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工作式游戏园本生成与创新的研究”以探索“工作”与“游戏”的无痕融通为目标,实施课程游戏的园本化。幼儿园通过完善“工作式游戏”的生成路径、充分发挥幼儿的“工作本能”,创建“聚菱·聚时·聚景”的工作场景,开展“依需·依趣·依情”的工作过程,嵌入“共商·共创·共展”的工作评价,实现“园外生活”与“园内生活”、“潜在学习”与“行为表现”的融通整合,让幼儿在具有真实生活背景的游戏中获得持续性的满足感、强烈的意义感,获得自主探究、团队协作,并实现共同成长。
关键词:工作式游戏;园本环境;导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49-02
一、幼儿园游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场偏离:为游戏而游戏,忽视儿童深层次的需求
幼儿爱游戏,其根本原因是幼儿内在的成长需求促使他们选择用游戏的方式来发展。也就是说,游戏能满足幼儿成长的需求,使其获得深层次的意义感。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设计的游戏却以成人的意志为导向,与幼儿的成长需求、学习经验疏离,导致幼儿在游戏中消极等待、为了游戏而游戏的倾向突出。
(二)环境失真:重虚拟而轻现实,缺乏儿童本乡本土真实生活的支持
幼儿会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模仿他们亲近的人的行为。他们的玩与学总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结合的,离不开真实的生活环境。而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带有强烈的虚拟色彩,将游戏限制在了成人的固有思维形式中。游戏中的幼儿要按照教师预设的路径去开展“游戏”。这让他们觉得“游戏是假的”“没劲”,缺乏真实生活的支持。
(三)拓展乏力:活动庞杂、零碎,难以持续推进儿童的体验与发展
庞杂、零碎的游戏种类让教师疲于应付,游戏活动流于表面,点到为止。在游戏中,教师没有关注幼儿体验的维持与发展,忽略游戏应具有挑战性、形成系列化。教师只是试图用成人的经验去规范幼儿无限种生长的可能,没有关注到他们内心自我成长的欲望。幼儿作为一个被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游戏,其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没有被激发,所以很难产生内心的真实体悟,激发出内心成长的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幼儿园试图用“工作式游戏”的方法去实施课程游戏的园本化,充分发挥幼儿的“工作本能”,让他们在具有真实生活背景的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意义感。
二、幼儿“工作式游戏”的园本生成路径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本园)地处盛产“南湖菱”、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菱乡”称号的嘉兴市秀洲区。“浸润‘菱乡文化 ,培育富有爱心的‘灵动娃”是本园课程园本化实施的主线。在幼儿“工作式游戏”的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本园将以“菱乡”百姓日常的劳动与生活场景为依托,为乡镇幼儿游戏打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带来有意义的“工作感”。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幼儿“工作式游戏”的园本生成路径与幼儿园的园本文化融为一体,架构起幼儿“工作式游戏”的实施框架。首先,通过园本策略中的“工作场景”“工作过程”“工作评价”三步分步进行;其次,在活动流程中,以活动准备、想法集成、任务驱动、作品创作、体验记录、总结回顾为活动主线,促使幼儿形成对“工作式游戏”组织策划、计划实施、自我评估等流程的掌握;最后,通过保障措施中的园本审议、多方协同、幼儿介入,促进教师、幼儿、家长的协同发展。
三、幼儿“工作式游戏”的园本环境与策略
(一)幼儿“工作式游戏”的场景打造:聚菱·聚时·聚景
幼儿园从“菱乡”的传统特色活动中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内容,组织新的工作式游戏形式,将传统“菱乡味”进行重现。
聚“菱”而生。“菱乡”是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别名,有着独特、丰富的传统特色活动。比如,划菱桶、唱菱歌、剥菱角等,是幼儿耳熟能详的家乡传统特色劳作活动。教师可依托该地域特色,创设相关的游戏情境。在丰收节庆活动中,教师创设采菱游戏场景,让幼儿模拟真实的采菱工作情景,将劳动与游戏融为一体,这既符合幼儿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也能满足幼儿通过“工作”获取价值感的心理需求。
聚“时”而展。菱的生长及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的过程。从早春选种育苗到播种入淤泥,从清明前后菱塘定植到水面长出可爱的菱形叶片,从日常管理护养到秋天采摘,从上市销售到制作老菱,几乎每个月里都有“菱乡”的劳动人民为种菱忙碌的典型农事。基于幼儿的经验,教师可从日常的生活变化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细细思索,慢慢品味,产生即时性、时令性的菱乡游戏。例如,端午节到了,幼儿可以模拟生活中的 “划龙舟”比赛;在菱乡文化节的时候,幼儿可比赛“划船采菱”;到了农民丰收节,幼儿可搭建“五谷丰登”的场景;等等。教师要顺应幼儿的需求,揣摩游戏素材,创设模拟的、即时的游戏情境,推进游戏的发展,支持幼儿在富有个性的发展中寻求游戏价值的延伸。
聚“景”而创。“菱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方特色显著,有古香古色的老街、风景秀丽的菱塘、历史悠久的古桥……幼儿园在研发“工作式游戏”时,一方面通过“引进来”,将本土实景重现于幼儿园中,创建真实的游戏环境,如各班创设“菱乡”特色区域角,投放相关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模拟、体验;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如走进菱文化馆、参加菱文化艺术节、开展“菱乡·灵娃”特色工作式游戏。又如,老街上热热闹闹的庙会,菱塘划菱桶、采菱角的丰收场景,“菱乡”传统喜事民俗活动等,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创设特色的游戏情境,推进游戏发展,帮助幼儿获得游戏与学习整合的学习经验。
(二)幼儿“工作式游戏”的过程开展:依需·依趣·依情
“工作式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家乡的美丽和可愛,促进幼儿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幼儿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依情——资源渗透“菱娃”情。利用“菱乡”本土资源,整合各方力量,依据幼儿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特点,让幼儿在“工作式游戏”中接触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产小吃、物产建筑等,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渗透爱家乡的情感。如“菱乡味”工作式游戏——“菱娃采菱忙”以传承地方文化元素为主:首先,幼儿自主组成6人小组;其次,毛遂自荐选择角色,以投票的形式确定;再次,开展两两合作的剥菱角、划菱桶、唱菱歌活动;最后,各小组登台亮相。教师在具体环节中融入“中华”元素,采菱道具、游戏组的情境道具都可体现古色古香的韵味,将传统性、菱乡味、“工作式”融为一体,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融合现代创新的游戏乐趣中,感受到菱乡游戏的多元性、趣味性。
依需——多方协同控过程。“工作式游戏”要求幼儿与教师、同伴相互合作与交流,依据需求共同研究他们所选择的内容;协商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怎样开展活动、使用什么材料、由谁来完成这个任务等,都可以通过讨论得到解决。如在“菱娃赛龙舟‘工作式游戏”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了解“赛龙舟”的活动过程、活动需要,一起准备材料、动手制作、商议游戏规则、开展游戏活动,最后根据“赛龙舟”的比赛记录来感受活动的成果。游戏中,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定向”,教师与幼儿共同控制活动发展;过程中,游戏与工作产生重叠,使活动同时兼具游戏与工作的性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依趣——兴趣驱动促自主。“工作式游戏”是在幼儿兴趣驱动下进行的,兼具游戏性与工作性两大要素,在过程中体现自主性,要求幼儿能自主调整活动的方向。如在游戏“谁家菱儿多”中,登桶亮灯是一个趣点,幼儿对灯帽很感兴趣,这能帮助他们理解长辈们劳动的辛苦;拿桨划桶、背篓采菱都是具有技术性的动作,难度大,能让幼儿生发对游戏技能的思考,有助于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最后的解趣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反思自己在游戏中有待改进的地方……此类游戏可以体现“童趣、情趣”。
(三)幼儿“工作式游戏”的评价嵌入:共商·共创·共展
共商——评估主题的明确性。在“童趣童玩”主题游戏中:在准备阶段,通过教师、幼儿、家长三方参与征集并确定游戏内容,通过师幼讨论制订方案;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进行针对性评估,为跟进游戏提供更好的参照。
共创——评估内容的童趣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本文评价“工作式游戏”内容来自“菱乡”,其与幼儿生活经验评价是否相符合,通过召开教师、专家共同座谈会,对“工作式游戏”活动内容架构的系统化展开论证,及时对“菱乡·灵动”的游戏课程做出相应调整或修改。
共展——评估形式的过程性。“工作式游戏”实施过程中,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交流、文明礼仪、亮点、技能等都是评估的基点,基于游戏中幼儿的发展经验,在实施“工作式游戏”过程中形成了基于幼儿行为的评估细化研讨流程。
在园本环境与导玩策略下推进“工作式游戏”,让幼儿真实生活、快乐游戏,通过潜在观察幼儿行为表现、心智生长的融通整合,为丰富幼儿成长提供支撑,根据“游戏场景”的打造、“游戏活动”的开展、“游戏评价”的嵌入,制订园本保障措施,在活动评议中关注幼儿的真切体验,让幼儿成为游戏真正的主角。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李槐青.试论瑞吉欧项目活动设计的特点[J].长沙大学学报,2010(4):131-132.
[3](美)威廉·赫德·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M].王建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许乐平(1974— ),女,浙江嘉兴人,高级教师,本科,幼兒园园长,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幼儿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