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研究

2021-11-21 10:56智航程娟娟
大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校园大学生文化

智航,程娟娟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着眼战略全局,明确提出到2035年将我国建成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校园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不断创新,与传统媒体相比,校园新媒体因具有时效快、接触易、受众多和影响大等特点,有机结合了图文、视频、音频、AR 等形式,实现立体化发展,更加符合新时代大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给受众主体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满足新时代受众主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已发展为成熟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应用环境,更加灵活且丰富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高校校园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知事:校园新媒体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概述

(一)校园新媒体内涵及特征

1.校园新媒体内涵

《2006—2007 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MP4 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部分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传播,如新媒体博客、电子杂志等[1]。”可见,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的一个概念,这里认为校园新媒体是所有校园内以互联网传播为技术手段,以达到传播信息功能的媒介综合体。

校园传统媒体包括校报、广播台、电视台和校内宣传栏等媒体、媒介,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但是制作周期较长,信息传播具有滞后性。校园新媒体是指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抖音公众号、易班等为代表的一种在校园内作用的新兴载体,与传统的校园媒体手段相结合,不仅能够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还能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手段改善和提高在校园内传播范围的速度和广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多,在校园宣传阵地上,新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的媒体传播方式。

2.校园新媒体特征

首先,时效快,与传统媒体不同,校园新媒体传播的时间、空间均不受约束,依托网络和信息技术,更能突破国界,实现全球互联。其次,接触易,传播可以在任何时空进行,只要有网络接入,就可以实现信息传播、交流和互动的无缝对接。再次,受众多,据统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2.025 亿,微博在2020年9月月活用户5.11 亿,日活用户2.24 亿。新媒体在校园内的传播往往成树形发射状态,信息源与受众体是“1:n”的传播模型,并且每个受众体也是下一级传播的信息源。最后,影响大,由于用户数量巨大,即使一个小事件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也会成为平台和公众号的热点。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和要求

1.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文化事业是国家重要软实力之一,在新时代的建设与发展中,必须要深化大学生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感的教育。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序,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后继。在新时代,有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目标。目前高校大学生主要是“00 后”的年轻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对新观念和新科技接受快,容易接受新事物,但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他们的认知力和判断力还存在局限。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他们的成长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转变话语体系,从深化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角度,着力推进高校文化自信培养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二、知理:校园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影响分析

高校校园新媒体自演变至今,已经在一定传播范围、传播程度和传播内容上承载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工程,肩负着高校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但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校园的职能和作用,是大部分校园新媒体面临的思考和挑战。

(一)校园新媒体传播形式大于内容

目前而言,校园新媒体建设尽管方式丰富,但内容却略显单薄。传统校园媒体利用报纸和广播两种主要传播手段,定时播报某一时间段内校园新闻、学生活动、访谈和成果展示等内容,受众体以本校师生为主,兼顾校友代表、同行单位和上级部门。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校园新媒体的呈现则愈发多元化,传播手段也日益丰富。高校借助校园网向社会各界展示本校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对外合作和招生就业等信息。现今,高校校园网除上述功能外,还融合了办公功能、服务功能等,向一体化智慧校园建设迈进,随之发展起来的校园新媒体更是融合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易班等传播新手段,被社会大众和广大师生所认同。

但由于传播技术手段更新过快,校园新媒体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如传播内容单薄、单一、质量波动大,并且传播单向化偏多、互动少,引导、反馈的力量薄弱,做成品牌传播阵地难度高。

(二)校园新媒体传播易、管理难

新媒体基于“1:n”的树形放射式传播,传播者较多,导致管理难度增加。校园新媒体传播主要由校级、分院(系)级、各学生组织社团三块组成,其中并没有明确的层级关系。校园新媒体主要受高校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采编者多为学生,把关人主要是教师。校园新媒体的职责和功能不仅在于发布信息,而要兼具服务性,传播的内容从深度到广度都有要求。但受人力等诸多限制,目前多数校园新媒体在引领策划、提高传播效果、优化管理等方面存在差距,指导和管理力度亟待加强。

三、知力:校园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研究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引导大学生明辨真伪、主动选择,增强文化的认同感,也要发挥校园新媒体的阵地作用,坚定不移地将文化自信发展为当前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一)以担当情怀提升校园媒体向大学生传播文化自信价值维度

国家认同是一种身份的确认,对国家的认同包含对国家社会制度、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4]。在实践中不仅要让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还要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新媒体中,改变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缺乏有效沟通的弊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园新媒体有效传播,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大型纪念日等各种时间节点打造校园新媒体,夯实校园内文化自信的传播根基,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文明、科学上网,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大学生辨别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让校园新媒体成为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与政治信仰的重要阵地。

(二)以和合共生承载校园媒体对大学生培养文化自信的价值依托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发挥课堂和校园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和校园成为学生获得、认同和接受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当下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特点,借助校园新媒体环境,利用校史等资源成为培养校园文化、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的孵化地。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的成长史是一部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史,建校伊始,学校始终以“服务信息产业”为宗旨,探索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之路,将教师的“育人梦”和学生的“成才梦”紧密结合,自觉为我国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人才支撑。作为传播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历史、人文精神、立德树人的良好载体,学校利用新媒体平台讲述学校的发展历史,将镜头对准身边人身边事,重点报道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一线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特别是平凡岗位、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进取的精神激励人,在校园内营造弘扬正气、歌颂真情、激发热情的良好氛围,找准师生情感的共鸣点,增强师生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

(三)以知行合一共筑校园媒体对大学生实践文化自信的价值使命

文化是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则是硬任务[5]。当前,必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图文、视频、音频、AR 等形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校园新媒体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广地、大政方针的宣传地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地[6]。要将校园新媒体构建为校园的新型文化学习基地,利用校园新媒体的传播性和影响力,在传播信息和传播文化的同时,将传统的线下课程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融合,动员大学生主动参加校园事务,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热点时事,开展多种形式的、理实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持、认同和接受。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谁远谁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