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怡 周阳 王茗渲 张芳 王钱凤 薛冬群(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21 世纪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点,中医养生保健依据传统中医理论,从调节饮食、生活起居、运动养生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关怀,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成为最佳选择。本文将概述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不同的中医养生保健方式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是以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为基础,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目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饮食、运动、起居、情志调护等方面兼具特色,能有效防护老年人慢性疾病,获得社会的认同。尤其当下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愈加严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接下来将具体分析不同的中医养生保健方式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优势。
中医生活起居养生提倡“顺时阴阳”“劳逸有度”“起居有常”等原则,倡导老年人的日常作息需遵循自然和人体规律,这将有利于老年人保持身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从而延年益寿。研究人员对有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开展了1 个月的起居养生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老年人睡眠质量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 <0.01),且有助于维持脑部供血,延缓记忆力衰退,保持情绪健康稳定。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强度适中,注重肢体运动、内脏活动和心理调适的协调统一,能够调整阴阳、疏经活络、减脂降压、平和情绪。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老年人开展太极拳训练不但能很好地改善身体稳定极限,如原地走、运动速度、方向控制等方面,而且还能提高老年人在力量、耐受力、灵活性等方面的身体功能适应性指标,适宜老年人长期居家锻炼。
情志调护是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重要内容,提倡依据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状况选择适宜的情志调护方法,如五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释疑解惑法、暗示法等,尤以五志相胜法独具中医特色。刘艳等研究发现中医情志养生有助于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消除负性情绪,维持心理健康,且通过静心少思、移情易性等方法有助于防治老年抑郁症。
中医护理技术遵循中医理论,包括艾灸、拔罐、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有助于调节气血经络,协调阴阳,简便易行,成本低,不良反应少,老年人对其认可度和接受度较高,易于推广,适合老年人用于日常养生保健。多项研究表明神阙穴贴敷、穴位按摩等方法能明显改善老年人的临床症状,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
中医饮食调护遵循整体观念、平衡膳食、辨证施膳等理念,注重食物的四性五味,不但能够指导老年人日常饮食,而且可以作为强身健体的调理方法,辅助药物治疗。一方面,健康老年人虽未生病,但是年老体弱,抵抗力较差,可借助饮食调理身体,扶助正气,增强体质,而无需借助药物调理。另一方面,患病老年人可通过调整饮食或服用食疗方延缓病痛,多项研究指出通过中医食疗干预可改善老年人的白蛋白、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等血液及营养指标,有效增强老年人体质。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尽管各类养生节目、公众号等层出不穷,国家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但其发展依旧面临许多挑战。一方面,其内涵被未被大众充分理解,仍存在认知不足,且我国公民的整体养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此外,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的市场尚不规范,品质良莠不齐,造假乱象依旧存在。另一方面,中医养生保健涉及知识面广,学科发展定位模糊,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限制,均阻碍了中医养生保健在养老服务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可从以下几点积极应对挑战。首先,继续加强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的研究,积极推进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其次,进一步健全行业规范、法律法规与管理监督机制,优化市场环境。再者,应积极建立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不同学历各层次的应用型、研究型及领军型人才。最后,政府需通过各种官方渠道加强宣传,如举办养生知识讲座、中医养生文化节等,引导老年人正确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同时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综上,中医养生保健在理论和技能方面独具特色,方法丰富多样,各有优势,对于老年人日常保健养生、预防疾病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而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有助于推动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建设,我们应积极探索将中医养生保健应用于养老领域的有效模式,建立健全老年卫生服务体系和法规,多渠道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养老服务人才,以促进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