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工作的机制与模式探索

2021-11-20 07:37梁绍权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4期
关键词:送教上门随班就读教学模式

梁绍权

【摘要】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是对残疾儿童教育安置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教学模式,难以深入推进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服务的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提出构建长效机制的建议以及配套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教学模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提高儿童教育比例,促进教育公平。国内开始大范围地实施随班就读教育机制。《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针对不同情况的儿童采取了不同的教育安置方式:生活能力较好的在普通学校就读、不能接受普通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直至2013年,残疾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了70%,但是还有30%的残疾儿童未能接受教育。从随班就读的实施情况来看,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等教学资源条件下,学习效果相差较大,并且残疾儿童经常沦为不受教育关注的群体,导致了“随班混读”“随班就坐”现象比比皆是,违背了国家实施随班就读的初衷。另外,还有一部分超出适龄的儿童以及重度残疾的儿童,一直以来都缺乏教育机会,为此《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文件中明确指出:不能到校就读的学生,采取送教进社区、福利院以及进家庭等方式开展教育,或者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教育。对于残疾儿童而言,和正常儿童一样都是享有平等权利的条件,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能够保障残疾人的尊严,从而确保残疾儿童能够积极地参加社会生活,对于部分残疾程度过重的学生而言,教育部门应当提供送教上门的服务,避免耽误残疾儿童错误最佳发展时机。

一、“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含义

(一)“随班就读”的含义

根据《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实行办法》的相关条例,随班就读的对象指的是视、听、智力有中度残疾的学生,一般来说,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指的是在普通的教育机构内,每个班级安置最多三名轻度或者中度残疾的学生,让这些残疾儿童和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和生活,实现残疾儿童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对于视、听、智力轻度障碍的学生来说,其身心发展同正常学生一样遵循一般的规律,在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都会随着不同的年龄增长而增长。

(二)“送教上门”的含义

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第17条:适龄残疾儿童,未能就学的,由当地政府和教育部分统一安排,提供远程教育或者送教上门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并将残疾儿童纳入学籍管理。为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就是为了让教师能够深入到特殊儿童机构当中或者家庭当中,从而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送教上门”体现了国家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救济性教育,因此,包含了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帮助学生改变生活现状,缓解家庭的教育负担。

二、推进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的工作机制

(一)排查学生障碍类型

在推进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模式前,首先需要确定教育对象的特征,了解学生障碍类型。一直以来,在排查对象的程序和机制都不完善,因此,想要让残疾儿童能夠得到最好的教育服务,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排查程序。在提供送教上门以及随班就读残疾儿童教学服务时,必须要遵守“家长自愿”原则,然后相关工作人员上门,审核儿童的障碍类别以及障碍程度,保证教育部和当地政府提供的服务能够切实改善残疾儿童的现状,并可以更好地动员家长参与到送教工作中来。

一是年满18周岁的残疾学生,这类学生已经超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既不属于随班就读的范畴,也不属于送教的范畴,可提供方法让家人进行生活能力的培养。二是单纯肢体残疾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智力正常,建议在当地的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三是残疾程度重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较大,需要为每一位学生制订好针对性的送教计划,抓住该类学生的主要问题,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二)制订长效执行机制

当完成对象的审查后,针对残疾儿童教育制订一个完善合理的执行机制,保证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工作能够长期顺利的开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了解残疾儿童的基本情况,确定残疾儿童是否具备随班就读的能力,若残疾程度较重,申报教育局安排送教上门服务。

二是结合残疾儿童当前的主要问题,制订合适的教育计划。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根据其知识文化水平,选择合适的年级就读。对于送教上门的学生,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制订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三是开展评估,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进行评估审核,以2个月为评估周期,若学生达不到普通学生的学习标准,重新选择合适的班级进行就读。对于送教上门的学生,以一学期为时间单位,组织专家对于残疾儿童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决定下个学期是否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若未能达到要求,再制订下一个学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另外,还需要将送教时间频次、人员等以规定和文件的方式具体的落实下来。

(三)完善特殊教育机制

1.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在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中,普教教师、特教教师、医疗工作者以及专家等都会加入其中,每个人都需要明确任务,分清楚教育工作的重点,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尤其是送教上门服务,需要建设一支完善的特殊教育送教队伍,一是需要有专业人员完成残疾儿童的审核评估,还需要有特殊教育教师,和残疾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吸引特殊类型的人才,更好地落实残疾儿童的教育。

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整个残疾儿童教育工作中,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当地政府部门需要为普教教师、特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定期举办交流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让参与送教工作的教师在交流中共同学习进步,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特殊教育的工作能力。

3.利用新科技拓宽送教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授课是送教上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送教上门”服务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送教上门的教学内容,家长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在网络上选择适合残疾儿童发展的课堂。另外,网络授课方式也便于送教上门的教师设计课堂,缓解教师送教时间不足的问题。

三、推进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目前送教上门以及随班就读现状,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需要以个别教育计划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辅导和家庭训练为保证的综合教育模式。

1.个别教育计划:每个残疾儿童的学习需求不同,需要针对每个随读生和送教生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考虑到个别残疾儿童需求,实施层次化、同伴学习、合作教学等模式,兼顾残疾儿童的教育。

3.课外辅导:在课后辅导时,在个别教育计划指导下,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巩固课堂成果。

4.家庭训练:结合残疾儿童的需求,指导家长开展家庭训练,弥补学校教学上的不足,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加强亲子互动,鼓励参与社区教育。

(二)教学课程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学校构建了文化课程、康复课程和功能训练课程三类送教课程。

1.文化课程:根据入学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发放免费教学资料,包含语文、数学等。并布置一定的作业,由家长辅导完成。

2.康复课程:包括感统、蒙氏、语言、脑瘫动作训练、精细训练等。学校需要聘请康复教师,定期评估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实现较好康复效果。

3.功能训练课程:主要是针对送教生,指导送教生生活自理训练,如洗手、洗脸、入厕、就餐等,帮助送教生形成一定的生活技能。

(三)隨读、送教的保障

1.申报学籍:教师需要为随读生和送教生建立信息档案,上报教育局信息系统,随时可以查询送教上门学生的信息。

2.设立专项经费:当地政府、教育部门需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工资和补贴,并将随读生和送教生添加到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中,同时为学生申请相应的补助学费。

3.建立档案:责任教师为随读生和送教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教辅记录。另外,建立《家校联系本》,记录教师教学建议及家长期望要求,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教学服务,满足了残疾儿童学习需求,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但在教学资源、经费、人力等方面还有所不足,需要加强宣传工作,鼓励更多有爱心的个人和群体加入到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工作中来,为我国特殊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林伟,王先芬.从送教上门转换为随班就读的个案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7,73.

[2]雷万鹏.莫让“随班就读”沦为“随班混读”[J].教育家,2020(33):1.

[3]胡永清,陈德江,谭芋君等.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推进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0(2):3-6.

[4]陈海苑.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S01):70-71.

责任编辑  罗燕燕

猜你喜欢
送教上门随班就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