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彬,应 芝,郑晓园,张 耀,豆斌林,崔国民,任星霖
(上海理工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氢业气原是料一,种广可泛再应生用的于清生洁产能合源成,氨也和是甲一醇种[1重]。此外,H2可作为一种燃料应用于运输领域,还可作为一种还原剂直接还原离子[2-3]。根据制氢的原材料不同,可将制氢方法分为三类:化石能源制氢、生物质制氢和分解水制氢。化石能源制氢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制氢技术。但由于化石能源数量有限,并且在制氢过程中会造成污染,该制氢方法并不适合长期应用。生物质制氢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生产氢气。该方法虽然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化石能源,但发展尚未成熟,也存在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分解水制氢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制氢方法。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这为分解水制氢提供了良好的能源基础。
分解水制氢主要分为三大类:电解、光分解和热化学循环[4],它们的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在众多分解水制氢方法中,热化学循环制氢被公认为最有前景的制氢方法。1981 年,通用原子公司(GA 公司)在对比了115 个热化学循环制氢方法后提出,硫碘(SI 或IS)循环有很多独特优势:①反应条件温和,可匹配太阳能、核能等热源;②制氢效率高,可以高达60%;③无需氢氧分离装置,适用于大规模制氢。所以,诸多国家将硫碘循环列为可匹配可再生能源的首选制氢方法。
表1 主要分解水制氢方法的优缺点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hydrogen production methods by water-splitting
根据中间产物(硫酸)是否进行分解,硫碘循环可分为闭路循环和开路循环两类。闭路循环最早由美国GA 公司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它包含以下三个反应过程:
开路循环由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提出[5]。与闭路循环相比,开路循环将硫酸的分解过程转变为浓缩过程。硫酸不再高温分解,而是直接浓缩,从而大大降低了能耗。
1982 年,O'Keefe 通过进行热化学硫碘循环的台架实验得到初步结果,其研究随后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三个反应过程的具体描述,对热化学硫碘闭路循环制氢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热化学硫碘循环是由本生反应、碘化氢分解反应和硫酸分解反应三部分组成。本生反应是由SO2、H2O 和I2气液固三相在常温下进行的放热反应,最终生成混合的H2SO4和HI。GA公司研究得出,加入过量的碘可以促使H2SO4和HI 溶液分层。过量的碘与碘离子络合形成HIx,HIx溶液密度大于H2SO4溶液,从而可分离得到上层的H2SO4溶液和下层的HIx溶液。分层后的H2SO4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2SO4、H2O和少量HI、I2,而HIx溶液中有大部分HI、I2、H2O 以及少量H2SO4。因此,需要进行纯化。纯化后的HIx溶液再通过精馏浓缩得到高浓度的HI 气体,再在500 ℃左右将HI 气体进行催化分解,最终得到H2和I2。而另一边,纯化后的H2SO4溶液经过浓缩后,在850 ℃左右催化分解成SO2、O2和H2O。SO2和H2O 再返回到本生反应中,完成一个闭路循环。热化学硫碘循环原理如图1 所示。
图1 热化学硫碘循环原理简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rmochemical sulfur-iodine cycle
硫碘循环分为三个单元:本生反应单元、硫酸分解单元和碘化氢分解单元。以下将对各单元流程设计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本生反应单元包含两部分:本生反应和相分离。本生反应不能自发进行,需要过量的水和碘来促进该过程。而过量的水和碘直接影响了相分离,并增加了杂质的含量;且在通过加热、分离、冷却和泵将过量的水和碘送回本生反应单元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因此,为了优化反应条件,需将过量的水和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提出了本生反应的最优工况范围:温度为57~77 ℃,4~6 mol 的过量碘,11~13 mol 的过量水[4]。在该范围内运行,氢碘酸溶液为超恒沸状态。然后,通过简单的闪蒸,就可以将90%的HI 气体从超恒沸的氢碘酸溶液中分离出来。改进后的硫碘循环热效率可以达到60%,并且可以避免高压对实验材料的损害[2]。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INET)研究了在20~80 ℃下本生反应所产生的HI、I2、H2SO4和H2O 混合物的相态和组成,确定了相分离的临界条件、碘的溶解度以及溶液中各组分的互混性[6-7]。在理想的浓度范围内,溶液自发分离成两个液相,没有产生碘沉淀。这些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闭路循环的运行提供了关键的参考和指导。
2004 年,Nomura 等[8]首次提出了电化学本生反应,并研究了反应的工况参数和电流−电压特性。2015 年,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9]采用循环伏安法对电化学本生反应进行了基础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增加电流密度增大了能耗,而提高温度或H2SO4浓度则恰恰相反;改变HI 浓度或I2/HI 摩尔比时会出现峰值能耗。本课题组[10-12]解析了电化学本生反应动力学规律,阐明了流道结构对流场和电场分布的影响,揭示了电池内部的反应特性。应用电化学本生反应加快了反应进程,提高了效率。
而在本生反应分离后,一些产物(如硫)在后续处理中可能会堵塞管道或泵,从而产生不利影响。日本原子能研究所(JAERI)[13]总结得出:在95 ℃下氢碘酸相杂质质量分数降低到25%,硫酸相杂质质量分数降低到20%。
硫酸分解过程是在20 世纪初被提出的,随后得到广泛应用。硫酸分解反应共分为两个步骤:在450 ℃左右,H2SO4分解为SO3和H2O;在800 ℃下,SO3分解为SO2和O2。
硫酸分解是一个具有良好动力学特性的可逆反应,但其反应缓慢。因此,高性能催化剂成为该反应发展的关键。Brown 等[14]对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铂载体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而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中,Fe2O3催化剂性能最佳。目前开发和测试的几种催化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良好的活性。但由于H2SO4分解的条件苛刻,使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在硫酸分解反应中,净化过程耗能较多。因此,取消这个过程可能会节省能源。日本原子能研发机构(JAEA)研究了H2SO4杂质在HIx阶段对分解反应的影响,并发现杂质的存在对分解反应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会导致发生副反应,从而产生硫。
碘化氢分解反应单元主要包括氢碘酸溶液的净化、精馏和分解。氢碘酸溶液的净化对提高整个循环的效率至关重要。清华大学采用1 个110 ℃的填充柱净化氢碘酸溶液。净化后,SO2在H2SO4阶段和HI 阶段几乎完全消除。然而,该过程会产生一些硫,妨碍流程的长期运行。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鉴于HI 和H2O 易形成共沸体,高浓度HI 不能通过对HI 溶液进行常规蒸馏得到,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浓缩方法[15]。对此,GA 公司提出了利用磷酸作为培养基,将HI 溶液集中于共沸物上层[15]。但是,需要一个单独的循环来回收磷酸,这会消耗很多能量。Engels 等[16]采用HI 精馏塔,预计能耗达到237 kJ·mol−1,制氢效率为42%。随后,他们又引进了一种精馏柱,可同时浓缩和分解HI。
近年来,利用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ED)浓缩HI 溶液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EED 最早由Onuki 等[17]提出。2009 年,INET 建造了一种有效膜面积为16 cm×25 cm 的EED 电池[18]。标准状况下,其产氢率可达到10 L·h−1。EED 具有紧凑、可靠、维护性好等优点。2014 年,INET在其名为IS−100 的IS 循环设备中成功应用了EED,使产氢率达到60 L·h−1。Kang 等[19]将EED应用到硫碘循环中。JAEA采用EED 对HI 进行预浓缩,在标准状况下产氢率达到100 L·h−1[20]。
值得注意的是HI 的分解腐蚀性较大。由于蒸馏塔的固有特性,导致塔上部温度较低,但分解HI 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因此,精馏塔内压力很高,具有很强的腐蚀性。JAEA 克服了该问题[21],但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以及机械强度较低的膜,这就阻碍了系统规模的扩大。
为了促进HI 分解,各学者也对催化剂做了深入的研究。2013 年,Chaubey 等[22]总结并回顾了催化剂的部分研究结果:到目前为止,催化剂可分为铂载体、铂合金和金属氧化物[1]。JAEA和INET 选择铂载体催化剂用于HI 分解中[23-24]。为了节约成本,Petkovic 等[25]在他们的实验中选择活性碳作为HI 分解催化剂,且在比较不同催化剂的活性时发现,应使用更多的载体材料[24-25]。2006 年,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将Pt 掺杂至Ce0.50Zr0.49和Ce0.50Zn0.49基体中,制备了Pt0.01/Ce0.50Zr0.49和 Pt0.01/Ce0.50Zn0.49两种催化剂:前者空隙少,孔径小;后者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大。2014 年,关于不同碳材料对HI催化分解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活性炭(AC)是最理想的载体。关于不同镍负载含量的Ni/AC 对HI 催化分解的影响的研究表明硝酸镍比活性炭催化作用更强,镍含量较低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佳。
早期GA 公司的流程循环热效率估算值达47%,但此时硫酸的浓缩和分解部分不完善。随后,GA 公司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他们首先将硫酸相加压至3.546×106Pa,然后经过闪蒸器浓缩,接着将质量分数为78%的硫酸经节流阀减压至7 000 Pa,再进入蒸馏装置和精馏塔进一步浓缩。改进后的系统减少了硫酸分解部分的能耗,提高了系统热效率。GA 公司改进后的系统示意图如图2 所示。
图2 GA 改进后系统示意图Fig.2 Optimized system by GA
2009 年KAIST 提出了一种不断产生超恒沸HI 溶液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就可以在低压下闪蒸,得到高浓度的HI 气体。该硫碘循环过程中系统腐蚀性较小,且简单、经济。
2004 年由JAEA 开发了一个实验室规模的可连续运行的系统,在标准状况下产氢率达到31 L·h−1。2016 年,JAEA 在标准工况下建立了基于100 L·h−1产氢率的试验装置[20]。该试验时长8 h,产氢率为10 L·h−1。在改进了部件后需避免系统发生故障,以便获得更高的产氢率。
最近,INET 设计并建立了一种以电渗析氢碘酸溶液为特色的名为IS−10 的实验室闭合循环系统[18]。在标准状况下,HI 的分解率为20%,H2SO4的转化率为75%,产氢率达到10 L·h−1。该流程较为复杂,包含许多反应器、分离器和换热器。因此,清华大学采用Aspen plus 软件与OLI 热力学数据库相结合模拟HI 分解单元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实现了对整个过程的模拟。
2008 年,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提出开路循环。在设计产氢率为1 mol·s−1条件下,系统热效率最高可达66.2%。
Ying 等[26]将电化学本生反应引入硫碘循环,设计并简化了流程,取消了传统的液液分离和纯化工艺,使产氢率达到1 mol·s−1,并通过流程内部的热交换来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该流程的热效率最高达50%,并且随着热回收率的增加,热效率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应用电化学本生反应后大大简化了实验流程。
各机构硫碘循环系统对比如表2 所示。
表2 各机构硫碘循环系统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the sulfur-iodine cycle systems proposed by some research institutes
热化学硫碘循环成本低、效率高,且可大规模运行,是较具发展前景的制氢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硫碘循环中各单元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各国对硫碘循环的不同研究方向和发展概况。目前对硫碘循环的研究仍在不断更新中。
到目前为止,本生反应单元分离后的两相可经逆向本生反应去除杂质,且有利于后续的分解反应;或可引入电化学本生反应,从而大大简化实验流程,使热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HI 与H2O 易形成共沸混合物,不能采用常规方法蒸馏HI 溶液,因此可采用电渗析方法进行浓缩。为了提高H2SO4和HI 分解的效率,研究者往往会利用催化剂进行催化分解。但由于分解反应所需条件苛刻,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制氢,仍需更加深入地研究催化剂和反应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