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1 16:15边永红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7期
关键词:双创应用型人才

边永红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通辽 028000)

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了提高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效率,高校一定要重视提升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完善的培养模式,从而真正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 “双创”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无法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联系

目前,根据社会发展对岗位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据调研可知,大多数高校在国家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下,都能按照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接岗位进行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1]。但受到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体育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实际调研度不足,对人才培养方向把握不准,特别是对“双创”教育相关要求理解不透彻,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发展需求失衡。更为严重的是,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过于形式主义。

1.2 课程设置无法与创新教育理念紧密契合

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离不开实用、科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支撑。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大多是围绕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等方面构建的。虽然这种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符合,其设置也基本合理,但各课程内部的课程安排及课程衔接问题依然突出[2]。例如,一些高校按照国家要求仅仅在通识课程中设置一门创新创业课程,即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专业课程中未有明确要求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相符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由此导致课程设置与创新教育理念契合度欠佳,同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效适应。

1.3 多层次教学体系不完善

高校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专业见习与实习层面,还无法根据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缺乏多样化的实践形式体验,因此也就无法真正掌握与未来岗位需求相符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由此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 “双创”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发挥目标引领

科学合理的体育专业目标是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入手点,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选用、培养模式选择等环节都离不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发挥。另外,“双创”背景下的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以体育专业学生为主体,重视彰显他们的核心位置,引导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理论传播、技能训练等方法的辅助下,着重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3]。基于此,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定位好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市场运营、团队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并重,重点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市场洞察力、果断决策力与创新精神。同时,还需促进体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间形成合力。对于高校而言,制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与本地产业结构情况相结合,着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及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体育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逐年增高。体育专业子项众多,各专业需要结合其专业特点与岗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体现实用性与应用性[4]。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专业为例:体育教育专业确定了专业必须与内蒙古及通辽市体育教学改革对教师培养的要求相一致,着重培养具有前沿体育思想与创新意识的体育教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必须结合传统武术产业、健身娱乐产业、体育康复产业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所需人才的各项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意识与民族体育素养,能够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中从事咨询、管理、组织、经营、科研等方面的体育人才。

2.2 对市场进行深度分析

高校在促进体育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创业环境与市场发展概况,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的现实需求创建完善的管控机制,深入分析创业项目是否迎合市场需求,并且要对管控机制进行落实,特别是高校管理部门,更要与企业建立和谐畅通的沟通机制,对创业目标与创业效果科学整合,帮助大学生创业者从中总结经验,从而为后续管理工作奠定稳固的基础条件。同时,辅导员、体育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要形成全面的教管体系,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要准确预判培养机制与项目开发,在根本上做到与管理要素紧密结合,为大学生构建更具市场适应力的教育体制,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创业生涯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创业基金管理与大学生创业机制管理,形成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管理机制内容,逐步提高体育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度,提高创业服务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以更为实效性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2.3 优化“双创”教学环境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是帮助体育专业学生形成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所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普遍不足,课程设置与学科融合效果不理想,没有真正实现深化教学改革效果[5]。鉴于此,高校体育专业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创建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面向大一、大二等年级开展基础性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也要针对各创业阶段与各年级的体育专业学生开展技能型培训,将SIYB(创业培训)与KAB(了解企业)等创业项目引进校园,满足不同创业者的需求。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搭建高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将专职与兼职紧密结合,在专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双创”实践,将教学研究与师资建设一体化,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灵活性强的“双创”机制与具有一定倾斜性的政策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前提所在。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落实“双创”政策方面不甚理想,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也亟待改善[6]。基于此,高校不仅要主动联合地方政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体育专业创业者提供资金优惠,为他们创建实践基地并提供专业指导,在市场方面也要给予更多支持,加快学生融入创业集聚区域的进程,由此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高校还可与产业协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围绕产业需求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尝试体育学科与产业的交融,由此使市场需求与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融合成为可能。

2.4 拓宽创业渠道与实践资源

如果想使工作更具实效性,就应充分拓展渠道化的管理能力,以体育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入手点,有序推进创业项目。应创建完善化的内部联动机制,打造与体育专业相符合的产业园,尽可能争取到政府或社会的资金支持,这样不仅为创新创业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管理结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高校还应与校外资源紧密联合,形成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体系,确保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实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组织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各类竞赛项目,加大扶持“双创”社团的力度,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专业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育中得到不断发展。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应将体育创新创业与体育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双创”课程融入体育教材或体育项目之中,在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第二课堂实习过程中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由此不断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落实提供保障,从而从根本上让体育专业学生的学科能力更为全面化。对于地方而言,体育主管部门要与高校加强联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时刻关注体育专业学生的创业项目进展,对市场分析进行辅助,创建完善的服务指导体系,确保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发展平台,由此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另外,体育主管部门还应组织体育专业的创业竞赛活动,提高创业者热情,确保流程更为合理化,由此顺利完成已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在“双创”背景下,为了凸显体育学科特点,相关部门应对监管体系建设尽快落实,确保实践资源能够融入教育体系之中,由此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合理性。高校应引进企业管理者与一线工作者,将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学生,增强高校教学的实用性。由于体育专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经济、现代旅游等产业的联系度较高,所以在产业内进行创业的成功率更高,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保证体育专业学生能够整合基础资源。高校可根据现实条件聘请专家为学生分析市场动态与前沿信息,确保实践计划、管理机制与现实需求相符合,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在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高校要深入分析并利用好现有资源,创建效率更高的管控流程,从而推动体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入开展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对“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力度,正视高校体育专业现实情况,以“双创”为背景,制订具体而科学的培养计划,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培养对接性强的体育人才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双创应用型人才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人才云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