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垃圾分类治理比较研究

2021-11-21 12:29:04
市场周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日本

邓 黎

(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一、中日两国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和特点

(一)中国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和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垃圾产量逐年增长,垃圾分类成为各大城市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常说的垃圾就是指“失去使用价值的废弃物”。对于无法使用的废弃物,怎样实现变废为宝是垃圾治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废物重新利用之前需要建立垃圾处理厂对收集来的所有垃圾进行分类。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政府和居民以及企业单位等部门共同协作治理,让各阶层、部门参与到垃圾分类治理中。2019年7月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的垃圾产量预计达到3.23亿吨。其中强调“在我国2/3的城市是被垃圾包围的状态”。我国很多城市已经逐渐开始颁布垃圾分类的相关条例,如上海、北京、广东、杭州、福建、浙江等省市都颁布了相应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一个条例,其将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各环节都纳入了执法检查的范围当中。北京的垃圾分类也规定了个人责任,把垃圾分类责任具体到单位、个人,综上可以看出垃圾分类责任的细化从组织到个人的变化。

垃圾分类问题限制着我国环境治理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也加大了资源循环利用的难度。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相关条例的出台,使得我国垃圾分类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重视程度比较高、推广力度也很大。我国目前垃圾分类治理还存在很多不足,面临着监管难、信息公开面不广、政策手段执行难等问题。虽然在我国各大城市,进行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新风尚”,但是有关部门之间协作不够,信息公开面不广,执行力度不强,难以促进生活垃圾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现阶段我国垃圾分类治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由点到面拓展。2000年建设部确定了八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导向全国加以推广。第二,责任分配明确。单位和个人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严格遵循谁生产谁付费的原则,执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城市地区,胡同、街巷以及小区住宅都实行物业管理,物业单位负责;农村地区,由村民居委会负责;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等,由本单位负责。第三,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二)日本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和特点

从1980年开始,日本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相对密集,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很少能见到垃圾桶,然而街道上却很干净,环境卫生程度非常高,这是因为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井井有条。不同的城市会根据自己的发展而制定相应的垃圾分类规定,在日本通常把垃圾分为四类,每一类垃圾下面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的小类垃圾,小类垃圾下面还可以再细分为其他具体的垃圾名称。第一类,一般垃圾,包括厨卫类、餐具类、草木类、容器类、皮革类、橡胶类、塑料类以及棉质白色衬衫以外的衣服毛绒类。第二类,可燃性资源垃圾,包括报纸、传单、广告纸等纸质物。第三类,不可燃性资源垃圾,包括铝或铁,以及可以循环利用的瓶类垃圾。第四类,可破碎处理的大件垃圾,包括小型家电家具类,以及榻榻米等床上用品。

从上文可以看出日本对垃圾的分类极为精细,把每一种垃圾都尽量做到物尽其用。细化的垃圾分类让日本人从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每户都有政府发放的垃圾回收表和明确的垃圾分类指南手册,按时间、要求来倒垃圾。例如,矿泉水瓶与瓶盖必须分开扔,因为它们由不同的塑料制成,里面有液体要清理干净,如果里面是有害垃圾要贴上标签。厨房垃圾不能有水,大件的垃圾要折断,垃圾表面要干净。在日本的垃圾箱上都标明了垃圾的名称。

日本的垃圾分类治理并非一蹴而就。在20世纪30至60年代,发生了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伦敦市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城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日本富山县骨痛病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其中日本就占四例,当时日本的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此后,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包含废旧物品的处理、污染控制、循环再利用等,对于垃圾分类做了具体且详细的规定和说明。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从源头严格控制垃圾的产生,减少垃圾的产量,同时垃圾分类以及各种垃圾回收技术和政策得到了政府的赞同和支持。伴随日本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相关的法律体系也与时俱进地在不断修改和细化。日本先后出台了《环境基本法》《再生资源使用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循环法》和《容器包装再循环法》等法律。同时,日本的政府部门也十分注重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加强对居民环保意识的培养。从日本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可以看出,日本垃圾分类治理特点有分类精细、回收严格、市民自觉遵守、立法严格、措施得当。

二、我国垃圾分类的起步与困境

上海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一条例对我国垃圾分类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垃圾分类逐步在地级以上的城市推广,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现在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进入大街小巷,进入我们的生活。

首先,垃圾分类是对垃圾回收处置从传统方式到节约型的改革,就现阶段来看是比较科学有效的方式。通过利用现有的垃圾分类技术,将废弃物按照不同种类进行处理,把有效的物质和能量综合利用起来,然后把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填埋等处理。把有毒、有害或不可降解的垃圾进行分类再集中处理,从而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减少垃圾处置量。因此把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次,废弃污染减少,保护生态环境。各地通过垃圾分类的方法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民素质在逐渐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得到相应改善。我国对于垃圾的处理基本上是采用填埋的方法,然而填埋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引起土壤污染、水污染等,损害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如果能将垃圾分类进行回收利用,就可以使资源最大化利用,变废为宝,也让环境得到改善。最后,垃圾分类的广泛宣传和执行,有助于单位和个人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没有按照规定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单位和个人,由相关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严重的将要接受相应的处罚。

我国各大城市已逐步出台相关的垃圾管理条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局限。第一,立法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国已在全国地级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但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较为滞后。由于立法需要调研和探索,因此成本高、耗时长,法律法规的欠缺造成垃圾分类工作无法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环保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不够,一部分市民环保意识不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存在困难。同时垃圾处理方式单一,现阶段主要是焚烧和填埋,然而焚烧垃圾的成本也比较高,设备技术还不够完善。第二,执法执行难。在城市的小区里,大多数都设有黄色、绿色两种垃圾桶,标明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各地也已经出台各项措施来引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但是依然有部分的市民不遵守相应的规则,随意丢弃垃圾。还有部分小区没有设置分类垃圾桶,这会导致相应的处罚无法执行。第三,管理制度较为粗放。主要表现是垃圾分类管理制度不够创新,各部门分工不细致,协调性不够。垃圾分类是一个多部门协作、程序复杂的工作,需要生态环境部门、教育部门、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相互协作完成。

三、中日两国垃圾分类治理的法律救济方式和市民参与的比较

日本的垃圾分类技术一直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垃圾分类管理的法律法规也很成熟,完善的法律体系、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使得日本成为垃圾分类做得较好的典范国家。通过研究分析日本垃圾分类的做法等可以看出,日本形成了政府、企业、公民协调治理体系,并且这个体系建立在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和责任明确的垃圾分类管理的基础之上。日本的垃圾处理方式也有填埋和焚烧,但是日本和中国的垃圾分类水平不同,垃圾分类精细程度不同,因而治理效果也不同。对比两国垃圾治理方法,日本的主要经验在于垃圾分类、从源头控制风险、环境监管等方面,都相对比较完善和健全。日本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环保法规和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生活垃圾管理由市町村负责,给予技术指导。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关于垃圾分类和爱护环境的教育,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单位和个人将会受到较为严厉的处罚。

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多个省市均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几个方面对垃圾分类制度进行完善治理。有法可依是基础,在制定了相关条例之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重点。在立法监督和执法方面,与中国相比日本地方政府掌握着较大的环境立法权,法制建设完善;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在执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中,虽然明确规定对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单位或个人需要加大处罚力度,但是和日本相比由于垃圾分类治理的方式以及相关规定的不同,处罚的力度也有所不同。同时我国也在建设公民社会监督网络这方面加大监管力度,积极调动公民自觉监督,两者有效地结合,使得我国垃圾分类的立法工作能得到很好的完善。在公民参与方面,公民既是环境公共利益的权利主体,也是环境保护最主要的监督员,应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公民参与,让垃圾分类治理成为每个公民的责任,这才是实现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途径。尽管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时我国就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对于垃圾分类的研究和出台垃圾分类的管理条例时间均较晚,因此,有关于垃圾分类的立法就不够健全,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的制度。立法不完善,体系不健全,因此,需要从立法、执法、守法方面入手,健全法律体系。同时相关部门应带头寻找问题,从垃圾产出的源头来进行改善,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带头领导垃圾的分类以及回收方法,增强公民参与意识,让每个公民意识到对垃圾处理问题的社会责任。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的推进,环境问题成了重要的研究领域。垃圾分类工作就成了治理环境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对于垃圾分类问题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我国垃圾分类制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法律法规有待健全与完善。论文比较分析我国与日本的垃圾治理现状和问题,然后借鉴日本垃圾分类的有益制度,旨在帮助我国建立一系列适合国情的垃圾分类制度。从我国各大城市实行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来看,也取得一些优异的成绩,垃圾分类的推广一方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污染,大幅提高了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全社会认识到对垃圾处理问题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6
分类讨论求坐标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