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州市科技局
在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稿中,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被提上重要议程。近日我们走进姑苏实验室,了解它的发展。
“2020年6月30日,姑苏实验室揭牌成立。2020年年底,我们组织立项企业合作项目29个,吸引企业研发出资6.27亿元。”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执行主任杨辉介绍,立项后,各项工作加快节奏推进,29个项目中23项已经启动,有100多位相关项目人员到位工作。
投资200亿元,瞄准国家实验室创建,姑苏实验室的首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是如何遴选的?杨辉表示,姑苏实验室自揭牌后与100余家企业展开了深入交流,“这100多家都是材料科技行业的企业和创新型高科技公司,我们遴选的标准是既要‘顶天’,又要‘立地’,缺一不可。”
“我们经常说科研要‘顶天立地’,但两者不能割裂。”杨辉说,在基础科研传统模式下,科学家从个人兴趣出发自由探索,有数据统计,其成果只有不到一成得到产业化应用,可见基础研究产业化的艰难。在此轮遴选中,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投机构的代表与姑苏实验室组成项目审核委员会,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和产业链安全需求为选择基准,以“技术领域、创新链定位、可行性、需求价值、成果指标、项目预算和科研团队”七个维度作为衡量标准,完成了机会筛选、项目初审和立项评审。
“我们希望打破传统模式,架起基础研究和产业之间的桥梁。‘顶天’是目标,项目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前瞻性需求;‘顶天’的同时也要‘立地’,就是接地气,研究成果必须转化为产业成果。目前实验室立项的29个项目都是沿着‘顶天立地’的要求有序开展起来的。”
目前姑苏实验室已签项目涉及电子信息材料项目25项,占项目总数的86%。项目合作企业中,阿里巴巴、百度等行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占比67%。在29个项目中,有半数来自苏州企业,这与20多年来苏州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积累有关,其他企业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
“项目其实总共就两类,一类是针对战略‘卡脖子’问题,一类是产业前瞻性技术。不久的将来会诞生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杨辉也透露了项目的主攻方向,其中模拟计算、量子信息、材料AI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合作攻关,“比如说我们和国内多个科技巨头在NanoX真空互联大装置上展开的超导量子领域技术合作。”
在半导体领域,姑苏实验室与苏州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合作,计划将传统半导体中材料生长技术的核心装备MBE(分子束外延系统)和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直连起来,“目前在有些材料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同时用到这两个不同特点的设备,而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相应产品。”杨辉说,“当然更重要的是,目前高端MBE设备基本都被国外厂家控制,我们希望能够将MBE设备国产化。”
此外,还有一个项目正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材料生长领域。杨辉说,过去材料生长制造当中,由于操作者经验的不同,产品的差别很大。“你可以将MBE和MOCVD两个系统都看作是一个炉子,用炉子做的材料,完全取决于老师傅的经验。”杨辉说,目前我们和江苏一家公司合作开发后台人工智能的算法,用材料科学设计和工艺的大数据系统,在材料生长过程中控制其制造,以提高生产标准和效率。“材料科学很多发明依靠点‘运气’,配比关系很重要,所以试错很多。”杨辉说,该合作还有个更大的目标,将大数据库打造成基础设施,开放给更多企业使用,在电脑上模拟出材料的物理特性,让企业在材料科学研究时少走弯路,数量级地减少试错成本。
“我们不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我们追求的是生态价值最大化。”杨辉表示,姑苏实验室要打造的是创新的新生态,“2021年上半年,我们29个项目将会全部启动。除此之外,项目所需专家经全球招聘后也将陆续到位。与一般项目制不同的是,我们要求整个项目过程全部放在姑苏实验室,无论是企业或高校的科学家,还是世界范围内找到的相关专家,所有人员要以签订合同和协议的方式进入实验室工作。”
杨辉坦言,在完成项目之外,实际上姑苏实验室还致力于建立一个材料领域高端科学家的网络。“这是一个有效的人才生态圈。在项目期间,我们可能会孵化产生新的项目。”
为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姑苏实验室率先提出了“1+M+N”的多元投入科研协作创新模式,以企业投入(“1”)代表的真实需求为核心,匹配姑苏实验室经费投入(“M”),撬动资本市场杠杆投入(“N”),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共同体,加大投入并加速实现基础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企业必须‘自带干粮’,体现真正的需求,政府则进行1:1或1:2的配比,进而‘撬动’市场基金。”杨辉表示,过去市场基金因为缺乏判断力,不敢进入基础领域,目前成熟的金融创投机构瞄准的是早已经工程化、商业化的技术,而经过层层遴选的重大科研项目,则让市场基金有了信心。
更进一步,姑苏实验室设计并实现的“开放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以企业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知识产权的实施即可获得所有权的模式,将最大化激励企业加速技术成果的研发质量、效率和产业化进程。杨辉说,“在多元投入的背景下,我们不要求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但与之相应的约束机制是三年之内企业必须完成产业化转化,拒绝‘假成果’,通过这个改革,真正激发企业与我们合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