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线上线下 融合模式(OMO)教研的实践与研究

2021-11-20 00:13顾建荣顾喆纯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1期

顾建荣 顾喆纯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了教学形式,对教研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苏州市吴江区信息技术区域教研以“OMO模式”(Online Merge Offline,OMO)积极探索教研活动的有效组织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跨时空、跨区域、跨学段的协同共研,提高区域教研实效,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素养生长。

【关键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OMO);区域教研;后疫情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1-044-03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已趋于常态,新型的教学模式呼唤教研形式的改革,苏州市吴江区信息技术区域教研结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1]要求,对线上线下融合模式(Online Merge Offline,OMO)的教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线上线下融合教研模式的认知和定位

2020年7月14日,国家发改委提出“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1.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推动传统教研转型

线上和线下教研具备各自的独特优势,如果只关注某一方的优势或单个优点,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能更有效地推动教研活动进程。通过利用腾讯课堂、钉钉、课后网、ClassIn等平台进行线上多元教研,同步开展各学段教学研讨及专题讲座等线下活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认同,同时也收集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2.线上线下区域融合共研是变革更是挑战

在国家政策引领、前沿技术发展、疫情刺激等多因素影响下,线上线下区域融合共研是变革的趋势,更是挑战。如何适应多环境、多层次、多技术的动态教学,是新技术、新时代对教研提出的新要求。融合教研不是简单的从线下走向线上(Offline To Online,O2O),也不是高大上技术的堆砌,OMO给教研赋予的新内涵应是区别于形式搬迁的深度融合。教研活动的融合度、多元载体的适配度等都是无法借鉴传统教研的新问题。面对新的挑战,需要研究和尝试多渠道、开放式、深融合的教研模式,不断地在实践与反思中完善。

信息技术区域OMO教研的思考与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技术更新比较快,新课改带来新的变革(如教材体系、内容、学习要求等),迫使教师专业知识能力也同步更新。

1.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路径转向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新颁布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从计算机技能培养向信息核心素养培养转变,将信息技术课程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学科课程变革下区域教研发展的新思考

学科课程变革下,OMO为教研、教师、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助力区域教研发展

跨时空教研。OMO教研突破了时空限制,区内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网络协同区内教研,使“碎片化”小专题教研成为可能,提高了学科教研效率并降低了活动成本,提升了实效。

跨区域教研。通过开展区外专家讲座、多区域联合教研、区域基本功比评、奥赛培训经验分享等OMO教研活动,让不同区域间交流学习、资源共享更为便利,也让疫情防控下多地区联合教研成为可能。

跨学段教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相互支撑,让小学、初中以及高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OMO教研,互相了解知识体系、各学段需求,解决内容的“断点”,熔接重难点,为上级学段做好铺垫教学,并奠定好基础。

(2)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综合业务能力。OMO教研对全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OMO教研需要教师具有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能力,掌握本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学习并掌握云技术,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学、探讨、互动交流、分享信息等。在提升教研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科综合业务能力。

以点带面骨干辐射引领。骨干教师是学科的引领者,也是OMO教研主力军。国内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学者、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专业特长教师等成为教研活动的核心主讲人。我区每学期邀请部分学科的专家型教师、区外教研员、杂志社学科编辑,参与本区学科的OMO教研活动,对教师进行指导,帮助解决教学与科研中的问题。

薄弱学校教师成長受益。OMO教研成为传统教研的补充,规模较小、配备较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学校以及偏远乡镇学校的教师成为OMO教研直接受益者。OMO教研的实施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共享与均衡化。

(3)促进学生素养生长

OMO教研助推OMO教学优化。教研是为了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质教研将助推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各种高性能、交互性、智能化及个性化终端的广泛使用、云技术全方位的融入,信息技术专用“云空间”(我区信息技术中小学各学段单独设立)的设立,让OMO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的接受度如何、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出现“未预设”、开展的效果是否到达预期都需要OMO教研来解决。通过OMO教研实践和研究,在学习、实践、整改、再实践的过程中OMO教学进一步得到优化。

学生奥赛培训的OJ学测模式。区内为开展学生信息学奥赛培训,利用OJ信息学测试平台进行教学,师生利用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家长会、互动会议,学生的在线测试、竞争答题、在线互动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互动、生生的讨论、家校的沟通以及教师间的研磨助推OMO教研向更高一个层次发展。

资源建设共享与大数据研究。OMO教研具备传统教研所欠缺的资源建设共享、大数据分析和在线视频可重复性等优点。如我区一位高中教师开设公开课,联合区外云直播互动,线上学习平台和直播软件基于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互动等,实现了智能答疑、AI智能测评、呈现大数据化,科学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一节节优质的公开课,既是教师的教研载体,同时也是留给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平台技术手段得到的师生参与度等大数据为科研提供了一线研究数据。

后疫情下OMO教研模式的展望与探索

线上线下相互赋能,驱动教研活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学科区域建设的必然趋势。

1.有效性:OMO教研常态化开展的稳定剂

(1)技术的有效支撑

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走向离不开以互联网和 AI 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OMO 教研模式一方面构建了全方位、全场景、全过程的无缝教学研究环境,另一方面创设了多维的、零时差的探讨服务,促进精准、开放、共享的智慧化教研活动。技术从助力、并行到融合赋能,在OMO教研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未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OMO将不断地走向完善。

(2)活动的有效开展

OMO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将严重影响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区通过每月二次下发教研活动的文件,严格要求各校参与率,统筹一学期教研计划、设计教研内容,线下线上同步,线下可以进行自研,让OMO教研落到实处。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核心问题开展研讨、指导和培训活动,如集体备课、论文写作、教学设计、课题研究、专家讲座等。网络协同OMO教研活动基于网络,线上线下同步,形式多样,交流渠道畅通、未能参与活动的教师可碎片化进行研讨,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元性: OMO教研立体化发展的促进剂

教育的多元需求、技术的多元载体和时代的多元发展,使得OMO模式的发展向纵深立体化发展。

(1)素养本位下课改的新要求

随着江苏新课改的实施、新一轮高考改革与实施以及后疫情时代等多个因素,学科核心素养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終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素养本位下的教研如何开展,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为教研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

(2)新时代动态教研下的展望

OMO教研是推手,个人业务能力提升是关键,掌握相关技术,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满足高质、高效的教育需求。现代教育对教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满足多环境、多层次、多技术的动态课堂教学,通过技术平台实现精准教育教学,让优质资源得到共享,也是新技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OMO教研是新技术融入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应用、新推手,也是让新技术更为精准地推动项目教学的研训平台,让新课改理念融入课堂,落到实处,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2020 年修订.

教育研究院. 2020年教育行业OMO模式转型现状研究报告[R]. 多鲸资本,2020.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   江苏太湖学院苏格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