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足球运动对抗激烈,攻防转换节奏快,学生参与其中往往有酣畅淋漓之感,不但具有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的功效,还能够增强体质,可谓是一种兼具健身和健心价值,同时又广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的体育运动项目。然而,在肯定足球运动的情绪舒缓价值,认可足球运动健身益处的同时,运动损伤则是足球运动中需要关注的一个要点问题。笔者在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展足球运动训练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相较于跑步、健美操、武术等运动,足球运动的高竞争性和强对抗性,使得运动损伤的发生更为常见、发生频率也更高。鉴于这种情况,为了确保学生的运动安全,避免因为过高的损伤发生率影响学生的足球热情和身心健康,文章就梳理了足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特征、分析了损伤的致因,并探讨损伤的预防策略。
清楚足球运动损伤的特征,是深入分析损伤致因,科学提出预防策略的基本前提。因此,为了明确足球运动损伤的特征,笔者就对在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展的足球运动训练实践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基于此总结出了有关足球运动损伤的如下特征:
(1)损伤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下肢部位,而在这其中,又以踝关节损伤最为高发。在对以往开展的足球运动训练活动进行回顾和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损伤都发生在下肢部位,例如:大腿、小腿、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而在这几个损伤高发部位中,踝关节损伤出现的次数又是最多的。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足球运动中学生损伤之所以会呈现出“下肢部位高发,踝关节损伤居首”的特征,与足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有关。在足球运动训练中,学生经常需要反复、长时间地进行变速跑、变向跑,并且在奔跑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场上情况,随时完成急停、跳跃、铲球等以下肢为主的技术动作。再加上,这些技术动作的完成,还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拼抢或者是猛烈的冲撞,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下肢部位受伤的几率。而在容易出现损伤的几个下肢部位中,踝关节又是最不稳定的一个部位,如果在完成铲球等技术动作时,受到外力冲击或者是阻力影响,就容易引发踝关节扭伤的问题。
(2)急性损伤在足球运动训练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最为常见。足球运动具备高竞争性和强对抗性的特点,并且允许身体接触。所以,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不但会经常出现身体冲撞的情况,激烈拼抢的场景也十分常见。而身体冲撞和激烈拼抢,使得摔倒等情况时有发生,因为摔倒引发的擦伤、扭伤等急性损伤,也就相应的成了发生频率最高、最为常见的损伤类型,并让足球运动训练中的损伤呈现出了“急性损伤高发,擦伤、扭伤常见”的特征。
(3)损伤与学生的场上位置存在一定相关性。经过对足球运动训练实践中出现过的学生损伤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场上不同位置会对损伤的发生率、损伤部位等造成影响,例如:在场上担任后卫的学生,损伤发生率要比场上其他位置的学生更高。在场上担任守门员的学生,不同于场上其他位置学生容易出现下肢损伤的情况,却更容易出现上肢损伤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足球训练中学生的运动损伤与其在场上的位置有关。因此,在针对足球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问题进行研究时,要注意关注学生在场上的位置,根据不同位置的损伤差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干预。
损伤致因,简单来说,就是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的风险因素。具体到足球运动训练而言,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的风险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是足球运动训练中,与损伤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足球运动训练中出现损伤的几率明显更高。以下肢部位的力量素质为例,如果学生下肢部位肌群的肌肉力量得到了更好发展,那么膝关节、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也会更强,关节的稳定性就会更高,相应的在训练中出现关节扭伤的问题的几率就会降低。反之,学生在足球训练中出现关节扭伤的几率就会增大。再如:平衡能力,尤其是动态平衡能力。由于足球运动节奏快、强度高,绝大多数技术动作都需要学生在快速跑动的过程中完成,这就对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差,那么在快速跑动时,特别是在快速跑动中完成技术动作时,就有可能会因为难以维持稳定的身体姿势而摔倒,进而引发运动损伤。由此可知,身体素质的发展不够理想和全面,是足球训练中损伤发生的重要致因。
学生对足球技战术的掌握不够标准、规范,或者是在技战术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也是足球训练中引发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以“倒地铲球”动作为例,足球运动中的“倒地铲球”动作,需要学生在着地时,用手臂支撑身体,且手臂支撑时,应保持手指向前的姿势。如果学生着地时的支撑缓冲动作出现了错误,那么就容易造成反关节支撑的情况,并由此引发损伤。所以,学生对足球战术的掌握不够规范,运用不够标准、正确,也是教师在开展足球运动训练时,应关注的重要风险因素。
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和训练后的整理放松,是足球训练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如果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做的不到位,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就无法得到充分激活、肌肉的粘滞性无法得到有效降低、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也同样无法得到有效的克服。那么在这样的状态下,进入高强度的足球训练活动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一些本来能够避免的损伤;而训练结束后开展的整理放松活动,同样也与足球训练中学生损伤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整理放松不到位,学生在训练中积累的运动疲劳就不能够得到有效消除,体内的乳酸等代谢产物也就不能得到及时充分地排出,虽然学生当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症状,但长期积累下来,却容易发展成为慢性损伤,对健康造成危害。
在参与足球运动时,学生不但需要接受场上的各种信息,随时应对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同时还会接受到来自场外的信息刺激,甚至受到场外信息的干扰。所以,在足球训练中,学生如果在注意力的保持上出现了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过分关注场外无关的信息刺激等,就会因此影响到对场上重要信息的注意和对场上形势的全面观察与准确判断,进而增加损伤发生的可能。所以,注意力不够集中,也是学生在足球训练中,出现损伤事故的致因之一。
基于对以往足球训练中损伤案例的分析,和对损伤特征、损伤致因的系统总结,笔者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损伤预防的建议: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身体素质的发展不够理想、全面,是足球训练中引发学生运动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因而,为了规避身体素质层面原因引发运动损伤的可能,教师在开展足球训练时,就要重视运动损伤风险筛查工作,借助运动损伤风险筛查,及早发现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的损伤隐患,并基于此制定身体素质训练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改善。
例如:功能性动作筛查,就是非常适合在足球训练中应用的一种运动损伤风险筛查方法。功能性动作筛查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学生完成7个简单的测试动作,就可以诊断学生在足球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的风险水平。在该测试中,学生7项动作测试的得分越高,说明损伤风险越低。如果总得分低于14分,说明学生在足球训练中面临着非常高的损伤可能,需要重点关注。除了能够诊断学生在训练中出现损伤的风险水平之外,通过7项动作测试,还能够有针对性的发现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的损伤隐患。以7项动作测试中的体旋稳定性测试为例,该项测试主要诊断的是学生躯干部位的多向稳定性,如果学生该项测试的得分过低,说明学生躯干部位稳定性不够是训练中容易引发损伤的重要隐患,教师就需要据此制定专门的训练方案改善学生身体躯干的稳定性,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如:重物左右转体、仰卧起坐推肩等,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躯干稳定性,避免学生在足球训练中因为躯干稳定性差受伤。
足球训练中,学生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不到位,以及学生的技战术掌握不够熟练和规范,追根究底反映的是训练质量不理想的问题。以准备活动不到位为例,准备活动不到位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安排的准备活动内容不科学、不合理;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是学生对相对枯燥、固定和模式化的准备活动提不起兴趣,在准备活动环节敷衍应付,从而影响了准备活动的成效。针对上述两个方面原因,为了优化准备活动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准备活动成效,教师就需要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并积极将所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运用于足球训练实践之中。比如:笔者在业余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FIFA 11+”这套动态热身方案,相较于常规的准备活动内容,这套热身方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并能够通过下肢运动方向的交替练习显著提高学生的本体感觉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方案中的前进后退、急停急起等与足球专项契合的练习,充分活动学生的下肢部位,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因此,笔者就将其应用到了足球训练的准备活动环节,结果证实这套热身方案不但十分有效,而且还打破了以往训练中准备活动内容相对单一固定的状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水平,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得以发展和提高的。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在足球训练中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引发损伤,教师还要关注心理训练的开展。例如:可以在训练中定期安排表象训练、自我暗示训练以及专门的注意力集中训练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降低损伤发生率。
总之,足球训练中的运动损伤,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教师在开展足球训练时,只有细心观察、留心分析、用心总结,才能够清楚训练中损伤的特征、掌握训练中的损伤风险因素,才能够制定切实有效的损伤预防策略,为足球训练的安全实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