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萍 戴征俊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21世纪,体育领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到推陈出新、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体育传统学校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过去,需要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和价值。笔者走访了南昌市1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体育单招考试为基础,以继续深造考取大学为目标,向学生运动员发放问卷,与教练、学生运动员深入交流,并走访专家,以此了解近年来南昌市体育传统学校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1]。近年来,在单招考试中文化分的占比逐渐提升,成为拉开差距和学校录取的关键,文化课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近60%体育传统学校的认识不到位,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层次不齐,相对普通生差距较大,特别是在重点中学,文化水平低逐渐成为单招考试失利的主要原因。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水平低下,不仅无法提高运动竞赛成绩,而且无法保证今后的升学,阻碍自身的长效进步和未来发展。
文化教育的缺失,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实际上,文化教育的涉及范围广泛,可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多种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分析推理、时机判断等。因此,文化教育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与运动训练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创造力与理解教练意图的能力等,实现智力和体力的双向兼容。在此情况下,体育传统学校的文化教育不到位,直接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
文化教育的缺失,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寿命。这里的体育寿命不单指竞技运动寿命,还指今后的自我训练、指导比赛等体育行为寿命。客观来看,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比较短暂,包括开发期、成长期、巅峰期、衰退期4个时期。后期多以指导运动训练、竞赛为主[2]。因此,青少年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不断延缓体育寿命。
文化教育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升学深造。青少年运动员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将被时代所抛弃,无法延续良好的运动生涯。近几年,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和体育院校单招运动员对文化成绩的要求逐步提升。据笔者统计,近5年师范类高校单招文化分均在260分以上,专业体育院校230分以上,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甚至达到300分以上。在此情况下,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提高学习文化分数成为体育传统学校体育生的当务之急。
3.1.1 运动目标功利
当前,体育传统学校开展文化教育,存在运动目标功利化的问题。客观来看,体育传统学校无法保持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的平衡,过于强调比赛成绩,导致二者之间存在冲突。在此情况下,青少年运动员的观念产生偏移,忽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实际上,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入。体育行业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要求正在发生变化,不再一味关注竞技水平,而是关注综合能力。因此,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目标功利化,无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不符合新时期的需要,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和未来前景。
3.1.2 课程脱离现实
当前,很多体育传统学校开展文化教育并未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与现实情况脱离[3]。具体来看,这些学校的文化课程要求体育生与普通学生一起上,多数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基础非常薄弱,进度和要求却与其他学生相同,未根据高水平招生及单招大纲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已经形成习惯,很难适应普通文化教育,缺乏学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畏难、避学现象比比皆是。而且青少年运动员被运动训练抢占大部分精力,学习时间受到严重的挤压,直接影响文化教育的成效。
3.1.3 体制限制
当前,体育传统学校开展文化教育,存在体制限制的问题。具体来看,很多体育传统学校没有建立考核和评价机制,无法掌握文化教育的情况;也没有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无法保证文化教育的成效。在此情况下,青少年运动员只要运动训练表现优秀,既可正常毕业。由此可见,文化教育缺少长效、合理的机制,无法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重视,很难产生积极影响和正向作用[4]。当前,这些体育传统学校的模式,考核和评价没有参考性,监督和反馈没有借鉴性,不契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制约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和进步,需要得到修正和改进,否则将阻碍体育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3.2.1 制度的因素
体育传统学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存在政治色彩,缺少多元化和多样化。客观来看,地方政府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制定的一系列优待政策,目的是保证竞技体育的人才储备。但是,这种方式破坏文化教育的生存土壤,重视政绩、轻视教育,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养缺失,不利于其长期发展和综合进步。
3.2.2 教育的因素
体育传统学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受限于传统的模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缺乏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没有尊重青少年运动员的主体地位,整体教育质量不高。在此情况下,文化教育过于被动,存在很强的制约性。另一方面,教师采用机械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青少年运动员的个性需要和学习诉求,很难吸引注意力,导致文化教育收效甚微。
3.2.3 个人的因素
体育传统学习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缺少青少年运动员的支持和认可,缺少学习氛围和情境。青少年运动员的认识和想法不成熟,一旦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很容易走上歧路。家长和教练员将比赛放在核心位置,不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5],在此情况下,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落后,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体育传统学校应该更新文化教育的观念,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由上文可知,很多体育传统学校的思想偏移,制约文化教育的成效。因此,体育传统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不仅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而且增加青少年运动员的知识储备,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一方面,体育传统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备,保证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的和谐,实现劳逸结合的效果。另一方面,体育传统学校应该增加课程内容,适当开设文化课程,有针对性地制订专业方案。在此情况下,青少年运动员可以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调节的能力,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最优选择。
体育传统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能力,提高文化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作为文化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和价值愈发凸显[6]。因此,体育传统学校应该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给予表现良好的教师更多奖金支持和晋升机会,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成就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教育中,从而增强文化教育的能动性。
体育传统学校应该营造学训结合的氛围,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的兴趣和热情。首先,体育传统学校可以做好宣传和倡导,增加文化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潜移默化间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意识。其次,体育传统学校可以改革管理制度,合理调整学习和训练的比例,促进二者的融合和发展,有效缓解青少年运动员的疲劳、紧张[7]。最后,体育传统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提高运动训练的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保证文化教育的开展。
体育传统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体育寿命、升学深造。当前,体育传统学校受限于制度、教育、个人3个因素,存在目标功利、课程脱离现实、体制限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消极影响和反面作用。因此,体育传统学校必须行动起来,更新文化教育的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能力、营造学训结合的氛围,才能保证文化教育的有效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