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建斌 陈政 吴楠
2 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原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的工业产品(商品)质量监管职能及监督抽查等监管手段基本都集中到市场监管部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陆续发布《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总局18号令)等部门规章,进一步明确整合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管制度,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手段优化、制度集成、体系再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工业产品质量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产品量大面广、种类繁多,监管工作摆布和监管力量配置上存在偏轻偏弱的现象,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上投入的精力不够;二是工业产品跨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监管链条长,往往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界限不清引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1]。
纺织产品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事关“穿在身上的安全”,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历来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主管部门重点监管的日用消费品。四川省市场监管局依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结合四川省纺织产品生产、消费状况,综合运用安全评估、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等手段,在强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方面进行系统探索,本文对此予以阐述,以期呼吁相关方共同参与纺织产品质量治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十三五”末期,全省注册资本超过100万元的纺织工业企业超过2700家,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纺织企业500余家,成都、南充、德阳、宜宾、绵阳、泸州注册企业数和规模以上企业数居前列,民营经济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经济总量占全行业90%左右。四川省纺织工业行业结构中,以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生产为主,棉纺织及印染加工业约占40%,服装服饰加工业约占30%,丝绢纺织及印染加工业约占15%,家用纺织品业约占4%,终端产品中订单式生产的职业装、工装、校服、絮用纤维制品较多。根据统计部门的相关数据,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四川省纺织工业呈现“√”形发展趋势,省内服装纺织企业3月初复工率50%左右(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在1月底就开始复工),3月底复工率接近85%,5月基本达到上年度同期水平,下半年呈现上升趋势发展,全年纺织业(化纤、服装服饰、纺织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1250亿元[2]。
2020年底,全省注册资本超过100万元服装、纺织批发和零售企业约12万家,注册资本低于100万元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数量众多。2020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纺织类零售额为12365亿元,同比减少6.6%,降幅较前3个季度收窄5.8个百分点,7月底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规模已超过上年同期水平,全年同比增长5.8%,结合四川省统计部门人口、消费等方面数据,服装、纺织类消费额为800亿~900亿元,网上购物占比约30%。
(一)创新开展安全评估。纺织产品涉及产品类别众多,直接关系儿童、学生、妇女、老人等不同群体的健康安全和消费权益,确保纺织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四川省市场监管局深入研究、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安全评估制度,精准开展纺织产品质量监管。
2015年,在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评估中心”;2017年,在乡镇试点建设30余个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点;2020年,在四川省纤维检验局等机构试点建设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站,形成“1+9+N”风险监控组织架构,进一步发挥省质检院的支撑作用和监测站的支持作用,充分调动市场监管所等“末梢神经”的积极性。
以2020年服装纺织品监测站的运行为例,四川省纤检局综合研判了1394批次国家监督抽查,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监督抽查14241批次,“新浪舆情通”四川省内质量舆情消息1376条,国内外缺陷消费品召回信息289条,以及委托检验要求判定的报告8000余份,形成4份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报告,为精准选择风险监测产品及指标、科学制定《四川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提供参考;同时,对非医用口罩质量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研判,针对监督抽查不合格情况编制210余份“一企一策”质量提升建议书,向企业发放《口罩原辅材料质量约定及进货验收指引》《民用普通防护口罩(适用过滤效率≥80%)》等技术资料,发表《我国非医用口罩标准及防护性能比较》[3]科研论文,为开展非医用口罩质量监管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二)规范开展监督抽查。监督抽查是《产品质量法》明确的主要监督检查方式,是衡量质量状况的“尺子”,是查处质量问题的“刀子”。科学高效组织监督抽查是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的关键。四川省市场监管局以监督抽查法律规章为基本遵循,结合四川省纺织产品生产、消费状况,不断规范提升监督抽查效力效能:
一是制度设计。根据《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总局18号令),参考总局国家监督抽查制定的相关文书,第一时间制定《四川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统一文书(暂行)》,在文书推广试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和发布《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细则(试行)》,明确且细化计划组织、抽样、检验到结果处理和工作质量评价的各项要求,为全省规范统一开展监督抽查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科学组织。始终突出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重要使用性能或特征值的指标,组织技术专家科学制定监督抽查实施细则,并在抽样前向社会公开。坚持按照“问题导向”和“双随机”原则,在生产环节随机产生抽查企业名单,强调监督抽查的公正性;在流通环节随机产生抽查市(州),允许各市、县市场监管部门聚焦投诉较多的市场主体,以“问题排查”开展监督抽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三是突出重点。结合四川省应急救灾物资、学生纤维制品消费量大、敏感度高的特点,聚焦校服、絮用纤维制品两类产品,联合主管部门加大监督抽查与监测力度,保障特殊群体“买得安心”“穿得安全”“用得放心”;聚焦儿童及婴幼儿服装、羽绒服装、羊毛(绒)针织品等消费者需求旺盛产品,重点检测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化学性指标,以及绒子含量、附件要求等特征性指标,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
四是严格处理。充分运用“互联网+”,通过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抽查不合格信息,方便社会公众知晓和消费购物时参考;及时将不合格资料移送或通报生产者、销售者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求省内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将不合格结果处理情况录入监管平台,强化监督抽查不合格“闭环处理”。将校服、学生床上用品监督抽查结果形成专题分析报告,通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助完善“黑名单”管理制度,形成质量安全监管合力,增强监督抽查监管威慑。
(三)科学开展风险监测。面对具体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注重监测评估新产品是否存在标准外的质量安全风险问题,是开展前瞻性预防性监管、完善风险发现处置机制的必要手段。2019年以来,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聚焦婴幼儿布书、少数民族服装、吸湿速干服、非医用口罩等产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采样方式,重点检测监督抽查以外或消费者关注度高的安全性能指标,组织检验机构、海关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各方面专家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发布消费警示、风险提示,并向相关生产者、消费者提出质量改进建议。以婴幼儿布书为例[4],选取致敏染料、重金属(铅、镉)、附件要求等5个项目,依据GB/T 22760—2008《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构建婴幼儿布书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结合网络查询的销量信息、致敏染料MSDS说明书,提出风险研判的可行路径,可为深化开展儿童用品的安全风险监测提供参考。
(一)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保障。目前纺织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主要依据《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依托监督抽查为主的检查方式。运用多年的风险监测手段也缺乏部门规章层面的依据,法律层面缺少多元化监管手段的顶层设计。正在修订的《产品质量法》应将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内部举报、产品质量信用监管等制度纳入[5]。现阶段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宣传贯彻力度,构筑省级统筹的地方监督抽查新格局,协同教育行政、应急管理、物资储备等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厘清监管职责边界,发挥联动监管效能。
(二)提升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原质检系统打造的“金质工程”系统,贴近监督抽查制度基本构建信息化流程,累积的监督抽查数据成为纺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信息库。目前国家、省级之间,甚至本省内部的监管数据还处于碎片化管理,监督抽查不合格信息不能通过系统通报到辖区外生产地市场监管部门,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监督抽查监管效能的发挥[6]。下一步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应首先实现本省内部监管数据的联通,将登记注册、年度报告、行政执法等数据纳入一个平台管理,同时对外将监管数据与外地省级部门相连接,对上与总局中国电子质量监督(e-CQS) 系统相连接,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同时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升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能力建设。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质量安全监管整合生产、流通的监管职能,增加棉花等纤维的质量监督,监管形势更加复杂,面对的市场主体成倍增加,专业化、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尤其重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能力建设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抓住“主线”,首先质量监督条线的干部职工要加强对法律规章的学习与运用,结合工作要求和现实情况完善相关制度,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得以督促执行;二是用好“基层”,提升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所的监管能力,培养为质量安全监管的“侦查员”和“核查员”,充分用好市场监管的基层力量;三是找好“支撑”,调动市场监管检验检测、标准化技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安全评估、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的重要助手,提升质量安全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
纺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牢守质量安全底线的重要内涵,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坚持与法治建设相结合,将法律条款转化为具体工作流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措施,综合运用安全评估、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等手段,对过去有效且今后依然有效的做法继续坚持,对过去不完善的做法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较好地保障四川省纤纺产品质量安全。长期来讲,质量安全监管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保障人民群众“穿得安全”“用得放心”放在重要位置,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保障、提升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能力建设,才能更好地守住纤纺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满足人民群众对纤纺产品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