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争春 于鑫鑫 邹蕾
(沈阳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44)
体育教育专业“双向互通”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人才通过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能够产生的一种最优的教育方式。这种模式,能够在实现学校与学校的合作方式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学校和企业、学校与竞技体校等更多合作模式。同时,体育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还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定位,以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顶层设计,凭借改革培养方案为途径,以改革实践环节作为突破口,促进体育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
该文研究了辽宁省6所院校的培养目标。大部分院校基本都将大力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发展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将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作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是“一专多能”。因此,这6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设置,都较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1]。
目前,从各个学校对于实践环节的安排上看,各个院校在实践环节的类型和具体实施步骤上会有细微的差别,主要实践环节设计包括教育实习、去学校观摩、参与区教研员组织的会议活动等在内的十几类活动。这些实践环节分别安排在大学期间的每个学期期末,贯穿大学4年。值得特别肯定的是,在师范类院校中出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小学期”教师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它显著提高了学生在每个阶段应达到实践能力的程度。例如,沈阳师范大学的学生在前3年都会进行小学阶段实习教学,而在大四学期则直接进入教师平台进行实践,这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一种创新性尝试,这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值得总结和借鉴。
各个高校均会扩大实习渠道,以校校合作、订单培养等形式,完成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与此同时学校聘请更多的各个行业的名师、体育管理人才、指导专家相继走进高校,与学生进行讲座、学术及技术交流,将专家、学者等优秀人才引入学校之中,扩展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培养质量。例如,沈阳大学与沈阳部分区教育局签订“共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单位为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沈阳大学与沈河区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共同建立学校俱乐部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以“实训室+基地”为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针对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和中等阶段教育,为学校体育培养了大量的体育教师专门性人才。这些学生从业后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学校社团及大课间等各种文体工作,还包括竞赛后备人才队伍训练、体育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实施“3+1”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前3年进行专业知识系统学习,最后1年进入教师教育课程。也可根据院校类型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采取集散共促的教育模式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实际、切实地了解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实际的情况,让学生做到入岗即能上岗、入职既能履职,直接成为有教育经验的教师,直接达到学校、俱乐部等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和岗位要求,实现校企合作的双向互利共赢,长久可持续发展。
“双向合作互通模式”,即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体育教师的上课实况,所以实践形式趋向仿真教学。可以聘请专家走进高校,讲解各种实践环节,作示范课。学生也可以进入实训基地学校,锻炼适应课堂、讲课的能力。教师讲得要清楚,示范要规范精彩,使学生面向基础教育拿出手、沉下心、用得上、呆得住,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力强、有专长、多面手”的抢手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不仅是“成手”,还是业务精通、有所专长的“高手”,让学校、俱乐部等用人机构乐于招纳,争于招纳,打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持续不断为市场提供高质量人才。
采取“校企互惠互通模式”,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社会专业“高手”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或优秀录像资料),真正使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例如,体能训练、裁判学习、执裁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实施“双师、双课”互通方式是实现校企互惠互通的较好办法之一。“双师”是指一门课程聘请2个教师完成,学校教师与社会各专业“高手”共同完成,“双课”按“一节理论一节实践课”的比重,强化专业实践环节的比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双师、双课”互通方式要不局限于现今学校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并且从加强实践性、专业性、就业的全面性、灵活性入手。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调整人才培养在各个环节在人力、物力上的支出和投入,为培养全方位的体育教育人才及转型发展需求做好全方位保障。
体育教育主要为中小学培养体育教师人才。《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大中小学校要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内乃至全国联赛,获得较好成绩的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在教师培训等方面可以给予侧重,并鼓励建设足、篮、排等项目校园高水平运动队[2]。因此,培养能力强的、能训练的教练人才,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一[3,4]。
体育教育专业在实践环节之中,通常会将学分安排在16~33学分之间,将学时总量安排在240~368学时之间,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5]。总体看,在实践环节培养上,仍受高等院校原有办学模式影响,转型发展还存在“缩手缩脚”的问题,多年形成的培养模式还没有较大的突破[6,7]。
为此,辽宁的部分院校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沈阳师范大学与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沈阳市第十一中学等单位开展校校、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和未来高水平学生招生奠基了坚实的发展基础[8,9]。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大力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的快速转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市场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应大力朝着培养高素质、强动手、高技能的应用人才方向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应采取“双向合作互通模式”,开创“校企互惠互通模式”,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培养能力强的、能抓运动队训练比赛的教师,全方位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动手能力、课上讲解经验等实践能力,丰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创多种多样的途径,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及扩大就业面提供更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