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翼飞 戴声豫 首都体育学院
针对我国足球发展水平停滞不前,整体水平偏低,国人期待与现实差距较大。教育部对校园足球工作全面开展调研,于2014年明确规定了校园足球这一含义,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1]。在教育部与其领导人的一些讲话文件中,我们认为,在大力开展这一活动的过程中,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是其基本目标;普及足球运动,为我国培养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提升足球的竞技能力是其最终目标[2]。
在短期内要首先要进行政策的扶持,如先预计开展5000多所足球特色学校,储备大量的青少年人才;在长期内要形成良好的足球氛围,以文化底蕴的力量促使足球运动蓬勃发展[3]。总之,以点带面,全面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足球竞技水平勇攀世界前列,全民有广泛自觉性,趋于“高强美”发展[4]。
在小学、初中开展校园足球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一文,里面就很清晰的说明了把足球作为一个高度重视的层面。但在一段时间的火热过后,即小升初、初升高这个阶段,许多原来培养的优秀苗子因为社会道德观念、家长的从众期望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学业压力等等,在这两个阶段就从逐渐的减少参与或不参与足球这一运动,从而使培养的足球人才出现了断崖式下降。
我国现存的足球联赛体制是四级联赛体制,即通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来进行选拔。但其中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比赛开展氛围良好,高中和大学开展的较为一般。在校园足球这一热度的烘托下,小初中开展的试点学校比较多,基数大,自然参赛的队伍就要多,而一些高中和高校则不一定都有参赛队伍,再加上由于联赛体制的制定不规范,注册条件烦琐,造成了一些优秀苗子晋升比较困难,限制青少年人才发展,失去了很多的有利资源。
校园足球发展的理念是要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加大足球人才后备力量,以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主动自觉的积极型参与。一些地区曲解了校园足球的发展理念,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竞技运动成绩,培养国足运动员混淆了其基本理念。在7月15日的中英足球教育文化战略研讨会上英国专家说到:校园足球的意义在于让老师和俱乐部都能参与其中,使孩子们在每个年龄段都能踢上球,不是为了培养国家运动员。但一些地区以奖牌论为主体,不是重在以学生为主,重在要提升竞技能力,违背了其发展的理念。
所有体育运动的发展都要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才能生存。在世界足球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前赴后继,蜿蜒曲折的缓慢上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底蕴软实力与硬性政策保护结合,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缓慢前行。发展某一运动,都要夯实基础性条件,切勿“急速跳跃式”与“功利性”发展。
以强化激励为价值导向,优化足球教师的在职培训与入职提高。目前的培训应从质与量抓起,对教师进行指标优化提升,从知情意行4方面去激励足球教师的行为动机与精神。丰富培训的内容形式,改善培训条件,从客观条件优化资源分配,顺而提高足球骨干老师的主观认识。
根乃是参天大树茁壮成长的基础,校园足球的发展应是如此,从严格细化的制度来规定其具体实施的措施。以源头为始点,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的制度体系,不断更新优化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问题,使校园足球呈现出健康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从市级地方到省到国家的反馈机制,减少通报程序。提升不同级别部门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完善互动协调机制,以制度的完善优化带动校园足球良性发展。
首先要使校园足球发展呈现良性循环,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帮助青少年群体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性。其次要使青少年群体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参与足球运动,家庭、社会、学校提供有效的支持。
校园足球开展以来,在短时间内也取得过不俗的成绩,各方关注度很高。然而,发展就要出现新的问题,需把问题一一去解决攻克,才能让校园足球不断发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