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当代的艺术发展中,综合材料绘画被看作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突破传统画种材料的界限,并拓展其表现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本文以笔者创作的作品《假寐》为例,对作品中综合材料的运用过程、创作理念、手法、色调、不同材料搭配的实验心得、表现方法进行阐述,以便观者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假寐》这幅综合材料绘画作品。
关键词:综合材料 绘画 肌理
一、创作构思
(一)主题构思
作品《假寐》是以自身对大学生活的思考为构思起点,同样的时间、同一起点,行动和付出决定选择的结果和方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荒于嬉,毁于随”的现象还是偶尔可见的,正所谓“用进废退”,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恶性循环,变得消极、茫然,最终学无所获。因此,笔者以此现象为题材,从构图、色调、材料选择、肌理运用等各个方面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
(二)画面构思
笔者在创作《假寐》的过程中,尝试借鉴后印象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艺术创作与现实中的真实事件结合,试图通过艺术特有的表现力来激发大家的反思。画面将多个造型不同的人物作为主要创作元素,如趴着、托腮、仰望、嗜睡等,并以阶梯教室为背景,利用空间的递进关系呈现由远及近的层次感,这种多角度的造型手法既可以突出主题,还能给观者带来丰富的视觉层次,体现了统一的思想秩序。笔者在材料上选择丙烯、金箔、胶、布、塑形膏等不同的材料来对画面进行诠释与探究。在色调上,通过反复的比较试验,笔者发现在深蓝色的整体基调与局部亮黄色的强烈对比下,观者的视觉感受会更加丰富。在创作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画面整体性的考究,通过色调调整、递进构图、材料互补等过程,强调人物姿态与状态,进而更好地来表达作品的意境、含义以及观感。
二、创作手法阐述
(一)構图分析
一个精妙讲究的布局在画面中起着骨骼的作用,它能影响观者的基础体验。笔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平行线式的构图方式,力求将主题思想和审美观念综合概括出来。笔者希望作品不仅能让大众体验到一定的艺术美感,还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些思想共鸣。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合理的构图是衡量作品成功的关键,其中尊重主次尤为重要。笔者首先从画面的整体性出发,保证每个人物的安排条理清晰,在整体布局上,笔者将人物的动态造型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而周围的环境则作为烘托主体的元素。通过反复修改,笔者最终运用阶梯教室所具有的平行线式构图,将画面主导物呈水平方向摆设,使整体更具有舒适、安宁的感受,并且通过由远及近的视觉反差来区分主次人物的关系。对作品《假寐》进行合理的布局经营后,最终确定了人物出现的数量、造型、神态、整体表现等精微细节,使画面的整体感与氛围感更加突出。
(二)色调分析
从色彩上来说,本幅作品采用湖蓝色为基调表现画面。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利用不同颜色中的特性与搭配所构成的特殊语言,会在画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凡·高的《罗纳河上的星夜》中的蓝色色调,静谧而又神秘,冷峻又不失梦幻,巧妙地将夜晚的瞬间捕捉下来,并转化为精神力量,这给了笔者很大震撼。
创作期间,笔者查阅了一些描写蓝色的文章,对蓝色有了更深的解读:色谱中,蓝色是冷色调,代表了冷静与禁语;湖蓝——等待与忍耐;正蓝——忧郁;深蓝——反差。心理学上深蓝会给一些容易接受暗示的人带来压迫感,但是也会让持有乐观态度的人产生放松的心态。
部分大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校园的象牙塔中,不愿去接触社会与现实,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梦里不愿醒来。作品《假寐》想表达的就是部分大学生“自闭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现象,而笔者认为这与蓝色所传递出的梦幻般的表现力契合度极高,因此,笔者以蓝色为整体画面的基调。
(三)绘画中综合材料的运用
考虑到作品的肌理表现以及材质需要,笔者选用粗亚麻布为绘画承载体,利用其抗压性和打磨性呈现出画面的表现力和张力,并且运用丙烯颜料的覆盖力强、易干的材料特点与其他综合材料进行辅助。在辅助材料的选择上,第一,笔者选择了宣纸,通过其不同纹理和吸水特性来创作出一些斑驳的肌理。第二,添加了布、纱等元素,将条状凸出的布粘贴在画面需要的位置上,然后在上面添加颜料形成特有的肌理;在纱的使用上,根据画面有意识地塑形,黏上乳白胶,待干后会使褶皱变硬。第三,笔者研究了中国古典建筑里和玺彩画的构成方式,借鉴了其传统贴金铂的创作工艺,并将金色与蓝色按照一定比例结合,更好地表达其意境,呈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制作方法上,运用了一些媒介剂的特点来帮助创作。利用催干剂接受氧化后帮助干燥结膜的属性使其干皮,起褶皱,增加肌理表现;将锤纹漆涂在画面上,表面可以形成一层凹凸不平的锤击斑纹。用这些媒介增强绘画性,丰富艺术语言。
(四)肌理笔法
在一幅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中,运用不同的手段可以呈现出各异的肌理表现和艺术语言,并且可以给审美主体带来特殊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精神共鸣。此幅作品中笔者用到了“刮破表面”的方法,用刀、笔戳刺表面,然后适当露出部分刮破的痕迹。同时,笔者使用罩光漆,利用哑光与闪亮的对比呈现画面层次。笔者加入塑型膏制造纹理,然后加入颜料,在表面上堆砌或者刮划。除此之外,笔者还利用布的不同材质与肌理使画面有更多的变化,如纱网粘贴在画面上,然后覆盖颜色,丰富层次。为了表达主题,笔者运用诸如此类的表现手法,将肌理、颜色、造型有机结合,凸显画面主体,从而主次分明,让观者在感观上更能感受到内容,并且呈现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更好地展现材料表现力与艺术张力,更好地向观众传递思想信念。
三、创作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创作作品《假寐》时,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创作中的难题。例如初始的创作理念与手稿的反复推敲,其中包含了如何构图、排序人物、材料选择、画作尺寸等诸多难题。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画有色小稿时,对写实还是夸张手法的选择上产生了犹豫。在颜色上笔者最初安排的是写实性颜色,后来发现此手法与笔者的思想不能达到高度统一。后来收集各类资料,结合画面想传达的意境,最终确立以夸张手法来表达画面。
(二)解决办法
在作品理念上,笔者最初陷入了复杂的逻辑漩涡里,但后来逐渐理清思路,利用思维导图(如图1)的方式进行了归纳,这为后期创作的中心思想奠定了基础。在创作手稿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七位人物的大体形态,对于人物形态的细节呈现,笔者则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人物状态、照片等方式来进行描绘,构图上结合不同的人物心理来合理分配。肌理表现上,笔者将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笔者发现天目杯杯体的质感、色彩给人带来一种梦幻、游离的感受,肌理也呈现出斑驳和凝聚的痕迹,因而尝试将这种感觉运用到创作中。
四、创作理念与体会
创作这幅作品的想法,源于在参观伦勃朗画展后,笔者尝试进行绘画临摹,但一直纠结于“思想与手”不能达到统一,有时脑子里明明已经完成了画作,手却跟不上节奏。这时笔者突然意识到对于笔者而言,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虽然画展、照片、书籍这些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有时看得多,未必等同于走得远。由此,笔者的创作概念便诞生了。最初笔者构想在画面主体安排一个眼睛大,但四肢短小的人物,而后笔者仔细思考,究竟是什么让笔者的实践能力变得这么弱呢?其实根本原因在于笔者自我评价过高,只注重掌握理論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作用。此幅画也是在自省,告诫自己要实事求是,认清自己,学习之余要结合实践,多看多学,更要多练多想。逃避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承认并解决它,自身才会真正成长。
五、结语
在创作中,通过对多种材料在画面上的运用,以及将自身的思想感悟以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画面上呈现出来,让笔者逐渐领悟到了综合材料的艺术之美。运用不同材料属性,增强作品表现张力与视觉感受。同时,笔者也明白《假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继续改进,例如画面的人物造型可以更加多变,主体的位置与画作中整体所占的比例还需要再斟酌等。但正是因为有这些不足之处,笔者才能不断地学习与进步,在这次作品创作中,笔者也在反复锤炼中掌握了许多与艺术相关的知识与表现能力。
在创作综合材料绘画的过程中,创作者将自身的表现手段及创作者本身的思想诉求有效结合,在作品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精神诉求。这种精神既可以是坚韧果敢的,也可以是单纯美好的。材料的运用方式是无限的,笔者通过艺术想传达的思想情感也是多样的。
最后,笔者认为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展现形式,不仅能够展现材料本身的语言形式美,也可以表现出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是实现创作者与观者双方心灵共鸣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元,赵扬.绘画应用的结与解:艺术材料的遐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0-112.
[2][英]凯特·威尔森(Kate Wilson).现代绘画材料技法全书[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77-80.
[3]林笑初.剖情析采换个角度画色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05.
[4]王珠珍.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20-25.
[5]赛斯·阿普特(Seth Apter) .西方综合材料艺术家谈艺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20-25.
[6]胡伟.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美术作品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98-201.
[7]张元,夏理斌.周而复始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6:02-03.
[8]陈心懋.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3-15.
[9]赵维华.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中西传统绘画造型语言比较研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53-56.
(作者简介:陈柏同,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综合材料绘画)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