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桥
(广州市黄埔区木强水库管理所,广东 广州 510530)
在我国范围内,水利工程分布十分广泛,尤其是小型水库。这些水库的运营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用水需求,而且为各大工业企业提供了生产用水,同时水库的建设对于降低洪水灾害发生概率也具有积极的意义[1]。水库运行中,一旦得不到妥善有效的管理,就会给国家水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严重的还会危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小型水库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借鉴以往的管理经验,根据新任务要求确定管理重点,通过建立水库管理规范和标准,优化原有的水库管理模式,提高水库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小型水库管理工作的开展目的不仅是提高水资源储存和应用的安全性,还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
优化小型水库管理过程,确保原有的水库管理内容得到延伸,同时促进水库管理体系的建设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对于水库管理工作者来说,必须加强建筑物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配套设备、水库岸坡和植被等。一般来说,各个地区的水库管理工作和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交叉,使得水库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为此,在管理工作中,水库管理人员必须按照职责规定,落实自身职责,定期检查水库各项设备的运行情况,保障水库运营一直和谐有序[2]。
最近几年,国内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水库建设技术位居世界前列,水库的容量、大坝的建设高度等也愈发提高,在水库建设中,国家关于水资源应用的指导规划越来越完善,相关设计者根据我国特有国情先后设计出了非常合理的治水用水方案。另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水库工程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程度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但随着水利工程项目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和扩大,水利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管理者难辞其咎,管理过程过于疏忽大意,管理职能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另外,施工人员违规操作,机械设备的非正常使用都会影响水库综合管理水平。
小型水库虽然建设规模较小,但是施工内容多、施工过程繁琐,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很容易受到技术、环境、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据统计发现,国内小型水库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调查显示,自1950年以来,我国发生崩坝的水库数量已经超过3600座,其中小型水库的数量超过了98%,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国内当前针对小型水库的管理风险管理意识存在严重不足,绝大多数的水库管理者都将经济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没有重视管理风险的分析和调查,更没有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国内水库风险问题频繁发生。
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水利管理工作主要由水利行政部门和国家水利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地方水利行政部门也会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虽然涉及到的管理部门较多,但是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例如水库占地确权划界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地方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足、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管理制度不能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等。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限制了水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同时水库分布范围广,坝基数量和类型较多,所应用到的水库加固技术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在对水坝开展除险加固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仔细分析水库可能出现的风险故障,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进一步将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3]。
但就目前来看,国内用于对水库风险问题分析的设备和仪器较为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使得水库疾病风险分析工作一直缺乏全面性和彻底性,而且经常出现漏判和误判的问题,给水库后期运营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此外,针对水库加固,国内主要应用到的技术和方法有裂缝加固法、导渗加固法等,实际施工中施工企业并没有考虑当地的水文特征,一味照搬其他地区的建设经验,也是导致水库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国内的水库管理工作大多由年龄较大的职工担任,这些管理工作者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能力较差,同时不能灵活处理水库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年轻的管理人员虽然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但是经验不够充足,以至于水库管理工作中频繁产生矛盾,严重制约了水库管理工作的创新和优化。
1)分离管理原则。在对小型水库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管养分离的原则,首先做好水库分类,然后根据水库建设规模加大管理力度。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尽量采用长期聘用制,并且通过提高管理者福利待遇留住人才。此外,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注意将水库的管理工作和养护工作分离开来,配备专业的管理团队,切实保证小型水库安全稳定地运行。
2)安全性原则。小型水库管理人员责任重大,为了提高水库运营的安全性,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原则,并且将全过程管理理念渗透到整个管理过程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型水库管理自动化发展开始提上日程,很多自动化管理设备被应用到管理工作中,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了小型水库运营过程的安全性。
3)预防管理原则。预防性原则其实就是水库管理工作中的超前管理,预防性管理可以提高水库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在小型水库预防管理工作中,科学预测非常重要,如果预测不准确,那么水库管理工作的开展会显得过于被动。可以说,只有加强预防,重视预防性措施的应用,才能有效提高水库管理水平。
4)标准化管理原则。标准化管理是小型水库管理的核心工作,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可以降低水库管理工作的随意性。想要更好地实施标准化管理工作,管理者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一般来说,管理标准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工作量的标准管理和工作质量的标准管理,前者主要是对水库质量管理标准进行量化处理,后者主要是保障各类管理设备稳定运行。
针对国内水库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个地区的水利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具体来说:1)建立健全相应的条例和法规,建立统一的技术管理体系;2)各地方政府必须明确落实各级责任人,严格执行国家水库相关管理制度;3)所有管理人员都要各司其职,规范管理台账,明确自身管理工作的意义。
作为地方水利行政部门,必须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和任务,强化员工素质训练,提高其专业素养水平,条件允许时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外出交流和学习,促进员工和其他单位之间的沟通。针对重要岗位,在正式上岗前必须做好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其管理意识,提高水库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水平。优化员工福利待遇,提高水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有的水库大坝都具有特定的运营寿命和期限,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就会影响水库安全运行水平,缩短水库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加强整个生命周期内水库的安全管理,努力学习,掌握更加全面的水库运行规律,了解不同的环境会给水库运行带来的影响,然后科学、客观地评估水库安全情况,针对水库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制定可行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提高水库生命周期内运行的稳定性[4]。
作为水库科研人员,不仅要掌握行业前沿技术,还要有判断水库安全问题的敏感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水库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更具前沿性的发展战略计划。在学习国内传统水库加固技术的同时,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水库疾病处理思路和方法,条件允许可适当引入国外先进的设备,提高国内水库加固水平。
国内当前小型水库建设存在预警系统、通讯设备、防汛工具、照明设备不完善的问题,很多小型水库甚至不具备相应的观测设施,导致很多水库疾病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给水库后续的安全运营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在建设小型水库的过程中,必须加大水库建设和维护费用的投入,为水库后期稳定运行打好基础,同时加大对水库管理和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库工程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水库工程的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在建设小型水库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水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提高水库运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将水库的应有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助力国内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