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法律综合实训课课程思政教学进路探究
——以《诉讼与非诉讼实务》课程为例

2021-11-20 08:36:28王秀萍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17期

王秀萍

(宁夏警官职业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1 背景

自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始,我国进入了“三全育人”的新时期。教育部2020 年5 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亦明确要求法学专业要在课程教学中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战略、政策等,注重基本道德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大思政”格局以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完成思政教育与法律综合实训课的融入,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2《诉讼与非诉讼实务》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必然需要。作为专业核心技能课,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具有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因此,利用好这个优势,合理系统地设计思政教学内容,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必然需要。

(2)实现“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的现实需要。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处理、语言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等为核心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本课程可以有效地实现“能力培养、素质锤炼、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3)法律事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应有之义。法律事务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是公检法机关及律所等企事业单位的法律辅助性岗位。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恰巧能在本课程通过思政渗透完成,使学生初步确立职业习惯和职业信念,获得正确的思想引领。

作为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法律实操与思政元素的高度融合,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并力争将其建成育人效果良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

3 设定《诉讼与非诉讼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应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形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位一体、层层递进并相互融合的格局,并将思政教学内容重点融入素质目标中。

(1)学生在具体的实训操作中,严格依法进行,感受法律的公平正义,掌握与当事人沟通及团队协作的基本技能;

(2)选择真实案件,在角色分工、材料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并确立法律工作者应遵守的基本职业操守;

(3)通过观摩真实案件,模拟案件,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制度自信、正确的是非观、适时的案件风险评估等基本职业素养;

(4)通过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与职业担当,确立职业习惯和职业信念;

(5)培养学生养成法律思维,形成法治意识。

4《诉讼与非诉讼实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4.1 多元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1)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模块化的实训中,以项目划分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清单对学生的实训进行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法律实操技巧及思想塑造。即课堂的教学是“边做边教边学”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组完成诉讼案件分析处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法律实操能力,初步确立职业习惯和职业信念,培养职业素养。

(3)讨论教学法。由教师提出启发式问题,或也可由学生提出实训任务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课堂分组讨论,讨论中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引导,学生经过讨论及教师的辅导答疑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及应用能力。

号模块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预计教学成效序1 法律模咨块询职义业观、责、诚任制实、度信职自用业信、素、正养团确、队的公协是平作非正情课景堂互代讨评入论、、、微生咨2 案例模分块析职义业、责诚任实观、信、职用团业、队素正协养确作、的公是平非正课驱堂动评讨、、论考学、核习报评3 合同模谈块判职业素用养、、正公确平的正是义非、观诚实信情课景堂互代讨评入论、、、微生谈合同起草职业素养、公平正义、诚实信课堂讨论、审4与修订模用、正确的是非观、职业责任任务驱动、总块感、制度自信、团队协作通微5 立案模块职业素用养、、正程确序的正是义非、观诚实信课驱堂动讨、论总、结课文点6 审判模块职业素养、程序正义、诚实信课堂讨论、情询方案撰写、生互评、师生课视频补缺培养学生依法办案的法律思维,具备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法律事务分析和处理的准确性,培养诚实守信的思想素养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告撰写、任务价表、总结点通微课视频判方案撰写、生互评、师生课视频补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基本职业素养,提高语言沟通能力查意见书撰写、结点评、学习课视频提高学生的法律文书制作能力,确立职业习惯和职业信念书撰写、任务评、学习通微视频提高学生法律事务处理操作的准确性,培养诚实守信的思想素养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用、正确的是非观、制度自信景代入、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文书撰写技能,提高学生综合法律实务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及责任担当意识

(4)情景教学法。学生根据工作任务分组,按照教师给出的代入情景,对具体程序进行实操演练,真实体会法律案件办理的流程及可能面临的职业风险,学会正确应对和处理,并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制度自信,确立职业习惯和职业信念等,获得正确的思想引领。

4.2 更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

(1)课前进行细致科学规划。事先细致梳理法律事务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要求,根据课时及岗位实用和必要的考虑,有所取舍,对实训模块和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编排,并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工作任务中。

(2)课堂工作任务实训中融入。教师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设计工作场景,并将学生随机分组编排,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在小组互评环节,各小组按照教师工作任务下发的要求对演练小组的法律分析和处理的方式、法律法规援用情况及处理过程中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险防范情况等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进行补充点评和引导。

(3)课后通过实训总结和反馈的方式进行巩固。每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学生都要及时总结与梳理,目的是得出实训的心得,总结出操作每一个具体程序的技巧,以便于指导实践,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将工作技巧进行系统归纳和提升。

4.3 重设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在设定思政教学目标及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之后,仍需要设计《诉讼与非诉讼实务》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具体详见表1。

4.4 完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在考评机制的模式架构上,仍然沿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并倾斜于过程性考核的模式,评价内容体系包括知识评价维度、能力评价维度和素质评价维度,并在素质评价内容中融入思想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评价指标。同时,教师应合理考虑在整体教学评价体系中思政内容所占的权重比值和具体评价方式及标准。定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实训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运用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与学生进行交流。

4.5 搭建线上课程,进行混合式思政教育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已经较为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帮助法律综合实训课实现混合式思政教学。例如由于受到课时限制和保证课堂实训效果的考虑,可将学生的小组互评环节和教师的工作任务技巧总结环节分别录制成视频,投放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录制并上传具有思政内容的实训操作要领指引微课视频,以便学生能随时查看并学习,保证思政教育随时随地、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4.6 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的培育与整体思政教学环境的优化

任课教师本身应对积极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制度自信、职业素养等有较为深刻和正确的理解,对国家制度政策有较高的认同感,才能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思政引领和输送,因此教师本身的思政能力的培育也至关重要。另外,学院层面也应该为教师进行思政教学提供良好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优化思政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