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萱
不同时代背景下我国女子运动员对阵伊藤美诚的技战术比较——以丁宁、王曼玉为例
李晓萱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采用录像观察法、四段指标评估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优秀运动员丁宁、王曼昱分别与日本名将伊藤美诚的三场比赛的数据,对比两位不同时代背景下运动员的技战术使用的差异性及优缺点,得出结论:四段整体实力来看,二者的前三板技术得分率高;发球段丁宁的发球落点是以长线为主配合短球,而王曼昱以台内短球为主配合长球;接发球段中王的抢攻意识较强,短球以拧拉抢攻为主,丁宁更注重控制,接发球相对于偏向保守;相持段技术中丁稳定程度要略高于王。
不同时代背景;丁宁;王曼昱;技战术
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也是奥运会重点项目之一。在新时代下,根据乒乓球的发展趋势以及一系列规则的改变使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然而技术自身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运动员既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以及不同的创新技术。乒乓球的技术及技战术是乒乓球项目的灵魂,技术的发挥程度和技术相衔接起来作为技战术使之成为其得分手段,技战术在比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乒乓球后继人才辈出,不断涌出新青年的杰出力量代表我国参加各大重要赛事,因此不同时代下杰出女子选手的技战术特征也径向不同,对其技战术特征的对比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将两位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时代下的运动员进行分析对比技术表现以及技战术分析,当对到同一选手时二者的表现有何差异。
近年来,日本乒乓球女队的兴起对我国乒乓球队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性,尤其是本应于2020年夏季奥运会在日本东京开展现今推迟到了2021年,将会对于备战导致诸多有利有弊的影响。日本乒乓球队作为我国争夺奥运会金牌的强力竞争对手而伊藤美诚作为日本队的主力队员对我国选手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冲击力,小将伊藤的出现也战胜了不少我国的优秀运动员,对此国乒也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及措施。丁宁和王曼昱2021年奥运会两名选手被国家予以重任参加各类大型赛事并收获良好的成绩,丁宁是乒坛中阅历资深的老将而王曼昱作为新兴后备年轻运动员的主要代表,所以这两位不同年代下弧圈型选手打法风格又相对相似,研究二者的技战术打法特征的优势及劣势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
本文将丁宁与王曼昱两个不同时代背景的选手分别对战伊藤的2019年三场公开赛进行分析对比,将观看的比赛视频以及统计的数据作为主要依据,能够清晰辨别出二者的技术表现、技术体系与技战术使用所存在的特征特点与难点问题。首先,在规则变更后以及不断创新技术的背景下,有利于厘清两位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主要代表运动员的技战术和技术体系的差异性;其次,有利于识别两位运动员分别对伊藤美诚时,在比赛中不同的技术表现和技战术使用的情况;再次,有利于改进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难点和关键问题以及更加强化数据化的指导分析;最终落实到以数据为核心指导训练参赛工作,以智能化、数字化带动训练科学化,[1]其能够为运动员提供有效的理论帮助。
将我国女子乒坛中不同年代的主力军两位横拍两面弧圈型选手丁宁及王曼昱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1录像观察法
观看丁宁、王曼昱在2019年分别对阵伊藤美诚的各三场比赛,进行统计,并得出数据。录像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表1 比赛场次
编号(赛事场次及规模)对阵双方比分 1、中国公开赛丁宁vs伊藤美诚1:4 2、卡塔尔公开赛丁宁vs伊藤美诚4:0 3、澳大利亚公开赛丁宁vs伊藤美诚4:3 4、中国公开赛王曼昱vs伊藤美诚4:1 5、韩国公开赛王曼昱vs伊藤美诚4:0 6、瑞典公开赛王曼昱vs伊藤美诚1:4
1.2.2四段指标评估法
采用乒乓球技战术重新构建的“四段指标评估法”[2]。以每个回合中一方运动员最后一拍的得分或失分为观察点,采用各段得失分的代码、评估标准见表2。
表2 女单比赛得分率评估标准
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发抢得分率%≥64.77(64.77,50.00](50.00,34.70]<34.70 接抢得分率%≥60.42(60.42,43.94](43.94,37.21]<37.21 相持Ⅰ得分率%≥70.16(70.16,56.57](56.57,50.00]<50.00 相持Ⅱ得分率%≥55.56(55.56,40.46](40.46,22.48]<22.48 理论百分比%20303020
表3 女单比赛使用率评估标准
高中低 发抢使用率%≥63.47(64.47,48.57]<48.57 接抢使用率%≥51.72(51.72,41.39]<41.39 相持Ⅰ使用率%≥51.43(51.43,36.53]<36.53 相持Ⅱ使用率%≥52.14(52.14,35.29]<35.29 理论百分比%255025
1.2.3数理统计法
通过数理统计法计算出丁宁、王曼昱的发球、接发球、相持段对攻等9项技术的显效率、使用率和得分率。
表4是丁宁与王曼昱的综合数据表。由上表数据可反映出丁宁主动进攻意识积,但对比得分率的数据却仅仅在接抢段的评估标准中获得良好,而在发抢段却只呈现出及格的情况,发抢段的使用率为69.37%,而得分率只有35.13%。由此也反映出但伊藤在接发球的处理上具有良好的接抢能力以至于影响丁宁在发抢段的比赛表现。接抢段中使用率为66.44%,得分率为54.54%,通过录像观察到丁宁在接抢段以极高的控制能力为接抢段的高得分率打下了基础,其在追求接发球稳定的同时加以质量的提升为第四板的衔接提供了机会。而在相持两段中出较低的使用率,分别为23.38%和23.8%;而得分率分别为58.62%和23.33%。由数据可看出丁宁在相持两段中整体的得分率较低,导致相持段整体评估标准低的原因如下:其一,由于前五板失误偏多因此两人之间的回合进行不到相持段中;其二,在与伊藤的相持对抗中,丁过于注重在中台的力量和旋转输出以致速度的失衡,因此伊藤在速度上压制住其的旋转和力量,所以在相持段处于被动状态。
表4 丁宁与王曼昱四段整体实力对比
得失分得分率(%)评估使用率(%)评估 丁宁发抢段111(+64-47)35.13及格69.37高 接抢段109(+64-45)54.54良好66.44高 相持1段49(+22-27)44.89不及格30.62低 相持2段50(+21-29)42良好23.55低 王曼昱发抢段95(+49-46)51.57良好76.61高 接抢段96(+60-36)62.5优秀76.19高 相持1段29(+17-12)58.62良好23.38低 相持2段30(+7-23)23.33及格23.8低
王曼昱在四段中均展现较高的得分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在比赛中的优良比赛能力。各技战术段中较为平均的使用率同样也显示出其技术风格全面。在比赛中在发抢与接抢段的高使用率与高得分率展示了年轻代运动员积极强攻的意识,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其特色技术。王曼昱在发抢段中的使用率为76.61%,得分率为51.57%。接抢段中王曼昱积极主动上手抢攻为第四板技术创造连续进攻的机会,通过自身主动上手来控制伊藤美诚的进攻以规避其进攻所带来的威胁性;接发球时处理方式的类型较之丁宁相比变化要更多、更灵活因此使其在接抢段比丁宁的得分率要高,使用率与得分率分别为66.44%与54.54%。相持Ⅰ段中使用率为23.38%,得分率为58.62%。王曼昱相持Ⅱ段中的失误率较高,本段中使用率与得分率分别为23.8%与23.33%,主要问题在于当板数和来回的次数增多时过于急躁的想在前五板的技术中轻松的解决对手,超过一定的板数整个人的重心以及机体都呈现出松散的形态,
由数据分析可发现,在对阵伊藤美诚这类以速度型为主旋转为辅的生胶选手时前三板的重要性,突出了前三板在比赛中的精准利用以及为发抢和接抢段的得失分比例的下降奠定了基础,同时丁与王在发抢段和接抢段的使用率均表现出色,但在得分率上王的表现却更胜一筹。
表5 丁宁、王曼昱发球段落点
发球点落得分 使用频数 直接得分率% 总使用率% 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 正手位台内短球10 2416 4.160 1512.9 反手位台内短球313 1250 2526 7.540.32 中路台短球13 214 5021.42 1.2511.29 正手位半出台62 223 27.2766.66 13.752.42 反手位半出台03 28 037.5 1.256.45 中路半出台11 43 2533.33 2.52.42 正手位底线长球10 30 33.330 1.870 反手位底线长球1011 6627 15.1540.74 41.2521.77 中路底线长球60 231 26.080 14.370.81 其他00 22 00 1.251.61 合计2933 160124 18.1226.61 100100
发球的落点与质量的危险性和主动性决定了第三板技术衔接的质量好坏。由表5中可看出丁宁与王曼昱的发球落点的分布情况,王曼昱在直接得分率中与发球间接得分中的数据均高于丁宁。丁宁在比赛中主要以底线长球为主,其底线总频数为92,总使用率为57.49%,其发球落点以底线长球为主配合第三板正反手拉抢上旋的技战术模式。而王曼昱在比赛中主要以台内短球为主,其台内短球总频数为80,总使用率为64.51%,其发球落点以台内短球为主配合第三板反手与侧身拉抢下旋的进攻模式。这也符合两人不同的打法风格与制胜模式,丁宁以底线长球为主以主动性防守进攻的模式打开局面,而王曼昱以台内球为主更利于自己上手主动进攻。
表6 丁宁、王曼昱发抢段第三板使用技术统计
第三板技术得分 失分 使用频数 直接得分率% 直接失分率% 总使用率% 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 正手拉100 75 3813 26.310 18.4238.46 30.1515.29 反手拉176 52 3715 45.9440 13.5113.33 29.3617.64 侧身拉13 10 44 2575 250 3.174.71 正手位防守01 53 67 014.28 83.3342.85 4.768.23 反手位防守21 27 1913 10.527.69 10.5253.84 15.0715.29 台内拧拉01 03 09 011.11 033.33 010.58 挑打00 00 00 00 00 00 摆短03 20 811 027.27 250 6.3412.94 劈长22 13 1413 14.2815.38 7.1423.07 11.1115.29 合计3217 2323 12685 25.3920 18.2527.05 100100
由表6可见,丁宁在第三板技术中的总得分高于王曼昱15分,正反手位的使用频数及总直接使用率均高于王曼昱,丁宁总使用率最高的是正手拉技术、反手拉及反手位防守,均为30.15%、29.36%及15.07%,占据总百分比的74.58%,同时正手拉与反手拉技术的直接得分率也相应的持在较稳定的标准,均为26.31%与45.94%,可见丁宁在前三板技术中主要依靠的还是正反手的进攻得分,丁宁在发抢段展示了在前三板的稳定性,而在第三板技术中的缺陷在于正手位防守与摆短需要引起其重视。
王曼昱在第三板技术中九项单项技术均有六项平均使用率超过16%,占据总百分比的87.03%,各单项技术使用率分布均匀体现出其技术全面的特点,同时直接失分率的高数据也显示出其技术不稳定性的特征。总使用率最高的技术是反手拉17.64%并且也获得了发抢段各单项技术中最高的直接得分率45.94%,王曼昱的反手技术出手快、旋转强、力量足,是特长技术也是比赛胜利的主要得分手段。其余出色的两项技术依次是侧身拉与摆短,均有较高的得分率。第三板技术中需要重视的是正手拉与防守型技术,三项均呈现出较高的失分率。
证明老一代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稳定性还是胜于新生代运动员,新生代运动员凶狠的打法可以给对方带来一定的冲击性,但与此同时失误的风险较高。
表7 丁宁、王曼昱接发球使用技术统计
接发球技术得分 失分 使用频数 直接得分率% 直接失分率% 总使用率% 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 正手拉30 84 2611 11.540 30.7736.36 16.568.87 反手拉513 35 2533 2039.39 1215.15 15.9226.61 侧身拉40 00 92 44.440 00 5.731.61 台内拧拉112 02 438 2531.58 05.26 2.5430.64 挑打11 12 104 1025 1050 6.373.22 摆短44 00 1910 21.0540 00 12.108.06 劈长187 21 6222 29.0331.82 3.224.54 39.517.74 其他24 00 24 100100 00 1.273.22 合计3841 1414 157124 24.2033.06 8.9111.29 100100
由表7可以看出,丁宁在接发球技术中总使用率最高的是劈长,高达39.5%得分为18,失分为2,使用频数为62;其次正手拉的得分为3,失分为8,使用频数为26,总使用率为16.56%;反手拉的得分为5,失分为3,使用频数为25,总使用率为15.92%;从数据显示来看丁宁在接发球上的处理更注重球的稳定性而不是威胁性,更偏向于主动控制后的防守转攻。但正手位的接发球抢攻失误太多,影响了接发球段的整体表现。
王曼昱在接发球技术中偏向于反手位的使用,其中台内拧拉得分为12,失分为2,使用频数为38,总使用率为30.64%;反手拉的得分为13,失分为5,使用频数为33,总使用率为26.61%。摆短与劈长两项在控制内中的得分也高达11分,主要失分为劈长2分;直接失分率最高的是正手拉技术,体现出其在接发球中正手位的缺陷;
从表中数据与上列文字分析可得出:王曼昱在接发球技术中的整体得分要高于丁宁,其接发球的特点是以球的质量与威胁性为主配合控制转反攻为辅。丁宁接发球的特点是以球的稳定性为主配合适当的接发球抢攻。两人在接发球技术中的总直接得分率均高于总失分率,两人接发球技术较为稳定同时也是比赛中的优势所在。
表8 丁宁、王曼昱接抢段第四板使用技术统计
第四板技术得分 失分 使用频数 直接得分率% 直接失分率% 总使用率% 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 正手拉45 171 177 25.3371.43 11.7614.28 15.4510 反手拉118 338 3324 33.3333.33 15.1533.33 3034.28 侧身拉00 11 17 00 014.28 0.90 正手位防守10 76 712 14.280 71.4350 6.3617.14 反手位防守33 327 3219 9.3715.78 53.1236.84 29.0927.14 台内拧拉00 00 00 00 00 00 挑打00 00 00 00 00 00 摆短01 00 11 0100 00 0.91.42 劈长50 26.310 190 26.310 5.260 17.270 合计2417 21.8223 11070 21.8224.28 27.2732.85 100100
由表8可见,两人在接抢段展现出不同的技术风格。丁宁总使用率最高的是反手拉,直接得分率与失分率均为33.33%与15.15%;其次是反手位防守这与其接发球的处理方式息息相关并随之融会贯通形成为自身的主要得分手段。
王曼昱总使用率最高的是反手拉,直接得分率与直接失分率率均为33.33%,通过录像观察其接发球拧拉技术为接抢段的第四板技术提供了机会并形成了其主要得分手段之一,拧拉后回反手位的衔接快、连续性强、质量高,但也暴露出其拧拉后的问题,拧拉后正手位的缺失与漏洞以及追求高质量也随之带来一定的失误率。
从表8发现丁宁总得分率依旧高于王曼昱,显示出其作为老生代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可置否的稳定性并因此也显示其在国乒中绝对主力的原因,技战术全面无明显漏洞且思想灵活。
表9 丁宁、王曼昱相持段最后一板使用技术统计
相持最后一板得分 失分 使用频数 直接得分率% 直接失分率% 总使用率% 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丁宁王曼昱 正手1411 2520 3931 35.935.48 64.1064.51 34.2141.89 反手3010 4125 7135 42.2528.57 57.7471.43 62.2847.29 侧身13 24 37 33.3342.85 66.6657.14 2.639.46 其它11 00 11 100100 00 0.871.35 合计4625 6849 11474 40.3533.78 59.6466.21 100100
由表9可看出,丁宁与王曼昱两人在相持段的各技术情况分布较为均匀,但两人在相持段中的直接失分率都高于直接得分率,由此可见在与伊藤打到相持段两人短板所在。相比较而言丁宁在相持阶段的稳定程度要略高于王曼昱,但正手位的相持能力也是其在相持阶段的弊端所在,直接失分率高达64.10%,而反手的直接失分率则为57.74%。其中正反手的使用频数分别为39和71,丁宁在相持中充分利用左手得天独厚的线路优势,在与伊藤美诚的反手相持中果断变线到正手位小三角区域为其相持中较高的得分率提供了基础。
从表9看到王曼昱正反手位的相持能力平均,正反手位的使用频数分别为31和35,没有过份依赖个别单项技术。但在相持段中技术的稳定程度匮乏,正反手位以及侧身位的直接失分率分别高达64.51%、71.43%及57.14%,这也与王曼昱自身凶狠果断的打法特征息息相关,在相持过快的球速及过高的旋转中如若过分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出球的质量及凶狠程度必定会降至一定的稳定度,值得肯定的是在复杂、快速的相持中王曼昱敢于侧身进行突破这也为“女子男性化”打法奠定了鲜明的特征,因此王曼昱需在显示“女子男性化”打法凶狠特征的同时减少相持中的无谓失误才能有更好的运动表现。
年轻代运动员王曼昱打法特征更为凶狠、出手果断、进攻主动并更偏向于男性化的打法,这与运动员年龄以及自身竞技能力的变化相关,新生代运动员体力好、步伐快能精准完成每一板技战术之间的衔接与质量;而老生代运动员在自身竞技元素上不在能与年轻代运动员媲美,随着年龄上涨伤病增多以至体能状态都大打折扣,但胜在思想意识成熟,取胜模式多端,这点也是年龄上涨所带来的优势所在。运动员年龄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予足够的竞技状态,另一方面给与灵活的思想运转。在对国外逐渐兴起的各方力量时,两者都显得格外重要。
针对伊藤这类速度型生胶选手时其相持段的表现是她最终比赛胜利的决定因素,尽管是我国优秀选手也仍然在相持段处于劣势,因此不论是哪个时代的运动员前三板技术的衔接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时代的两位女运动员在对阵伊藤时的使用率和得分率中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相应的技战术组合,但在技战术得分模式的变化不显著。其中各项技术呈现出两位不同时代的女运动员相异的稳定性。
3.1.1从四段整体的实力来看,两人在发抢段与接抢段都有较高的得分率,但在相持段中的得分率均为达到标准化水平。面对伊藤这类相持能力较好的选手前三板的重要性显得格外重要。
3.1.2发球段中,丁的发球落点是以底线长线为主配合短球为辅,而王以台内短球为主配合适当的长球来变化,从发球中也可看出两人截然不同的风格。第三板技术中丁的总直接得分率高于失分率,王却相反,但其总直接得分率却高于丁宁。丁在前三板中的特点体现在其稳定的程度性,通过自身减少无谓失误以及稳固的防守能力来形成发抢段的技站术组合;而王曼昱体现在其质量的凶狠性,通过自身加强技术的质量以及坚实的进攻能力形成自己的打法特征。
3.1.3接发球段中两人各有特点,王的抢攻意识要略胜一筹,接发球中短球以拧拉为主配合摆短为辅,适当使用劈长来变化比赛的节奏。丁更注重控制,接发球相对于偏向保守。接发球中两人的总直接分率均高于失分率,两人在与伊藤的比赛中接发球上的优势所在。第四板技术中丁的直接失分率低于王,丁的质量不高但技术的稳定性是其优势;王技术具有高质量,但欠缺技术的稳定性,拧拉后衔接正手的漏洞也是其缺陷。
3.1.4相持段技术中丁稳定程度要略高于王,但正手位的相持能力也是其在相持阶段的弊端所在。王正反手位的相持能力平均,但技术的稳定程度依旧是其短板。
3.2.1老将丁宁在接发球段略有些保守,用搓球较多,所导致第四板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建议在接抢段需加强主动进攻的意识和提高接发球技术的变化,以及控制伊藤的前三板技术,在接发球上加强防控伊藤的第二板高质量衔接;在相持段丁体力的变化会有些跟不上伊藤的快速衔接,需要丁在相持段做到少退台并加强旋转、落点、节奏上的变化,相对于伊藤个头小,多打大角度和拉底线球调动伊藤。在发球方面,建议丁在基于长球为主的技战术上配合长短以及落点旋转的变化,突出自己的发球抢攻技术。
3.2.2小将王曼昱在接发球段,对于伊藤变化多端的发球王曼昱处理还不错,进攻意识强,但要注意第四板的快速衔接,减少不必要的无畏失误;在相持段王的质量旋转很足,但失误率较高,建议在注重质量的同时加强上台率;在发球段王的发球落点变化不多,需要提升发球落点及发球段技战术衔接的变化。
3.2.3伊藤美诚的技术风格是近台快攻选手,所以离球台相对于很近,我们不论是接发球还是相持段等环节可加强质量多打底线球,在相持段加强旋转质量并防止过于退台。
[1]彭国强,杨国庆.世界竞技体育强国重点项目奥运备战举措及对我国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启示[J].体育科学,2020,40(2):3-14.
[2]杨青,张辉.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四段指标评估法”的构建与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05):439-44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actics and Techniques of Female Athletes Against ITO Mi-Shing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Taking Ding Ning and Wang Manyu as Examples
LI Xiaoxuan
(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李晓萱(1997—),硕士生,研究方向: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