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汉语综合课教材编写及使用中的文化因素
——以《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修订本)为例

2021-11-21 16:17:59马树德
英语知识 2021年3期
关键词:汉语课文语言

马树德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

1.引言

以汉语言为主专业的国际学生,经历了汉语学习的基础和中级阶段,开始研习以高级汉语综合课为主干的专业学习时,会不自觉地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有责任在开课前跟他们作一说明:

我们现在要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个台阶比较高。这是因为在基础阶段,我们所接触、所学习的汉语,是教师为教学之需所编写的,是教材中的汉语,尽管合乎语法、合乎规范,但与现实中的使用不尽相同,因此可称之为“人造汉语”。教师的根本目的,自然是通过学习让大家掌握一定数量的、最常用的汉字与词汇,在学会简单的叙事与交际能力的同时,较为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汉语语法,并借以学习和见识各种各样的语言点。现在我们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学习的是高级汉语,所接触并要学习的,都是作家作品原文,包括名家名篇,都是纯“自然态”的,可称之为“原貌汉语”。作家作品原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语言习惯、语言风格,都有其唯一性,很难模仿,因此与“人造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特别关注某个词语是甲级还是丁级,不再系统地讲解语法而只在开始时对过去所学做一些提示与归纳,然后便开始关注修辞、篇章结构法并对语用知识进行简要分析。在作家的作品中,有许多表达可能不符合所谓的“语言规范”——这或许与汉语的一个特点有关,即在表现语法关系时常常是没有标记的。另外,成语也开始出现,有的篇目中多,有的篇目中少,并无定规。因此,无论台阶有多高,大家都得迈上去。没有什么简易的办法,也没有捷径可走,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培养出兴趣,付出艰辛和努力。

以上从“人造汉语”到“原貌汉语”的说明,既是让学生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也是给他们加油鼓劲儿。实际上,高级汉语除了语言之难,更难的或许是语言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以及所透露的文化信息。之所以在说明中没有着重强调,是因为这些“文化”融汇于作品的语言当中,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我们教的是语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语言课本身也包含着文化内容或文化因素的教学”(程棠,2000:167)。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如果文化问题不解决,要想真正读懂并理解作品,进而把汉语学好,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备课时吃透教材,在课上能对文化知识点作出准确的介绍和阐释,对于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人造汉语”到“原貌汉语”,中间是语用、语境和文化因素的融入。关于文化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所以本文的思路,将过渡到“怎么编材”(教材研究)和“怎么教文化”(教学法)的具体阐述上来。

2.从编材选目看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是《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修订本)(马树德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分为上中下三册,每册10篇课文,共计30篇。在编材之初,并未从文化角度设计,记得2001年申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时,我们在“本书特色”一栏就写着:“在篇目选择方面,注意课文素材的时间性和题材、体裁的多样性……遵循‘结构-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注意文化因素的渗透……注重系统性,明确阶段性。”

可见初心仍然是从语言出发的,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固然是‘水乳交融’‘血肉相依’的关系,但语言与文化毕竟不能等同。语言自身还有自己的特点”(程棠,2000: 175)。所以,我们编材中的首要角度还是语言学习,并不以文化为重心,更非唯文化论,却在每篇课文中都透出了浓浓的中国味儿,潜意识里照顾到了文化的多个方面。

在难度方面,虽然当时并没有文化类大纲可以作为编材的参考,但我们依然倾向于把“有形”的文化往前放,把“无形”的文化往后放,对文化点的设置有一个大致的安排,下册的难度明显比上册、中册要高一些。我们选列其中的一半篇目,予以解题:

(1)上册

第一课,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作家重点分析了胡同文化的内涵,揭示受胡同文化影响的北京人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第三课,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序》,刻画了中式传统建筑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移步换景,皆为“完美的图画”。

第五课,谈歌的《城市票友》。主人公是一个京剧爱好者,偶然去公园唱戏,却因妻子的反对而最终放弃,写出了内心的挣扎与对生活状态的深度思考。

第六课,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作家满含着深情地等荷、盼荷、赏荷、赞荷,道出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理念。

第十课,鲁迅的《药》。小说通过写茶馆主人华老栓花钱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写辛亥革命时期下层群众的愚昧、麻木和无知以及带给革命者的无限悲哀。

(存目:第二课,梁晓声的《普通人》;第四课,黄苗子的《美食与乡情》;第七课,于是之的《幼学纪事》;第八课,童裳亮的《海洋与生命》;第九课,常书鸿、池田大作的《敦煌艺术的特色》)

(2)中册

第一课,傅雷的《傅雷家书》。这是翻译家、文学家傅雷写给钢琴家儿子傅聪的书信集。书信里,既有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也有对儿子的鼓励与鞭策以及艺术学习上的耐心指导。

第四课,周国平的《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现代技术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作者就技术的本质问题展开议论,并借助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指出现代技术的危险所在,并探讨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危险。

第五课,理由的《华罗庚》。该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的片段,写数学家华罗庚童年和青年时代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他自学成才、最终走进清华园的过程。

第九课,黄平的《教化的困惑》。同第四课一样,这也是一篇议论文,是作者对于教化问题的思考。在对中西文明有了切身体验以及对中国偏僻落后的农村有了接触之后,作者对教化问题产生了困惑。

第十课,余秋雨的《酒公墓》。该文选自散文集《文化苦旅》。描写了状元的后代、美国留学生、“酒公”张先生,曾立志以逻辑救国却以失败告终的人生悲剧。

(存目:第二课,杨建业的《马寅初与他的<新人口论>》;第三课,蒯大申的《从宋代画院的考试谈起》;第六课,陆蠡的《鹤》;第七课,郭文斌的《快乐之源》;第八课,马丽华的《藏北牧民的自然崇拜》)

(3)下册

第一课,矫健的《到巴金花园去》。通过对少年时代一段往事的回忆,记述了三个小伙伴的思想变化,追述了巴金及其《家》对他们人生道路的巨大影响。

第三课,张征的《悬壶日志(节选)》。小说通过日志形式,讲述了“我”跟随著名中医周义芳先生学中医的故事。通过一个个事例,塑造了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名医形象。

第四课,马瑞芳的《等》。散文只截取母亲逝世前一周所发生的事,却通过一件件往事回忆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一位中国母亲的宽广胸怀,颂扬了伟大的母爱。

第六课,老舍的《茶馆》(第一幕)。通过三幕剧,对应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时期——戊戌变法、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前夕,描述了三个腐朽的时代。

第九课,鲁迅的《阿Q正传》。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揭示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真实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进而指出了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阿Q精神”正是近代中国沉睡的国民性的典型概括。

(存目:第二课,韩石山的《一流人才从哪里来?》;第五课,王蒙的《成语新编》;第七课,张志公的《汉语简论》;第八课,苇岸的《春的驿站》;第十课,孙郁的《阿Q是谁?》)

这些选目都渗透了编者的思考,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往往能让授课教师入情入境,品味个中滋味。对于大文科出身的语言教师,有的篇章耳熟能详,如鲁迅、老舍的作品,有的却有几分“陌生化”的新鲜感。国际学生可能会觉得有一定难度,也会担心实用价值(似乎与现实生活有点距离),更会对2-4周学一篇课文的进度问题产生疑惑。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动员,精读虽慢,却行稳致远,不要贪多图快。如果三十篇课文全部学下来,定会收获颇丰。事实上,各校往往都是挑着讲,三年级一篇课文用2-3周的时间,四年级则要花更长的时间,国际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会有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语言能力也会得到长足的提升。很多教师的反馈是,尽管内容偏难,备课工作量较大,但仍乐在其中,连很多实习老师、新手教师也被课文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就先读了起来,甚至去查原著的出处,通篇阅读(如《悬壶日志》载于《青年文学》1990年第9期)。先感动自己,再去感动学生,教学相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们也能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况味,并渐渐爱上文学类的刊物如《收获》《十月》等,语言文字工作者保持“文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如何备课授课,我们分中国文化和文化对比两类来阐述,提出我们的建议。

3.通过高级汉语课程教中国文化

每一课在讲授之前,教师都应该“备教材”,编写一份带导读性质同时也为授课所用的辅助材料给学生。内容一般包括:(一)关于作者;(二)相关背景知识;(三)课文内容与结构;(四)词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词语)例释(后附其他成语);(五)语法提示(课文中出现的特殊结构与句式);(六)相关图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作家用文字构建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并使用课文中新出现的重要词语(包括常用成语)。显然,除了词语例释和语法属于语言点,其他几项均与文化相关涉。

文化有很多细的分类,如《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苏州园林》是江南文化,《普通人》和《等》是亲情文化,《悬壶日志》是中医文化,等等。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课文的语言来让学生了解文化、领悟文化,而非直接地灌输文化。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符号有山河城墙、北方四合院、南方园林、京剧昆曲、八大菜系等等,而从篇目来看,日常生活故事中最能透出中国文化特点的是《普通人》《城市票友》《鹤》《等》等课文。

3.1 铺垫与辅助:自编导读与补充材料

现将我们为中册第六课(陆蠡的《鹤》,中等难度)所编辅助材料的前三项摘录如下,以为示例,因为这三项与文化密切相关,教师必须通透理解,课堂上才能收放自如。

3.1.1 关于作者

陆蠡(1908-1942):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原名陆考源,又名陆圣泉,陆蠡为其笔名。浙江天台人。自幼在乡间读私塾和义学。1919年进杭州蕙兰中学学习,两年后转入之江大学附中就读。后考入之江大学机械系,再后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29年毕业。1930年到杭州中学任教,第二年到福建泉州平明中学任理化教员。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活动。1935年到上海,进巴金等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后曾独立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因文化生活出版社曾长期出版进步刊物《文学丛刊》以及出版靳以的爱国反日长篇小说《前夕》,被日本宪兵查封,陆蠡也因此被捕,同年5月被杀害于狱中,年仅34岁。1983年4月,陆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陆蠡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曾先后出版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等。他精通多种外语,其翻译作品主要有: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和《烟》、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诗》等。陆蠡的散文既华丽又质朴,早期散文清新灵动,中期散文蕴藉深沉,晚期散文沉郁凝重。

3.1.2 相关背景知识

鹤:关于世界上鹤的种类,除两种冠鹤(黑冠鹤、灰冠鹤)外,还有丹顶鹤、黑颈鹤、灰鹤、白鹤、白头鹤、蓑羽鹤、赤颈鹤、澳洲鹤、美洲鹤等,共计15种。现存的15种鹤中,有7种已被列为濒危物种而受到保护。目前,中国有鹤9种。

鹤是大型涉禽——嘴细长而直,颈、脚和趾都很长,适于在滩边、沼泽及浅水中涉行,捕食鱼、虾、贝类和水生昆虫等。形似鹭和鹳。

在中国,最为著名的鹤是丹顶鹤,也叫“仙鹤”,是最为漂亮的一种鹤。丹顶鹤站立时约1.3米,展翅时宽逾2米。鸣声响亮,飞翔力强。与其他鹤类一样,丹顶鹤喜欢结群生活。其寿命可长达60至80年,四岁便进入成年期。鹤的巢多筑于沼泽地的草墩上或草丛中。繁殖时产卵一至二枚,雌雄鹤轮流孵化。31天后卵中小鹤开始啄壳,其父母会在旁边静立守候一昼夜。幼鹤长到一岁,父母便要忍痛将其赶走,让其自立。鹤都是白天活动夜间休息。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鹤有超世的丰姿和高洁的心志。人们认为鹤有千年之寿,因此鹤、龟和松都成了长寿的象征。画家常把鹤和松画在一起,取延年益寿之意;另外,鹤和松还是高洁的象征,把鹤和松画在一起,也自有其向往高洁、赞美高洁之寓意。

3.1.3 课文内容与结构

课文内容:散文《鹤》讲述的是一个看似十分普通却令人忧伤的故事。篇名为《鹤》,实际上写的却是一个关于白鹭的故事:“我”和弟弟无意中把一只鹭鸶当作鹤来饲养,后来发现它不是鹤,于是愤而把它驱逐出门,不久它便被猎人打死了,这使“我”感到难过和后悔。作品紧紧围绕着“鹤”来叙写,层层推进,有起因,有过程,有变化,有结局,使“鹤”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作品朴实的叙述和真切的描写中,读者可感受到作家那颗赤诚之心。

课文结构:《鹤》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作家由读《互助论》中关于鹤的议论而想到自己“幼年豢鹤”的一段往事,由此引入正题。第二层次:从第二自然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这是散文的主体,写“我”和弟弟“幼年豢鹤”的故事始末。这一层次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的层次。第三层次: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散文的结尾,写“我”看到自己养过的“鹤”被人打死了之后内心深处的感受。

3.2 特别段落的讲解、朗读甚至诵记

这里的“特别段落”,指的就是课文中文化蕴涵丰富的段落。这样的段落,自与一般的记述性文字不同,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教师着力加以处理。所谓“着力”,首先自然是认真、细致的讲解,然后则是在学生理解基础上的全员诵读。这里强调的是诵读,包括:(1)教师示范性朗读;(2)指定学生分别朗读;(3)分读过程中,可由开始时的三四个同学的“照本”朗读,逐渐过渡到随后同学的单个背诵。例如下面的几段文字:

课文《鹤》中关于“我”和弟弟幼年豢鹤由来的一段:

那是约摸十七八年以前,也是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哥儿捉得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大概是白鹤吧,”他说。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加入一些想象的成分。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狷介,鹤象征疏放,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课文《清塘荷韵》中赞美荷花的一段: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

课文《胡同文化》中描写城市方正影响思想的一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通过“有形”的文化符号把握“无形”的文化理念,教师着意强化的朗读与背诵要求,自然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增进其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另外,在了解、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领略书面语体的汉语之美,这也是高级汉语应有的雅致之义。从中可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能“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因素。

3.3 难和偏的内容,宜简化处理

课文中也常会有些文字,涉及的是文化方面的内容,但它们似乎并不直接服务于文章的主题。这样的文字,对外国人讲解起来,一般情况下,教师会觉得吃力,学习者也会云里雾里,因此,以不精细解读为好。但又不能随意跳过去不管,因为那样会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对相关文字所涉及的知识,教师自己首先要弄清楚,然后才能对学生作出既简明扼要又准确适当的解释与说明。比如《城市票友》中主人公到公园唱戏,唱出《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四句唱词:

林荣明推辞了两句,就走到胡琴跟前,笑道:“《空城计》。”于是,胡琴登时奏起来。林荣明立刻进入了角色: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

这里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三国、诸葛亮和空城计的典故,然后说明票友唱戏会有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诸葛亮,获得一种入情入境的奇妙感受,如果再有观众喝彩,更会得到一种极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便是业余爱好的乐趣,讲到这一步就足够了。再比如《酒公墓》中张先生自己为自己撰写的“小字碑文”,文言,概括自己一生遭际,对自己多舛命运发出悲号慨叹:

我问他小字碑文该如何写,他神情严肃地斟酌吟哦了一番,慢吞吞地口述起来:酒公张先生,不知籍贯,不知名号,亦不知其祖宗世谱,只知其身后无嗣,孑然一人。少习西学,长而废弃,颠沛流荡,投靠无门。一身弱骨,或踟蹰于文士雅集,或颤慑于强人恶手,或惊恐于新世问诘,或惶愧于幼者哄笑,栖栖遑遑,了无定夺。释儒道皆无深缘,真善美尽数失落,终以浊酒、败墨、残肢、墓碑编织老境。一生无甚德守,亦无甚恶行,耄年回首,每叹枉掷如许粟麦菜蔬,徒费孜孜攻读、矻矻苦吟。呜呼!故国神州,莘莘学子,愿如此潦倒颓败者,唯张先生一人。

这一类文字,涉及大量的课外文史知识,甚至有文言文。国际学生以理解为主,不用占据太多的时间去细抠,仍当以3.2部分的语言和文化教学为重点。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国际学生对这部分也不会深究,往往是意会即可,不需言传,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分清主次和重点,不平均用力,以免因跑题而耽误课上的宝贵时间。

4.通过高级汉语课程讲文化对比

课文既多是作家所写,便难免出现关涉外国文化的文字,尤其很多作家兼翻译家,如鲁迅、巴金、傅雷等,很多作者也是学贯中西的,如季羡林、于是之、余秋雨等。凡出现有关外国文化的知识,都是文明互鉴的内容,有的是直接出现文化对比,如《从宋代画院的考试谈起》对比东西方绘画艺术在处理虚实关系上的异同,如《敦煌艺术的特色》是中日学者的艺术谈话录,从艺术角度切入文化对比,还有的从建筑、植物、美食、教育等多角度提到文化对比的,都需要教师留心挖掘。

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做适当的扩展。先结合课文内容,参照教材中的相关脚注,对其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和说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度,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多不相同,对相关的外国文化知识,有的熟悉亲切,有的陌生茫然,不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知晓、必须掌握,若学习者有兴趣,也可适当鼓励其发言讨论。比如,让俄罗斯学生讲讲托尔斯泰,让德国学生谈谈海德格尔,再如贝多芬、达·芬奇等世界文化名人,都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比如在《美食与乡情》课上,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国家的美食,牵动乡愁,在《胡同文化》课上,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建筑,并模仿汪曾祺的笔法去写一段自己的家乡,对比中国的都市,都是很好的综合练习。

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在学习汉语的课堂上与外国文化(有可能碰到自己本国的文化)相遇,可以据此了解一些有关外域文化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学到一些相关外国文化知识的“汉语表达”。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素质与修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是有益的。对于课文讲授中有关外国的文化知识,可以这样处理,比如课文《清塘荷韵》的最后两段: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中国,这几乎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诗句,引用恰到好处,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教材该页下有脚注,说明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西风颂》中的句子。脚注中还说:也有人译为“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这是诗人发出的革命必胜的预言。

若学生中母语为英语的人多,这里似可在诗句翻译的比较上多用一点儿时间。比如还有人译为:“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通过译文的不同版本,让学生品味同中有异的汉语表达风格。

再比如课文《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作者的议论是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向技术的本质发出了追问”的基础上展开的,而且,海德格尔的观点、态度、预言贯穿于课文始终。因此在本课中,海德格尔是中心也是重点,显然是不能回避的。通过顶级哲学家、学者的思考,我们看到的是世界文明的相通之处,因为人类本来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面对的是同一个地球。

涉及文化对比和交融的点,可以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2000)、《世界文化通论》(2010)的角度予以提升,“具备有关世界文化的常识,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掌握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不断实践,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学习借鉴”的目标(马树德,2013:105)。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润物无声”(程棠,2012: 233)。高级汉语教材中,如《傅雷家书》《清塘荷韵》《幼学纪事》等课文,就涉及诸多的中外文化对比,傅雷、季羡林、于是之、傅聪等先生的成就,正是东西方文化融汇的成果。

5.结语

关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可以探讨的问题很多,高级汉语综合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语言既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已经是基本常识。因此可以说,高级汉语综合课中,语言传授与文化传播同等重要。由是应该再一次强调:一个外国人,如果不懂中国的历史文化,不读中国的文学经典,是绝对无法学好并深入理解汉语的,这已为实践和历史所证明。

作为高级汉语综合课的老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无论是语言的,还是历史文化的;另外,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还应有这样的意识,即必须时时刻刻、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向“雅”的语言靠拢,而坚决地抵制、摒弃粗鄙,因为粗鄙语言体现的,恰是粗俗的文化和低俗的精神。至于授课,每个教师都应注意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尽可探索和使用自己的方法,不宜强求一致。

编材和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与文明互鉴的交融,我们介绍了两类文化题材的备课与教学方法,语言与文化贯通的方法。希望老师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学到一些方法,获取一些新的认知。在具体使用中,吃透课文,融汇中西,讲好中国故事,以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汉语课文语言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