“一对一”就业帮扶。截至2020年12月,数学学院2020 届建档立卡的4 名毕业生已全部就业。
学校组织举办了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院级初赛,在校学生全员参与,参与率100%;还举办了数学学院第三届创新创业活动月暨第十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节系列活动3 场。
对目前还未就业的毕业生,该院安排了专人坚持定期联系,并持续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已就业的毕业生,坚持就业信息追踪,坚持做好就业复查工作。
目前,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设计上,注重宣传就业政策及就业形势分析,而在培养师范生教师基本功训练和育人能力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学生实习时真正能上讲台的机会很少,更多的还是以听课、批改作业为主。在师范生教师技能方面,师范生“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所占课时比例较少。因此,师范院校应通过有效方式,不断提高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3]。
现如今,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学识水平的竞争,还是心理素质的竞争[4]。目前,大多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过程服务内容较多、形式也多样,但对学生性格、情绪和心理的关注和培养较少。因此,师范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开发精品网络课程,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的渠道[5],例如依托“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6]。
师范院校应不断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教育,把“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做好做实,引导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成才;做好大学生征兵宣传工作,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发挥本校教职工、校友资源等多方力量,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广泛收集用人需求信息并及时通过网络发布给毕业生。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有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奋斗精神,满足于现状,对未来就业没有思考,不主动参加招聘会,不敢于尝试,不积极搜寻相关就业信息,这种懒惰心态必然导致其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因此,师范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主体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