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都要靠人才。只是,曾几何时,辽宁乃至整个东北三省人才外流严重。“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戏词,曾经是辽宁人才外流写照。
随着辽宁省经济形势不断回暖,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这片热土正成为企业和人才回流地。那些曾经南飞的“大雁”,经历锻炼与磨砺,如今逐渐回归,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盘锦菜根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佳明,就是在乡村振兴中人才回流、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代表。
出生于1995年的郭佳明,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农业科技一家公司找到了对口工作。一年后,因为业绩突出,他被晋升为公司广东区域经理。
在广东,他开始留意沿海城市农业发展,这里农业发展速度、效益,规模都让他大开眼界。他想起家乡盘锦,这几年全力推进城市转型的同时,乡村振兴之路也走得既稳又快。结合工作经历以及发展大势,他感到农业市场未来大有可为,随即萌发回乡创业的想法。
郭佳明先做了调研,“虽然现在年轻人创业喜欢互联网,可是我更喜欢实业。经过市场研究,我决定做碱地柿子”。郭佳明说,“碱地柿子就是西红柿,因为是种植在含碱量比较大的盐碱地上得名。我知道有这种西红柿是2010年左右,因为口感好、营养丰富,这几年挺受欢迎。我很看好碱地柿子种植”。郭佳明觉得碱地柿子是好产品,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家乡农民并没有掌握好碱地柿子种植技术。他期待通过现代科技力量,改变碱地柿子的产品地位。
郭佳明和家人说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他的父母一直从事农业科技方面工作,看好农村未来发展,特别支持郭佳明创业想法,“只有爷爷一开始不太理解,他当了一辈子农民,觉得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离开土地,结果又回来种地。”郭佳明说,“不理解的还有周围村民,有人和我父亲说,你让儿子回村种地,这不是把儿子往火坑里推吗?”在爷爷和村民们不解的目光中,郭佳明辞去大城市的工作,返乡创业。
亲友支持,加上他自己攒下的工资,以及当地政府的惠农贷款,郭佳明筹集启动资金,在田家镇大堡子村棚菜区新建一座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高档全自动智能多功能大棚,作为公司生产示范基地。2016年9月,盘锦菜根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大堡子村位于盘锦大洼区,是大辽河、辽河淤积退海滩涂发育形成的滨海平原,无山无岗,地势平坦。这里属温带亚湿润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农业产业基础比较好,地理位置适合碱地柿子生长。
碱地柿子营养丰富,口感好,之前之所以没能走出盘锦,是因为散户种植,成熟后的碱地柿子有大有小,商品转化率不高。如何实现碱地柿子高质量增产,是郭佳明刚创业就开始思考的。虽然之前没有创业经验,但他清楚,一个公司想要走得好,走得稳,产品是关键。
郭佳明开始产品攻坚,他常常起早贪黑,凌晨两三点就起来去柿子地,大棚内温度很高,他常常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天天蹲在柿子地里研究怎么通过科学种植提高果實商品率。他一边看书自学,一边向专家请教交流。
郭佳明爱动脑筋,盘锦大米因为口感好而闻名全国,他就开始琢磨,盘锦大米有丰富的锌镁等微量元素,如果把微量元素引入碱地柿子的栽培呢?在盘锦大米启发下,他配制使用添加硒、镁、锌、钾、钙、硅等微肥技术。他还从苇塘里运来腐质土,实行客土盒栽农艺,苇塘土由苇叶腐烂后沉积多年形成,无任何农药残留和污染。
在给碱地柿子提供理想土壤肥料基础上,郭佳明又开始琢磨滴灌技术,每一次灌溉都记录好相应的肥水量,经过多次摸索,得出每株碱地柿子上水量,精确到毫升,昼夜温差控制在15℃-20℃。他还将现代科技引入种植中,全程电脑智能控水,使用补光控光技术,让柿子得到适宜的温度和光照。
在碱地柿子大棚里的日夜劳作,郭佳明对每一个阶段的柿子苗变化都了然于胸。辛苦付出没有白费,到了秋天,郭佳明培育的碱地柿子果实商品率高达85%,酸甜可口,成色喜人。
郭佳明也将自己在大棚中观察培育柿子的过程写成一篇文章:《盘锦碱地柿子种植技术规程》,因为具有较强的科技含量和指导意义,被盘锦市科协推荐为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郭佳明天性要强,要做一件事就全力以赴,努力做到最好。创业更是如此。他知道,返乡创业并不容易,但越不容易的事情越意味着更要去做。创业伊始,郭佳明对公司未来发展就有着清晰规划。他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碱地柿子生产、教学、科研、网销一体化的新型模式的现代农业科技公司。“现在科技发展了,农民也不应该是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充分利用科技力量,让农产品种植紧跟时代,是新生代农民的责任。郭佳明坦言,他在计划创业时,并没有考虑时下热点的互联网项目,他更愿意去做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产品,但他确立了碱地柿子项目后,也愿意带着产品去拥抱互联网,让科技服务于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