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 翔 李 继 新
所谓金钱观,是指人们创造、占有和使用金钱的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认知、认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蕴含的价值内涵和观念意蕴。它是人类在认识、创造、支配和消费金钱的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观念把握,是经济行为的价值依据,也是人类根据金钱的本质要求去认识金钱、创造金钱、积累金钱和使用金钱的精神动力。对金钱的认识包含对金钱价值的理解和认知问题、获取金钱手段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问题、支配使用金钱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三个组成部分。正确金钱观要求人们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通过创造和占有金钱来发展自身的个性和潜能,通过合理运用金钱来获得生存的意义,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好金钱与人、金钱与自然、金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的充分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获得极大丰富和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工具理性的僭越和价值理性的消退,带来以金钱为代表的物对人的统治和人的本质的异化等。诸如个别党员干部搞权钱交易肆意敛财,有的大学生爱慕虚荣陷入套路贷无法自拔,有的演艺人员为了金钱不惜出卖灵魂,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多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支配和使用金钱从而误入歧途,最终导致悲剧人生。在开放富裕的当今社会,如何正确认识金钱的本质和功能,如何坚持金钱获取的正当性、金钱分配的正义性、金钱使用和消费的合理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对于金钱的本质,可以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
第一,从哲学视角看金钱的本质。金钱是人类发明的,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产物。在早期原始熟人社会,人类按照“礼物经济”或“债务原则”进行物物交换,这是一种即时支付。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交换开始突破熟人圈层,延时支付的交换现象不断涌现,当在完全陌生的人群中进行交换时,就需要某种担保的信物作为中介。承担这种功能的信物,一种是家畜、米、盐等食物或用具,因为它们具有某种实用功效而不适合作为信物;另一种是贝壳、玉石、琥珀等,这些东西因为缺乏实用性则更符合担保信物的定位,并逐步向货币进化。人类发明金钱,最初是为了便于人与人之间或人群与人群之间的物质及服务的共享与交换,因此金钱只是人用来度量物质或服务价值的一种媒介,金钱本身没有价值。由此可见,金钱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推理想象能力而发明的,是人类理性的体现。
第二,从社会学视角看金钱的本质。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1)金钱是责任、服务、爱和奉献的载体。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服务别人和被别人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责任、爱和奉献,并且与金钱本身没有关系,因为每个人最终需求的不是钱而是别人提供的服务。把金钱施舍出去则人心就汇聚而来,称之为财散人聚;在人群中播撒爱心则事业兴旺,称之为博爱领众;功成名就时奉献智慧则心情愉悦,称之为德行天下。金钱只是服务的外在体现,是人的责任、爱和奉献在彼此服务过程中的一个中介。(2)契约精神是金钱有效性的前提。当钱变成废纸而无法度量劳动成果合法性或无法确保劳动力转化成劳动成果时,金钱的有效性就随着契约的直接失效或间接失效而消失。要保证金钱的有效性,就必须信守和履行契约,此时金钱和契约是一体两面的,金钱是契约的语言。(3)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人的社会地位。金钱无姓氏,更无履历表,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钱。但一个人从事劳动获得的报酬有多有少,而金钱有时是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的标志,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金钱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4)金钱在某种情况下能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金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和可以购买商品的,自然就成为财富的象征。一个人的劳动只有通过金钱媒介交换他人的劳动时,自己的劳动才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才可以用金钱购买自己需要的其他生活资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以金钱为媒介的交换中体现出来了。
第三,从经济学视角看金钱的本质。(1)金钱是劳动力凭证,是用于跨越时空的劳动交换。金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凝结着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指向的劳动成果是有价值的,是一种劳动力凭证。金钱的交换在本质上是执行了跨越时空的劳动力交换,并可以用来刺激未来的生产力发展。(2)金钱只能度量可交易的部分。金钱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大显神通,那些不可交易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所以金钱对不可交易的部分就失去了度量的尺度。例如,人的生命、忠诚、情感、信仰等,由于事物的定义导致在个体间不具有可交易性;又如,国家主权、民族独立、战争与杀戮等,因为交易的后果导致相互间不具有可交易性。(3)金钱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工具。人类劳动的最基本目的是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既包括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实体性资源,也包括体现人类社会差别的关系资源,金钱是调动这些资源的最常用最方便的方式。正因为以金钱为代表的财富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存在差别,所以金钱才可以调动相应的力量去整合有限的资源,从而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四,从政治学视角看金钱的本质。(1)金钱是以政府力量为后盾的管理工具。人类形成社会共同体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集体的力量谋取生存和发展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金钱因具有更容易细分利用的优点,所以成为维护整个集体凝聚力的天然管理工具。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货币发行权、转移支付、政府补贴和宏观调控等政府管理手段,就是金钱作为管理工具的外在体现。作为管理工具,金钱成为政府用来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抓手或载体,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迅速滑入快车道。(2)金钱在个体上是权利让渡。作为物质性的金钱,它既不能像衣服那样可以御寒,也不能像食物那样可以充饥,它所有的使用价值都体现在从他人那里交换财富。交换的先决条件在于权利或利益的取舍或让渡,当一个人不得不将自己的财富交换成金钱的时候,他对财富的支配权、使用权就让渡给付钱的一方了,金钱也就成了人们让渡权利的凭证和媒介。正是这样,人类在交换中形成了独特的金钱信用体系,这种信用体系不断将社会信用进行固化和物质化。当人们将自己的信用让渡给金钱后,金钱就成为财富的异化物。金钱可以成为财富的度量物,但却不是人们可以享受的财富本身,这就如同金钱可以购买服务,但金钱本身不是服务一样。
金钱的价值和功能都是人赋予的。“钱本身从来没有建起过一栋大楼,制造过一件产品,抢救过一次生命,或提出过精明的投资建议。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钱只是毫无价值的纸片——真正的毫无价值,除非我们给它价值。”①随着人类交换的细化和发展,人类赋予金钱越来越多的力量和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金钱的交易媒介功能。对此,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弄清楚金钱是如何成为交易媒介的。人类最初的物物交换,一般是在实物之间进行的,但实物具有携带不便、难以储存、品质差异、不易量化分割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这种不便捷的交易方式限制着交易的规模和便利性。但作为贵重金属的金银等,几乎可以避免物物交换的所有局限性。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的金钱应需而生。钱的诞生,推进了人类的贸易发展和文明进程。“第三次的、它所特有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年轻的商人阶级还丝毫没有预感到他所面临的伟大事业。但是这个阶段正在形成……随着它,出现了金属货币即铸币。”②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最后集中在金银等贵重金属上,“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③,当金银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而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了货币。二是弄清楚金钱交易媒介功能的内涵和意义。物物交换是商品所有者拿着自己持有的商品,去和持有自己所需要但却由别人持有的商品所有者去交换。金钱这个媒介则把物物交换直接分割成买和卖两个环节:商品所有者先要把它换成钱,即“卖出”;然后再用钱换取所需要的商品,即“买入”。商品的交换过程就变成买与卖两个过程的统一,金钱则不断处于这一过程之中,并作为交易的媒介为交易服务。以金钱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即商品流通。而在商品流通中,金钱发挥着流通手段、一般等价物、储藏手段的功能。金钱作为交换媒介,在整个交易过程和人类社会发展中,降低了物物交换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收益和交换效率,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大进步,总是伴随着交易媒介和交易制度的大革新。
第二,金钱的价值标准功能。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钱,既是商品价值的表现,也是商品价值量的衡量标准,是一种计算单位,充当着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金钱,作为价值标准,在贸易中是报价和讨价还价的基础,在社会上也常被用来衡量人生的成功或失败。在很多人心中,钱是财富的象征,是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促进成长的工具,可以改变人的前途和命运;是价值的回响和资源的通道;是一种力量,直接影响着人的痛苦与快乐;是帮助穷人的有效工具,可以提供更多从事公益事业的机会;是创造美好生活、保障生存和增进享受的工具,等等。社会发展证明,金钱对于任何人、任何社会都是重要的、有益的,既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金钱具有的这些功能,人们才爱惜它,千方百计获取它。也有人认为,有了钱,就有了底气、脸面、尊严、朋友和自由等;没有钱,将寸步难行。但实际上,财富的范围远不止金钱,财富是自然界、社会与人自身关系的反映,财富是“人之需”,这种需求是无限纷繁复杂和时刻变化的,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度量物而并不是财富的全部,健康、生命、尊严、人格、时间、机会、情感、精神等都是金钱无法度量的人生财富。认为金钱是财富的象征,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在不同情况下,应该辩证地去看,在财富的概念中,金钱往往只能排在最后。只有在可比较的前提下,金钱的价值标准功能才是有效的。有钱不能代表拥有一切,一个人如果一切都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那他必然会走向毁灭。
第三,金钱的赊账标准功能。只有金钱的购买力在某段时间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金钱才能起到赊账延期支付标准的作用。而赊账延期支付之所以能够发生和维系,信用是其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处于高度社会化、市场化中的人们,需要并仰赖于某种坚实、健全、有效的信用体系来进行财富交换。当人类将信用让渡给金钱后,金钱信用体系就形成了,信用就成了最好的资本。债务发行、存款储蓄、延时支付、商业信贷等都是以信用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了信用,它们将无法运行和延续。哪怕是小如芝麻的信用,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定能促成一定规模赊账延期支付行为的发生。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经商的第一原则,市场经济就是讲究信用的道德经济。
第四,金钱的价值储备功能。金钱的价值储备功能指的是金钱在市场交换过程中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代表而储存起来的职能。这种功能来源于金钱是一般等价物而可以购买一切商品的本性。一是作为财富形式的金钱价值储备。金钱是财富的一种普遍形式,有人将其储存起来作为财富多少的体现,这是一种朴素的金钱储藏形式。二是作为扩大商品交易前的金钱价值储备。为了扩大再生产或者扩大交易规模,事先都要求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叫作本钱或投资前期准备金,这是商品生产者或商人的金钱储备。三是作为获取信贷利息的金钱价值储备。由于金钱具有稀缺性,跟不上人们财富增长所需要的需求,这时有人会将富裕的金钱借贷出去以赚取利息,钱就会越来越多。往往信贷本钱越多,获取的利息就会越多。这种信贷本钱就是信贷金钱价值储备。四是作为社会权力的金钱储藏。当金钱的多少与权力的大小相勾连时,为了取得权力,储备金钱的欲望也就变得更加强烈,形成一种社会权力的金钱储藏。美国利用美元体系维护世界霸权和收割世界财富就是鲜明的写照。五是作为调节货币流通量蓄水池作用的金钱价值储备。当市场流通中金钱数量供过于求时,一部分金钱就会被退出流通而储藏起来;当金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时,处于储藏状态的金钱就会重新进入流通。这样,金钱的储藏手段就起到了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金钱融合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一切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交往共同体的演进中,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人们致富的对象和源泉;但金钱又消解了个人的任性与冲动,带来了虚假特质的无差别性和平等性,致使人们对金钱有着不尽相同或完全相反的看法和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多种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金钱观困扰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必须对这些错误认识进行批判和纠正。
第一,金钱万能论。作为金钱价值观主体的人,在金钱的驱使下,人性往往会发生扭曲和异化。无限夸大金钱功能的金钱万能论认为,金钱具有打通一切社会关节的社会功能和使用功能,可以解决人们面临的所有事情。“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可通神”“有钱者通吃”“金钱是最灵敏的通行证”等观点,就是金钱万能论者的座右铭。马克思对金钱万能论描述道:“随着商品流通的拓展,货币——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的权力也日益增大。”④《尉缭子·将理》中描述了我国古代社会中金钱甚至有可以购买生命的作用:“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莎士比亚通过其悲剧《雅典的泰门》中主人公的激情道白描绘出金钱的万能:“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鄙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如果任由金钱万能论的错误观念发展,必然会制约和阻碍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政治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等的健康发展。
第二,金钱至上论。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切向钱看”,把获取金钱、占有金钱和使用金钱作为生产、生活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价值判断、价值比较、价值选择的唯一标准,作为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原动力,整个人都被异化甚至被物化了,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例如,个别党员干部以为做官就是为了发财,于是买官卖官、贪污腐败,或者搞权钱交易、利益输送,不仅背离入党做官的初心使命,最终也会身败名裂,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审判和社会的唾弃。又如,有的商人目光短浅、见钱眼开、见利忘义,最终必定会被市场淘汰。如果把人际关系异化为纯粹的金钱关系,就会使人性、友善、良知和正义在金钱面前霍然泯灭,会给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会建设带来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第三,不择手段的金钱获取观。金钱在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关系中大显身手,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目标和交换手段。“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⑤这说明,一方面,如果异化了人与金钱的关系,人类就会被套上枷锁,金钱也变成了人走向罪恶深渊的阶梯和堕落的媒介,这时人性恶的方面通过金钱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金钱被异化了,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会使世道人情、亲情友情、法治诚信沾满铜臭味而被扭曲;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的人为了获得金钱会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资源,带来铺张浪费、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不可持续发展;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会使社会利益矛盾凸显,导致拜金主义严重、腐败滋生、唯利是图、钱权交易等破坏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人自身上,会使人的生命、尊严、信念、自由、友善等黯然失色,最终使人被金钱牵着鼻子走而成为金钱的奴仆。另一方面,金钱获取方式上的义利观,体现的是物质利益与道德规范、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取舍或平衡。此中的“利”就是人们获取金钱的行为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经济活动之中,具有功利性、逐利性,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交往活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义”就是人们在追求金钱活动中所秉持的情义、信义、道义、正义等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内含着经济主体的道德责任、利益各方之间能够达到的互利共赢状态。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割裂了“义”与“利”的关系,在获取金钱方面,通过投机取巧、以权牟钱、坑蒙拐骗等不正当手段“致富”,富裕之后又欺贫凌弱、挥霍无度、为非作歹,变得“为富不仁”。这些以财富为表征的“利”,在获取方式上是非正当的、非正义的和有原罪的“不义之利”,这种因“义”“利”失衡而形成的非正义金钱获取途径,自然是要被排斥和否定的。
第四,炫耀式或“压缩型”金钱消费观。主要表现是炫耀式消费和惜钱如命式消费两个极端。一是炫耀式消费。炫耀式消费即消费主义,指无节制地并且是没有必要地大量非理性消耗物质财富以满足扭曲的需求和欲望的一种消费方式。当今社会,消费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炫富现象,即为了炫耀财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秉持“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钱能摆平的事就不是事”“一掷千金”“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等观念,大肆消费,奢靡浪费。这些现象会消耗大量资源,恶化人的生存环境,破坏社会风气,很容易使人们的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等发生错位,导致斗富、摆阔、贪图享乐等不良消费文化的盛行。例如,演艺圈中有的开豪车、住豪宅、穿名牌,攀比炫耀;有的拿天价片酬,在国内大肆捞钱,到国外挥霍炫富。二是惜钱如命式的“压缩型”低消费。这是一种把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看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压缩型”低消费金钱观。巴尔扎克塑造笔下的葛朗台、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都贪婪吝啬、嗜财如命,他们的性格就是这种不合理金钱观的写照。现实生活中,有的年轻人为了挣钱过度透支健康,甚至是用生命去换钱,等到年龄大了只能用钱去保命。这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金钱观,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破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也会影响和阻碍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自从有了钱,人们对它的追求和使用就从未间断过。那么人们在追求、获取和使用金钱时,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观念呢?对此,中国古人早就有“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之说。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鼓励人们通过合法途径致富,“合法”主要指的是金钱获取的正当性、金钱分配的正义性;另一方面,要倡导人们在使用和消费金钱时要“有度”,即要有合理性,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第一,“取之有道”:合法致富是正义和善的。赚钱致富天经地义,赚钱致富过程比获利的结果更重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将追求金钱与追求美德结合起来,认为通过努力与劳动取得金钱的行为,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和反封建反教会,具有进步性和合理性。“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⑥在我国古代,人们较多关注的是金钱的意义,总的价值取向是“公利至上”“平均主义”。儒家思想极其重视德性,“义”“利”之辩始终是儒家对待金钱的核心观念。孔子主张“义以生利”“见利思义”“义以为上”,强调获取金钱要有正义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金钱观发生了跨越式演进。新中国成立之初,秉持革命信念和道德仁义高于金钱、集体财富为重的思想,人们认为金钱是资本主义的标志,对金钱往往讳莫如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人们的金钱意识逐步增强,对金钱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认为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奖章和经济的杠杆,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潜能挖掘和全面发展。金钱成为人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载体和桥梁,国家倡导人们合理合法赚钱,鼓励通过辛勤劳动和科学知识来发财致富。但合法致富需要德与法的合力。金钱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它可以为人们创造舒适安逸的生活,只要是合法的钱都能挣。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法律为自己挣钱保驾护航,让法律为挣钱提供方向指引、原则规范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不能钻法律空子冒险挣钱,法律会有相对滞后性,利用法律漏洞挣钱的行为,是应该受到打击的不正当挣钱手段。我国市场经济既是道德经济,也是法治经济,诚信致富既是遵守公德,也是遵守法律,“德治”和“法治”是挣钱致富的左膀右臂,只有懂法、守法、用法,才能确保挣钱动机纯正、过程合法和结果安全。赚钱和做人一样都要遵守一定的秩序。秩序就是规则,规则也是底线。只有遵守秩序、规则和底线,得到最大多数人的人心和支持,才会保证我们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财富创造和分享,才能确保自己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光明正大的。
第二,“用之有度”:正确处理好人与钱的关系。人是金钱的制造者和使用者,钱是为人服务的,只有合理使用金钱,人才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才能避免陷入以下几种人与钱之间的扭曲关系。一是人与钱的异化关系。钱是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对人来讲,这个本质是外在的,人如果膜拜它并被它统治着,就会导致人与其生产结果、人与其生产活动过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本质间的异化,使物质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就需要通过改变金钱的占有状况来解决人的劳动产品对人的统治的问题,把关注点放到人自身而不是金钱的价值上。二是人与钱的物化关系。以金钱为核心的商品拜物教就是人的物化现象,它使人的关系变成一种物的关系,表现为人的符号化、数字化和原子化,人与人的关系是冷漠或隔离的。物化最深刻的表现就是它内化到人的思想领域形成物化意识,使人在享受物质富裕的同时,也遭受着精神的痛苦和心灵的折磨。三是人与钱的技术理性关系。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对科学技术的片面性认识,导致了技术理性的膨胀和价值理性的失落,把经济增长或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最高价值,把人带入被技术控制的困境之中,使人与自然、人自身都面临着危机。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技术进步引起社会财富的增长,最终导致人被金钱奴役,人则成为“单向度的人”。四是人与钱的消费主义关系。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滋生蔓延,表现出对新产品无尽渴望的无限性欲望超出“必需”的水平,把消费视为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来源。消费主义会加剧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加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紧张和冲突,造成人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的毁灭,导致浪费性消费、盲目消费和奢侈消费盛行的伦理困境。隐藏在上述四种关系的背后是人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问题,是人的最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大问题。
注释
①[美]泰德·克罗福德:《金钱传》,段敏、史育哲译,珠海出版社,1997年,第6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3页。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07页。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8页。⑤[美]坚尼·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三联书店,1985年,第43页。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