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域下岭南高校水域安全教育特色课程构建分析

2021-11-21 14:08纪彦屹王兴芝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水域游泳救援

纪彦屹 王兴芝

(1.广州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620)

水上安全意识、知识、技能是生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重要思想的现实体现。受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水域安全教育鲜有开展,导致学生水域安全意识、知识、技能匮乏,溺水事故频发。游泳作为一种健身实用类课程,在我国南方各高校普遍开展,但传统的公体游泳课程过于注重技术的教学,忽视了水上救生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处于能游泳但不会救生的尴尬境地。国外众多国家已将水域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教育体系,对传播水域安全知识、技能,降低溺水事故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高级阶段,目标价值体系更加多元化、具体化和实用化,运动项目不仅强调健身性、技术性,也更加注重实用性。水域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健身实用类课程,能够培养大学生水上生存、水上自救、互救、他救及紧急救护能力。因此,高校开设水域安全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弥补大学生水域安全知识技能的短板,降低溺水事故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体育课程形成有益补充。

1 水域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水域安全教育”概念起源于国外,Ntormanis(2001)指出,水上安全教育是一种除了提供预防溺水的方法以外,还能提高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夏文等人(2011)将水域安全教育定义为:帮助个体在涉水活动中预测、分析、控制、消除危险所开展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其既包括出现水上意外事故时控制和消除危险所采取的水上自救与救生的知识及技能,还包括预测和预防水上意外事故的发生。通过概念比较可以发现,国外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融入到水域安全教育的课程之中,不仅强调水上救生技能,还强调在救生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体能发展;国内“水域安全教育”概念不仅强调水上自救与救生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加关注预测和预防水上意外事故及水上安全意识的培养。因此,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概念特点,可以将“水域安全教育”概念归纳为:通过一系列与水域生存知识有关的教育活动和身体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水上安全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水域安全意识、水上自救及互救的知识、技能与体能,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在涉水活动中应对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1]。

“水域安全教育”的内涵较为丰富,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游泳能力:掌握基本游泳技能是避免溺水事故发生的基础,基本游泳能力包括采用不同泳姿连续100m游泳的持续游泳能力;自救能力:踩水、韵律呼吸、衣物救生及抽筋自解等技能;防溺知识:包括游泳场所的选择、安全标识的认知、对离岸流、暗流等涡流的识别;救溺知识:救生基本原则、紧急救援要求等;救溺能力:物援、手援、脚援、徒手救生及涉水救生等;溺水案例:对以往溺水事故进行分析,警醒受教育者;急救能力: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CPR)等[2,3]。

2 传统游泳课程与水域安全教育课程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来看,大学体育游泳课程是以掌握游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为主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能;水域安全教育课程目标与水上生存教育相结合,不仅让学生掌握游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促进学生水上安全意识、防溺知识及救生技能等水上安全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学体育游泳课程以竞技游泳技术动作的教授为主要内容,如蛙泳、自由泳等;水域安全教育课程将竞技游泳技术衍化为相对简单的内容,使教学难度更加适合普通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将游泳救生知识技能融入到游泳教学过程之中,将游泳能力转化为水上安全活动能力。

从课程结构和实施来看,大学体育游泳课程受场馆条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课程安排一般为游泳教学活动+陆上体能练习或其他陆上运动项目学习,课程内容安排关联性不强,影响课程实施效果;水域安全教育课程根据季节变化,围绕“游泳技能+水上安全”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其教学安排一般为水上教学活动+水陆结合救援技能+陆上急救技能+水域安全知识与案例分析(理论)四大模块。水上和陆上学习相结合、游泳技能与救生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安排形式,既增添了课程实施的趣味性,又能促进学生水域安全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

大学游泳课程与水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两种不同的课程模式,尽管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及实施层面取向不同,但在价值层面具有统一互补的关系。大学游泳课程是水域安全教育课程的基础,水域安全教育课是公体游泳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3 岭南地区高校开设水域安全教育课程的意义

3.1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比专业体育教育要复杂得多,其教学模式也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做出相应调整[4-6]。当前,大学体育游泳课程过分强调游泳技术的形成,过于精细复杂的技术动作,导致课程编制脱离了学生运动能力范畴,造成学生既体验不到参与运动学习的乐趣,又不能有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水域安全教育课程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大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心理发展特征、设计课程实施方案的一种课程编制模式。在遴选课程素材和设计实施方案过程中,水域安全教育课程更加强调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性,部分课程实施已经与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在课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学习游泳及救生基本技能,而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参与体验,以此获得水上安全基本技能。水上安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水上生存技能的掌握具有决定性意义。

3.2 有助于遏制溺水事故频发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溺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口意外伤害事故的重大威胁,尤其是青少年溺水伤亡事故已成为社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溺水死亡只是溺水的冰山一角,非致死性溺水人数远高于溺水死亡人数[7,8]。在溺水干预方面,国内多数地区仅仅局限于纯理论形式的安全教育,其教育一般通过发放防溺水安全手册、预防溺水海报、动漫、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水域健康教育实践性匮乏,缺乏与溺水结合的具有针对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预防教育方式。水域安全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涉水活动的安全意识,形成基本游泳技能、水上救生技能及急救基本技能,有助于水域安全知识、技能的有效推广与传播,降低溺水发生率,对保护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3 有助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调整与优化

大学体育课程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仍然停留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的层面[9]。大学体育课程应改变单一传授体育学科知识、技能的现状,更切实地关注体育课程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增设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文化项目及体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体育课程的健身性和实用性。因此,水域安全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将越来越彰显其价值。

4 水域安全课程的实施原则与要求

4.1 游泳技能与水上救援相结合

游泳技能与水上救援技能作为水域安全教育课程的核心,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互为条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游泳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将水域活动安全理念、自救、互救及他救的知识内容、动作方法作为课程资源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体现水域安全知识技能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价值。游泳技能与水域救援技能的整合与重构,可以弥补单一知识技能的局限与不足,达到水域生存教育的初衷。

4.2 健身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水域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归类于实用类体育课程,是一门传播水域生存技能的实践类课程,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教育类课程,运动性与实用性是其课程特色。教学过程要遵循身体活动变化规律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生通过一定运动量的积累,最终掌握基本游泳技能与救生技能,从而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获得水域安全知识技能。

4.3 把握安全第一基本原则

安全是开展一切水上活动的基础保障,应将安全组织工作认真落实到教学全过程中。救援技能是水域安全课程内容体系中最为重要且亟需普及的知识技能。不恰当的救援方式导致救援者溺水及群体性连带溺水事故不在少数。在教学中安全救援方式导向性强调在确保自身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援,救援手段以陆上器械救援为主,非专业救护者不要贸然下水救援,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

5 岭南高校开设水域安全教育课程的可行性

5.1 学生需要是开设水域安全教育课程的前提

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水域安全课程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传统的大学体育游泳课程依旧带有“学科本位”色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竞技化现象依然突出。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依然以传授学科知识、技能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基础与需要,课程内容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与需要,从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水域安全教育课程更加关注体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游泳课程与水上救护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教材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此外,针对当前青少年溺水事故频发的社会现实,我国缺乏水域安全技能的推广机构及平台,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引入水域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的生存教育尤为重要。

5.2 水域救援学科的发展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和学科是课程的基础,科学和学科内容的发展趋势必然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走势[10]。近年来,针对溺水事故频发的社会现实,水上救援社会团体及官方性质的救援组织相继成立,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水域救生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最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水域安全救援技术体系,水域安全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为该课程的开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将水域安全救援技能作为体育教材,高校需要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5.3 优越的地理人文条件是水域安全课程开设的坚实保障

岭南地处南粤大地,气候温暖湿润,水系发达,水上娱乐项目开展较为广泛,游泳是群众最喜爱运动项目之一。场馆设施方面,岭南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丰富,游泳场馆普及率较高,学生人均场馆占有面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多数高校均开设游泳课程,部分高校将游泳课程纳入普通大学生必修类课程,为水域安全课程开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源方面,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他们的专业素养能力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成效,而岭南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快速融合了水域救生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水域救生方面的专业人才,这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大专院校的体育专业教师。因此,综合岭南地区气候、场地、师资及项目特点等有利条件,可以得出在岭南地区开设水域安全课程时机已经成熟。

5.4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国家新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水域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是依据岭南的地理、气候特点与青少年群体溺水事故频发的社会现实,将水域安全和救援知识体系与大学体育游泳课程体系有机融合,通过对教材目标、结构、内容的调整、优化与整合,将生命安全教育融于体育课程实践之中,使课程由“知识类课程”向“实用类课堂”与“生命教育类课堂”转变,体现大学体育课程价值的多元化。同时,新《纲要》在课程性质中也提出体育技能教育要与生活技能、生存技能有机结合,水域安全教育课程属于生存技能类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门类的有益补充[11]。

6 结语

面对溺水事故频发的社会现实及水域安全推广平台缺失的现状,水域安全教育课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水域安全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溺水事故频发的社会性问题,而且是具体运动项目与生命教育结合实践的开端,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生命安全教育体育课程化由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过渡。因此,水域安全教育课程目标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且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岭南地区高校已经具备开展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水域游泳救援
紧急救援
古老鱼种重返伊利诺伊州水域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救援物资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