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芬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人拥有的规则意识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以规则为自我行为准绳的意识。孩子单纯得如同一张白纸,家长用心描绘就会呈现出精彩的画面。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仿佛一幅被破坏了的图画,是不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注定将来在社会中无法立足。所以,家长要注重生活细节,从小处着眼,让孩子了解各种各样的规则,从小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愿意学习规则、遵守规则,并形成习惯。
一年级的新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较弱,需要老师、家长通力合作,教育孩子认识各种不同的规则,强化规则意识,恪守规则要求。根据笔者观察,一年级新生缺乏规则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每所学校都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但是每天早上总会有孩子卡点入校,放学的时候总有家长姗姗来迟,既不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更无益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时间观念。小学教育与幼儿园不同,不仅要让孩子学习听说读写,还要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这一切活动的开展无不是以遵守规则为前提。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及时转变角色,深刻反思小学与幼儿园从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到作业要求、教学目标等的种种不同,才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则,不至于让孩子因不适应而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每个孩子在家都是“小宝贝”“小霸王”,在家人的层层呵护下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惯,不懂得谦让,不愿意分享。在学校常常表现为:同桌挨着我了,我打他一下没什么关系;我举手了,老师就应该找我回答问题;我生气了,老师应该来哄着我……一旦他们的这些诉求得不到满足,就以哭闹、向家长“告状”等方式来表达,甚至因此而不喜欢上学。
一年级的孩子与老师之间是相对陌生的两个群体,彼此之间的了解与磨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家长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最好的催进剂。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尽量维护老师的威信,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行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觉:不是我做错了,而是老师不好。如果因此而毫无顾忌地违反校纪班规,也听不进老师的谆谆教诲,慢慢形成自私自利、执拗偏激的性格,将会严重阻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家长。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制定规则,加强监督。新生入学以后,因为作息时间、学习要求等与幼儿园时完全不同,严格的课堂纪律,紧凑的上课节奏,可能会让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家长可以先观察孩子的不足,再逐条指出不足之处引起孩子的关注,与孩子一起商讨、制定规则。特别要抓住孩子有愿望要实现的契机,主动与孩子交流。比如有的孩子早晨喜欢赖床,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有的孩子喜欢打游戏,家长不要一口回绝,可以与孩子讨论:“你想玩什么游戏,为什么要玩这款游戏?”“打算玩多长时间?”“如果超时了怎么办?”让孩子主动与家长制定玩游戏的规则,避免孩子因为求而不得偷偷拿家长手机玩。孩子与家长共同制定“约法三章”,会提升孩子主动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在实施规则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执法如山”,敦促孩子严守规则,不能让他们产生错觉:我不小心违反规则了,爸爸妈妈也没有惩罚我,看来他们制定的那些规则只是吓唬吓唬我。言而无信的家庭是永远也培养不出遵守规则的孩子的。
(二)及时评价,适度奖惩。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绘本教学、做游戏、学习安全教育平台课程等方式让孩子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具体的事例,启发孩子思考哪些行为是遵守规则的?哪些行为是违反规则的?不遵守规则会发生什么事?鼓励孩子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有没有做过违反规则的事情?孩子有了对这些行为的正确判断,就会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意识到有哪些是违反规则的,是需要及时改正的。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随时观察,发现孩子好的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掌声、小红花都是对孩子遵守规则最好的肯定和奖励。对于不遵守规则的孩子,不能无动于衷。有的家长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年龄小,现在不懂也没关系,等长大了就懂事了,就会遵守规则的”。殊不知,及时正确的教育干预对孩子纠正错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三)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家长不仅要制定明细的目标,还要反复训练,与老师配合监督与指导,家校合力,共同作用,促使孩子遵守规则,形成习惯。在此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出现反复,一些已经纠正的行为会再次出现错误,我们要教育、鼓励孩子把遵守规则的优良品德坚持下去。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的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热情,而是滴水穿石的顽强精神。家长可以从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遵守一些小的生活规则开始,如按时起床、不迟到、不乱动别人东西,不吃垃圾食品、不挑食、不浪费。
好习惯受用终身。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强化孩子的文明行为习惯,促使孩子形成规则意识,把外在的规则水到渠成地内化为个人内在素质,成长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一个守规矩、有道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