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若妍 邓洋阳 朱学义
南通理工学院,江苏南通 226002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南通博物苑张謇生平事迹展陈后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联系一百多年前张謇创办实业的实际,张謇兴办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公益旅游。
张謇,清末状元,出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后因厌倦旧时官场的险恶,回乡投身于实业,创办了“大生工厂”等企业,兴办了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规划了南通新城市发展格局,为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爱国二童子传》和《徐霞客游记》这两本著名的游记,是张謇爱读的书籍,也是他产生旅游思想的一个基础,他让他9岁的儿子张孝若也熟读该书,让他们对旅游产生兴趣。1900年,张謇曾拟定“东游考察”计划,但因故未能实施。1903年5月,50岁的张謇从上海前往日本,先后踏足长崎、神户、大阪、东京、名古屋、横滨等20多个城市,又参观了30家农工商企业和35家教育机构。在此期间,张謇看到了清王朝与日本的巨大差距。此次东游考察,使张謇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教育上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
张謇认为,只有对祖国的山水有了充分认知,在外有了历练,才能有资格谈论爱国。1918年,张謇规划南通“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城市格局,开近代城市规划风气之先。“一城”居中,即南通老城,为居住、商业、文教中心;“三镇”即三个卫星镇,分别是位于北部腹地的唐闸镇,开发为工业、仓储中心;位于西部沿江的天生港镇,开发为港口和交通运输枢纽;位于南部滨江的狼山镇,保留为风景名胜区,具备观光度假、礼佛朝圣等旅游功能。张謇将旅游需求放在城市规划的重要位置,说明他充分认识到旅游是与城市居民生活紧密关联的一部分,既可以促进经济、贸易、文化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
张謇一直教育孩子,读书要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謇对其子张孝若说“无子弟不可为家,无人才不可为国”[1],让张孝若16岁赴德国游学,17岁去澳洲游学,18岁到南洋游学,19岁又去美国学习,让孩子充分了解与认识世界,让他的子孙也要有胸怀世界的眼光,完成他未尽的事业。
1895年8月,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州筹办纱厂,在通州设立商务局以求实地进行之法[2]。张謇选择创办纱厂的理由是“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源计”[3],经商思路十分开阔。
发展棉纱纺织业要有就近的原材料充分供应。因此,张謇将沿海滩涂围垦成可耕种的良田。1901年,“堤成者十之九五,地垦者十之三有奇”[4]。此举解决了当地人民的温饱、就业问题,实现了共生共赢的理念,满足了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大生纱厂在之后规模扩大且不断扩张,形成了大生资本集团,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本。这为之后兴办教育、社会公益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城区、唐闸的公园,狼五山地区的旅游设施建设和修葺都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
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前提。大生纱厂等企业的物资流通以河流运输为主线展开。1900年,张謇设立了运输原材料的大生轮船公司;1903年,设立了经营内河航运的大达小轮公司;1904年,设立了经营码头业务和长江航运的大达轮步公司;1906年,设立了通州、上海大达轮步公司。这些交通运输公司形成了苏北最早的民营航运集团,而1905年修成的6公里长、8米宽的港闸路(天生港—唐闸)是南通乃至江苏公路修建之首。张謇认为“交通事业为助长文化、发展工商之唯一利器。”同时创立了公交企业,公共汽车行驶于狼山、天生港及唐闸三地,长途汽车往来于海门、如皋、白蒲及垦牧乡等处,这些交通规划都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增加了风景区及城乡之间的可达性。
在“一城三镇”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张謇将南通的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等组成的“狼五山”景区确定为风景名胜区。在狼山创办了赵绘沈绣之楼、林溪精舍、观音禅院,在军山建了气象台、植物园。张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南通的护城河—濠河,不仅在濠河岸边建起了自己的“濠南别业”,还为人们建立了北、中、西、南、东五个公园,统称为“五公园”,向公众开放。在工业重镇唐闸,张謇建起了配套的公房宿舍、医院学校,甚至还专有一座公园—唐闸公园,以供职工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张謇在满足人们直接的社交需求的同时,又考虑到了人们在休闲娱乐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1902年张謇在风景秀丽的濠河之畔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专设机构的起点。1905年,张謇又将建设中的通州师范学校公共植物园规建为“南通博物苑”,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办苑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他把自己的收藏捐献出来,又在社会上广泛征集文物,在苑内遍植花木,目的就是要把博物苑办成一座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学校,让人们开眼界、长知识,从而达到开启民智的效果[5]。博物苑建成后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学者前来学习与交流的圣地。国内外游客通过参观南通博物苑,更加深了对南通以及张謇的了解。2013年,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博物馆群作为全国唯一的博物馆项目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张謇咏叹的“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正得到真实的体现。
张謇在旅游发展中极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生不息”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天地皆始于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们对待天地万物应该要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1919年张謇沿五山脚周围开河,形成了一道保护山林的防护屏障,还号召市民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上山植树,增加山体植被。1926年,张謇发布《禁止地方采用五山石启事》,进一步遏制了五山地区的滥采乱伐,既保护了山体,又改善了五山生态环境。张謇的这种科学发展观一直贯穿于其投身实业、兴办教育以及发展旅游的整个过程之中,超越了很多当时的实业家,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提倡。
张謇以实业反哺教育,以教育带动实业,以旅游辅助教育与实业的理念符合经济循环发展的要求。当前,南通依托工业重镇唐闸,围绕废弃的油脂厂逐步进行保护性开发,建成了“1895创意产业园”,努力形成近代工商发展历程展示、生态产业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当然,“南通1895”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借鉴南京云锦与景德镇瓷器的成功经验,增加棉纱、棉布编织过程中的“真人秀”环节,增加游客对轻工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兴趣和体验。另一方面,可以与张謇出生地—海门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携手打造“产销一体化”的轻工业旅游[6]。
而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遗址、学校、“濠南别业”故居以及南通博物苑等都可以纳入实业文化旅游线路,以参观张謇实业旧址为主题,以传播张謇思想为目的来开展旅游活动。
目前,社会各界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对于张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张謇的名人典故,历史遗迹旅游以及其文化内涵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南通应牢牢把握这个大好时机,继续对张謇及其相关名人如沈寿、梅兰芳、特莱克等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努力打造属于南通自己的旅游品牌,发挥历史名人效益,加快南通旅游发展。
目前,南通旅游的发展仍以张謇为主线,在领略南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体会张謇实业兴国的爱国情怀,理解科学发展观,共生共赢等思想内涵。利用南通良好的经济、教育基础以及交通优势,扩大国内外影响力,大力发展旅游业,最终形成经济、教育、旅游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