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 杰
“保证时间就是保护创新力。”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很兴奋,“院士们应景性和站台性的任务和工作太多了,非常影响安心做研究、培养人才。科技评审如果没有院士就显得级别不够高,开会如果没有院士参加就好像不够规格,这是不大好的理念。”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这句话引起与会人员的热烈鼓掌。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表示,个别院士应邀参加各种与本学术领域无关的活动,不合理站台、撑门面等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有的院士在两个单位或多个单位受聘取酬,饱受社会诟病的“跑院士”现象屡禁不止。“要勇于承认我们是人不是神。要敢于直面问题,正视不足,加强自警自励,增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紧迫感和迫在眉睫的危机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发挥好我国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导向性作用,建设好服务国家和人民需要的院士队伍。”
与会院士纷纷表示,要带头助力让院士称号回归荣誉性、学术性,一心一意搞科研,克服站台等不良作风。
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对科技事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的讲话,对全社会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人才发展,调动人才创新潜能具有重要作用,也让与会院士和一线科技工作者看到国家对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决心。
近年来,我国提出人才评价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以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为目标,推进分类评价制度建设。
在“破四唯”之后,应该怎样“立新标”呢?
“无论在哪个国家,科技评价体系的建设都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完善评价体系并不容易。对人才的评价不能过多,不能过于频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中心主任赵宇亮坦言,如果要进行人才评价,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
评价体制对于人才的引导和成长非常重要。“尽管近几年大家都在强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实际评审过程中,许多人还是会以SCI论文标准来论英雄,这不利于我国的实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实验研究的骨干人才成长。”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长陈和生院士坦言。
他建议,对于实验论文的评价,不能简单套用理论论文只看第一作者的评价习惯,特别是大型实验合作组的论文。科技人员要积极地面对国家战略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器件,解决瓶颈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成果的评价必须坚持分类评价原则,尤其是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以及技术转化成果或工程成果,它们的性质不同,评价方式也应该不一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在科技评价中还存在外行评价内行的现象,未来在完善评价体系时,要加强同行评议,特别是小同行评议,真正让懂的人来评价。此外,还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评价专家队伍,只有有了伯乐才能选出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