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解读高中生化学学科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巧用导学案、引入化学史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趣味实验活动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参考,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科学素养,为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化学;科学素养;课堂教学;方法
化学是高中课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征,高中生在掌握理解化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精神情感上的升华,以便获得良好的化学学科学习体验。但是就当前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过于注重对学生化学学科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科学素养、精神品质的培育。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获得相对较高的分数,可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却不利于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精神、新课改育人任务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高中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一)系统的科学观
从化学视角下来看,世间的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并且存在于各种矛盾运动当中,如“人与自然”“能源与自然”“人与能源”“人与人”等。因此,在面向高中生施教时,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公式等基本知识点,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科学观的培养,包括科学关系观和科学系统观,引导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系统的同时,将其逐步拓展至大系统、全球、宇宙等领域内,继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综合思维能力
化学与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相比,其抽象性特征较为明显。也正是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性,使得其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要立足于学科课堂上,以化学知识点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以“卤族元素”知识点为例,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同一族元素化学性质相近特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以氯气性质为切入点对其他卤族元素的性质进行演绎推理,继而起到发展学生演绎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求实科学态度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探究、客观分析基础之上,所得出的规律结论也具备客观性的鲜明特征,而高中化学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要自觉主动承担起身上所肩负的教育使命,帮助高中生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逐步陶冶高中生的科学情操,促进高中生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等各种能力素养的发展。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求实求真、敢于批判的科学精神品质的培养,驱动学生端正科学探究态度,以便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和成长。
(四)良好理解能力
良好理解能力是高中生化学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在理解化学知识、掌握化学解题技巧、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方可形成化学科学素养。因此,高中生在化学知识学习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学生不仅要理解掌握化学概念及结论规律,还需要知道“为什么”和“如何做”;②明确化学概念及规律的准确含义,对于不同物质或者同一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着清晰明确的认知,学会探究其发生变化的成因;③妥善处理不同化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善的化学知识框架;④对于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要对其规律成立条件、应用范畴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做出正确的推断。
(五)出色创造能力
创新创造能力是高中生化学科学素养的高阶表现,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作为教师,在面向高中生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研究成果,应用以创造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已有的事物提出质疑和再思考,从多个角度探寻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性创造思维和联想能力。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一)巧用导学案
导学案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良好作用,可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则需要扮演好学生问题解决的“指导者”,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而言,巧妙运用导学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所教知识点及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优化导学案,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尚未解决的问题带入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加以解决,可极大程度上提高高中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课中,教师可设计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当堂训练”“总结反思”几个板块,指导学生掌握化学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并將自己尚未理解或存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导学案为学生讲解知识点,搜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并归纳总结。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化学物质分类的方法,对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作用,可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引入化学史教育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面向学生组织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以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为切入点,围绕其搜集整理与之有关的化学史,为学生讲解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历史故事,激发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引导高中生在追溯化学规律历史演变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感悟,学会从中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赋予教材中化学知识及化学课堂全新的生命活力,继而增强高中生的科学意识,逐步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也就是说,化学史可将科学家探究规律的客观过程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在科学史实中感悟科学本质,是培养高中生求实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一课的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讲解说明我国冶炼金属的历史,列举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有名的青铜器,促使学生在感叹我国金属冶炼历史源远流长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讲解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在“分子”理论研究方面的经历,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理解的同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家身上所呈现的勇敢、坚强、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科学技术等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衍生出了慕课、微课、多媒体教学等一系列全新的教学模式,可将教材中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视频、图片,进而呈现给学生,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可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而言,在面向学生施教时,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制作微课短视频等,使得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处于全面调动的状态,激活高中生化学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注入全新的活力,攻克化学教材中的难点及重点,帮助高中生降低化学知识的学习难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系统科学观等。
例如:在“氨气分子”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白板上为学生展示氨气分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氨气分子的构成图,使得学生了解到氨气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3个氢原子构成。再如:在“浓硫酸稀释”实验的教学时,该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此时此刻,教师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演示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烧杯、缓慢注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正确实验操作步骤。随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操作错误的实验视频。让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演示视频的观看,意识到操作错误所引发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操作实验的思想观念。
(四)开展趣味实验活动
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很多化学结论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化学实验基础之上。因此,高中化學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在保证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化学实验,开展各种类型的趣味化学实验活动,促使高中生产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在探究化学现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并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可借助趣味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实验能力,促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继而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例如:在“胶体的制备”试验中,教师可利用空气清新剂、激光笔开展丁达尔效应趣味实验,加热少量的氯化铵固体,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会逐渐形成光亮的通路且持续时间长。改良后的实验活动具备操作简单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演示,有利于帮助高中生体会化学学习的快乐。再如:在“硫酸”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开展“黑面包”的趣味实验,在小烧杯里面放入少量蔗糖,随后加少量的水和浓硫酸,让学生观察烧杯中蔗糖的颜色、体积及气味,这样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化学科学素养由系统的科学观、综合思维能力、求实态度、良好理解能力、出色创造能力几个要素构成,在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而言,要正确处理化学核心素养与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通过巧用导学案、引入化学史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趣味实验活动等方法的落实,有效培养高中生化学科学素养,促使高中生探索总结化学现象的客观规律,深入探究化学知识本质,促进高中生化学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打造高效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许嘉.依托实验情境,助力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发展[J].文理导航(中旬),2021(03):58-59.
[2]杨彪.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1(04):44.
[3]张跃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6):80-81.
[4]任洪臣,楚善明,李伟民.基于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对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20(75):133-134.
作者简介:曾婉青(1993.—),女,汉族,福建泉州晋江人,本科,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高中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