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军
(惠州学院体育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1)
作为南拳重要拳种之一,白眉拳传为清初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创。在其传入广东的过程中,白眉拳经历了由道转佛、由佛转俗的传承历程。从白眉开始,经广慧、竺法云两位禅师的先后承继,至清末,这种拳术传于广东惠阳人张礼泉。受当时社会尚武风气盛行的影响,张礼泉从小就先后随东江一带的名师李义、林合、林侠等习武。由此可见,张礼泉在其成长过程中,跟随李家拳、龙形拳的拳师学习武艺,说明白眉拳与龙形拳、李家拳之间存在很深的渊源关系。不久,张礼泉又在广州巧遇竺发云禅师,并随之学艺3年。学成后,他回到惠州继续钻研和传习竺法云所传授的武功。结合早前的武术积累,特别是对早期习练的几家拳法加以精简贯通,并以竺法云所授拳术的心法和发力方式予以改良,创立了起初被称为“四门八卦”的拳术套路。在实践练习层面上,他又编成一套便于由浅入深练习的“脱跳拳法”,并发展了白眉本派的大阵棍、柳叶双刀、回环双拐、对拆棍、青龙刀、飞凤双刀、青龙偃月刀、软鞭等。其中,也不乏李家拳五行中的榄棍等。为了纪念始祖白眉上人,张礼泉以“白眉”命名了这套内容丰富、套路精深的拳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仍以“白眉”命名,但无论从套路特点还是从其历史渊源来看,张礼泉的白眉拳与主要在广东境外传承的白眉拳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鉴于其融汇了东江龙形拳、李家拳的拳术精义形成的基础和历史,这种既有白眉拳术传统、又融合了东江拳术特点的拳种,应称之为“东江白眉拳”。创立东江白眉拳不久,张礼泉便奔赴广州开馆授徒。随着清末民初革命形势的推动,特别是随着张礼泉在广州居住和开馆授徒,这种形成于清末东江地区的拳术传播和发展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广州及后来的香港等地。但从广义上说,东江白眉拳在这些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无疑仍属于东江白眉拳研究的重要范畴,据此有助于厘清其中的传承历史脉络。
根据现有历史资料,东江白眉拳向东江地区以外的播迁发展,主要按以下3条路线进行。第一,张礼泉及其弟子在香港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东江白眉拳主要传承发展的路线;第二,仇太生、刘少良及黄新建、黄国建在佛山的传播和发展;第三,陈君侠在肇庆西江流域一带的传播和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宗师张礼泉移居香港,同时也带了一批白眉拳子弟共赴香港谋生。早在中国抗日战争 期间,大量民间武术拳师移居香港避难,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香港武馆大量的出现,大量年轻人边读书、边习武、边工作[1]。在此背景下,白眉拳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在张礼泉和他弟子的努力下,白眉拳在香港扎下了根。与此同时,白眉派内部非常团结,弟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齐心传播白眉拳技艺。
根据历史资料,白眉拳在佛山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杰出的拳师在致力于白眉拳的发展和传承。
早期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为仇太生,佛山高明西安崇北村人。师从张礼泉弟子夏汉雄,是第一位将白眉拳引入佛山的拳师。推广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为刘少良,南海丹灶沙水人。早年在阳山连县工作期间,师从竺缘道长学得白眉拳功夫。刘少良退休之后,来到佛山居住,在永安公园早晚练习白眉拳,期间吸引了很多人向他拜师学艺。与此同时,他也结识了佛山白眉拳第一人仇太生,在两人的推动下,白眉拳在佛山地区广为传播和练习,成为了佛山最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拳种之一。新时期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为黄新建,南海里水人,白眉拳市级非遗传承人。黄国建为黄新建的弟弟,白眉拳区级非遗传承人[2]。
陈君侠,广东云浮县人,早年在张礼泉的门徒夏汉雄门下练习白眉拳,后经夏汉雄推荐,跟随张礼泉另一弟子曾惠博系统地学习了白眉拳的内外功法和拳械套路。抗日期间,陈君侠返回肇庆,并在西江流域一带开馆传授白眉拳技艺。在当时的局势影响下,练习白眉拳的弟子越来越多,陈君侠向当时的广东省国民政府申请开设“广东省西江民强国术社”,并得到了政府的许可。1939年末,陈君侠被云浮县政府聘为武术总教官[3]。
随着社会的变迁,白眉拳与其他拳种发展一样日渐衰落,其原因也是各不相同。
首先,白眉拳在香港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后,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白眉拳就开始慢慢衰落。主要原因是当时香港发生了大型械斗、武术团体涉黑等社会暴力恶性事件,导致香港政府开始严控武馆注册,且严控民间兵器收藏;而民间国术擂台赛所造成的伤亡事件,以及自由搏击、泰拳等的传入与流行,促使香港武术发展放缓[4]。其次,白眉拳的传承弟子出现了断层,很多弟子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从事白眉拳的传播事业,其中包括张礼泉两个儿子的后人。
无论是佛山还是肇庆一带的白眉拳都受到过严重的冲击。因佛山仇太生不宜教拳的身份定位,与之相关的拳师也多深居简出,鲜有教拳收徒的行为举措。如果没有刘少良在公园练拳之际收下的徒弟,白眉拳在佛山很可能失传。在此期间,肇庆西江地区的白眉拳发展也遭到严重打压,一众优秀拳师和传人均被投入狱中,包括李耀斌、陈宗良、李英斌、肖振荣等白眉拳传人。
有证据表明,直至新中国成立初,受到作为东江白眉拳发源地及当年张礼泉一度回惠传习武术的影响,东江白眉拳在惠州仍传续不断。根据已故李家拳名师严景山回忆,其少年时代仍在惠州当地白眉拳师的点拨下练习过白眉拳术。按严氏是1946年生人,其少年时代当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亦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另一方面,据笔者走访如今的惠州地区熟谙白眉拳史的拳师和学者,可知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白眉拳在惠州已呈失传之状。
随着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及民众对武术社会意义的重新认知,东江白眉拳踏上了尽管艰难但充满希望的复兴之路。
在香港,直至20世纪90年代香港政府对武术社团的管控才有所缓和,加上影视业对武术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90年白眉拳为了促进门派团结和交流向香港政府申请将《白眉国术总会》改名为《国际白眉国术总会》;2000年,香港白眉拳再次改名为《中国白眉武术总会》;到2003年,白眉拳开始传播世界各地,于是便易名为《全球白眉武术总会》[1]。
在佛山,佛山白眉拳总会通过其社会影响力,广收白眉拳弟子,积极参与各类武术交流活动和比赛,引起社会各界对白眉拳的关注。黄国建、黄新建兄弟的北沙武馆等通过在中小学校园推广、武馆常规训练等方式,培养优秀的白眉拳武术人才,为白眉拳的后备力量打下基础[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沟通的日益增多,西江白眉派的武馆纷纷复业,在西江一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呈现出复苏的迹象[3]。
在各地白眉拳普遍走向复兴的形势下,在中央号召全国各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在作为东江白眉拳发源地的惠州,一些有识之士也发起了关注、发掘白眉文化遗产乃至重启白眉拳术传承的呼吁。譬如,吴少忠和林慧文便曾以1000余字的篇幅,对东江白眉拳的历史、特点及其基本套路、流行地区进行了概述,一方面提出复兴东江白眉拳的呼吁,另一方面也指出“复兴之任甚重”的现实困境[4]。对此,作为惠州民间文史领军人物的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所长、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吴定球先生也深表赞同。他曾提出惠州应当好好挖掘自己的包括白眉拳在内的拳术传统,有些传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传承被迫中断了,但后人应当在合适的条件下,继续加以传承。另外,近年来,如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等对东江白眉拳的报道,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政府和民间有识之士对发掘白眉文化遗产的重视。在此情势下,重启白眉拳术在惠州的传承,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东江白眉拳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衰、从衰到起的曲折发展历程,也印证了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历程,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变化,特定时代给予民间武术的特性定位和意义也不尽相同。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强大的民间根基,一定会继续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下去。遗憾的是东江白眉拳创始人和起源都源自东江地区,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传承人的外流,现在白眉拳东江流域传播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惠州地区,作为传承人和拳种的起源地,竟没有一家白眉拳武馆或者练习基地在传播和教授白眉拳。白眉拳在东江地区的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