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志彬 烟台南山学院
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是链接校园与社会的纽带,也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改善,养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我国优秀拳种之一,随着国家武术进校园战略的实施和“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太极拳在高校的开展和传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太极拳的起源,最普遍的有张三丰说和陈家沟说两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集武术、艺术、中医学等知识理论为一体的拳种,在当代社会,大概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大流派,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小的流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太极拳逐步向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方向发展,其技击性相对弱化。
太极拳讲究天人合一、阴阳相济。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协调。每个动作在不同的身体部位有不同的体现,而一个整体在整个自然界中也是一个局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转换也是阴阳的相互转换。此外,动与静、快与慢、进与退、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呼与吸、攻与守等也都是太极拳中的阴阳观念。
太极拳的动作最大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内外兼修。
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有动有静。阴阳的理念贯穿每个动作,这也是辩证思维的体现。在技击上,太极拳独树一帜,与追求力量的外家拳不同,它的主要技击思想是用“巧劲”,以最小的力量去体现每个动作的技击性。在与对方的接触中,感受对方的力量,即“听劲”;在对方发力的瞬间,把对方的力量打偏,即“拨劲”;把对方力量打偏之后,瞬间爆发,即“发劲”。在拳架和推手练习中都可以体会到太极拳的这种技击理念,因此练好太极拳,要从拳架和实战两方面来进行,相互验证。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耐心与静心。相比较于长拳、少林拳、南拳等拳种来说,太极拳的动作相对较慢,练习太极拳也是磨炼心性的过程。太极拳讲究“六合”“十要”。“六合”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与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虚实分清、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动中求静。
此外太极拳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击意义,了解这些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学习太极拳的技击意义,有助于抑制当代男青年女性化发展倾向。
掌握太极拳的精髓需要时间的沉淀。在开始时如果能对太极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助于更好的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和理念。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出发点,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更多的是靠自己。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接触过太极拳,在他们心里,太极拳是中老年人的项目,动作慢,不符合年轻人的气质。而且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简单的介绍太极拳的概念、起源等,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太极拳是为了学分,并不是因为感兴趣。这样很难体会到太极拳的精髓,学习的深度仅仅停留在表面。
虽然随着“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太极拳等以养生为特色的拳种越老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太极拳的产业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太极拳专业的就业面仍然不够广阔,这导致太极拳专业人才的缺失。普通高校的太极拳课,多由非太极拳教师承担,专业师资储备明显不足,年轻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教师储备力量不足,当现任太极拳教师离岗,会对太极拳课程造成较大影响。
目前普通高校的太极拳课程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主,它动作简单易学。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动作要点,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太极拳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缺少对拳理拳法的讲解,学生对每个动作对应的文化内涵和技击意义缺乏了解。教学内容的单一以及缺少实战教学,又进一步加大学生对太极拳的误区,造成恶性循环。
要消除学生对太极拳的误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让大学生了解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从心理上首先对太极拳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通过校园网、公众号、组织参观相关影视等网络途径,对太极拳的历史、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课前宣传,吸引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组织比赛的方式,给予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奖励等,吸引学生自主练习。
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专业的教师则是 高质量教学的基础,如果没有专业的教师,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就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太极拳专业教师储备不足的情况,可以从培训现有教师和引入新人才两方面进行着手,双管齐下。
一方面,邀请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对现有太极拳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尤其是拳理拳法和太极推手等方面的强化。另一方面,可以面向社会,聘请太极拳非物质文化继承人到校进行任教,或者面向体育院校招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或者太极拳专业的毕业生担任专任教师。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太极拳课程都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主,在简单易学的同时,也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单调,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这个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在动作教学的同时,加入对应的拳理拳法讲解;增加太极推手教学;增加太极拳教学种类,24式简化太极拳是以传统杨式太极拳为主简化而来,它的动作比较慢,而且动作的很多细节都省略了,学生无法通过24式简化太极拳体会太极拳真正的精髓,所以增加太极拳教学内容势在必行,比如增加传统杨式太极拳或陈式太极拳,传统杨式太极拳没有经过简化,有助于学生在24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太极拳的精髓,陈式太极拳中发力动作较多,动作观赏性更高,相对来说,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加入太极拳相关的人物事迹的讲解,添加太极拳主题电影等,让学生从其他方面了解太极拳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此外还可以开展课外学习环境,建立太极拳运动队,带领队伍外出参加比赛,提升学生的荣誉感等。
对于体育学科来说,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像室内理论课一样参考教材,所以课前的备课更加重要。对于备课来说,教材是重中之重。有些学校还有留学生的太极拳课,这就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教材了,针对留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语言情况,对于教材的要求就更高了。教材这方面可以鼓励任课教师进行教材编写,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又可以有针对性的配置教材。
太极拳集美学、艺术学、武术、中医等思想为一体,不仅在国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国际上,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而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深,在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在高校推广太极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和抑制当代男性青年女性化发展倾向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开展高质量的太极拳教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