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叶
一、昌吉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概述
(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二三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底,昌吉州围绕粮食、棉花、油脂、生物栽培业、畜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生鲜加工、商贸流通七大领域发展,全州目前已经基本具备100万吨优质食品新鲜面粉,85万吨新鲜饲料,55万吨新鲜植物油,35万吨新鲜毛绒和羊皮棉,15万吨新鲜牛奶和其他乳制品,15万吨新鲜番茄酱的研发生产。2020年,全年生产销售面粉77.9万吨以上、食用油25.8万吨以上、乳制品14.6万吨以上。
昌吉州农业生鲜工商品的产业化运营取得了新的成效,截至2020年底,昌吉州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特色农业和现代化示范园1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业和现代化示范园3个,培育建设形成162家州级以上的农业和产品工程龙头企业(包括国家级10家、自治区级70家、自治州级82家)。其中,经营收入10亿元以上6家、亿元以上54家,特别是新疆泰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经营收入达64.9亿元,被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评选为“十三五”全国饲料30强企业、全国30家优秀创新型饲料企业、中国畜牧饲料产业十大规模和数字化的领跑者。已认定家庭专业农场153个,建成规范运营的农民特色专业合作服务示范社1518家(其中:国家级特色综合服务社18家、自治区级161家、州级292家),拥有社員5.6万人,合作社经营收入达8.24亿元。昌吉州组建了包括农机共同合作服务、农产品生鲜加工、小麦生产与加工、乳制品发展、天山北麓葡萄酒、种苗与花卉等7大产业联盟。
农村一二三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向深化方面推进。截至2020年底,昌吉州紧紧围绕昌吉州优势和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地推进了生产、居民生活、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有机整合,贯通了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接二连三、隔二连三”的模式,同时打造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个,联结带动90余家农民合作社、200余户生产大户和6万余户小农户。昌吉州还建成了集休闲观光、餐饮美食、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乡村生态综合设施5个,全国级休闲观光乡村产业示范点4个、自治区级重点产业示范项目39个、州级示范点38个。
(二)昌吉州一二三区域乡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是始终坚持因时制宜和发展典型社区导向政策引路。昌吉州以切实做好解决各族群众最迫切关心的基本农民利益突出问题工作为思想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严格的农民利益分配原则体系为基础构建体制结构和管理方式,坚持党在基层的全面领导,积极主动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锐意推进昌吉州一二三产业开拓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二是着眼于“土地第一”要素。昌吉州围绕“人、地、钱”三大发展瓶颈的双重制约,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聚焦农业人才第一基本资源,依托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农业分院等,建立了一批前沿性农业智库。同时昌吉州通过聚焦农业优惠政策第一保障推动力,整合16个农业涉农服务部门的政策功能,制订21条农业优惠政策扶持实施政策,印发1条优惠政策操作汇编及其他相关政策操作技术指导书,确保了农业发展稳健、有序、规范经营运转。
二、昌吉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合作联结机制
一是生产与销售加工等各类新型农业融合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之间仍未完全建立成利益共同体,也未建立起与其他利益直接相关者间的共同体,出口农产品的价值链与产业链正在逐步发展但仍不完整,大部分农区经济仍然处于人工耕种和机械采收相融合的初级阶段,“产加销、贸工农”出现了脱节,农产品普遍存在“难卖、难储、难运、利少”的困难,原有的农产品“种来种去、养来养去”,原有的市场基础呈现出价格不稳定甚至大跌高贬的趋势。
二是农业经营主体对现阶段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不是很满意。据了解,当前昌吉州各县市“十四五”规划中对“农村产业融合”几乎没有涉及,仅有昌吉州部分规划中用很小篇幅提及。这主要是由于一二三产业融合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的相互关联,涉及的许多问题不是一个农业部门可以解决的。除少数由政府主导的行业内部合作外,几乎没有其他产业内部合作模式。个别县市较好的融合案例也存在单打独斗的状态,难以促进整个昌吉州的农业产业融合。与此同时,当地的农民、村集体也缺少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融资途径有限,各级经营主体对政策渴求程度高,满意率较低。
(二)产业链条延伸有待加强
随着工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农村的产业融合在链条建设上出现明显的短板,个别县市基础设施和配套社会化服务出现明显滞后,如交通条件限制,这导致山区牧区农村产品“走出去”的情况未能进一步改善,“引进来”困难重重。农村人口少,老龄化严重,加之昌吉州州域土地面积较小,个别县市如木垒县山旱地较多,且不连片,无法吸引大批资金投入和项目投入,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明显的表现为力量薄弱,更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由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拉动性所产生的外部负面效应严重的阻碍了昌吉州乡镇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昌吉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一)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为融合保驾护航
一是健全土地流转和补偿费用等有关政策机制。昌吉州健全了农业灾害赔付补偿制度,完善了农业的社会责任保险管理制度,减少了农业由于自然灾害而给我国人民造成的损失,提升了农户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保障了以农户群众为经济主体的社会融合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支撑和帮扶。除了保持现有农商银行以及资金互助社等资金的帮扶外,还要进一步将社会资金链引入乡镇,多种融资途径和渠道齐全并行,带动乡内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健康发展,促进产品的深化加工和内涵性价值的提高。
(二)以推进产业化基地和项目建设工作为重点,加强了农业和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1、拓宽农村农场的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参与农村整体产业融合的主动能力
昌吉州可以支持普通家庭专业农场和其他专业化服务大户组织开展乡村农产品初次深加工及乡村农产品的市场直销,鼓励他们积极利用农场空房等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积极开发农业乡村文化旅游,提高普通家庭专业农场和其他专业化大户组织的服务水平,提升农业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产业服务覆盖程度和民营企业的农场经营文化管理水平,以此带动普通家庭农户积极参与发展到农业乡村三大旅游行业深度融合中去起来。
2、积极推进休闲产业大力开拓
昌吉州可以推进乡村休闲产业与特色乡村融合发展,坚持“农旅姓农、基础在农,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理念,准确定位目标市场,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职能定位,凸显农事经济服务体验、文明传承、科普教育、实施养老、休闲观光、度假等服务功能,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主导性产业凸显、休闲服务功能配套、适度规模发展特色的休闲、观光和度假乡村目的地,全方位地推介昌吉州特色休闲乡村产业。
(三)加强“互联网+”的工具,联结国家和全社会的资源推动融合发展
昌吉州可以以本土具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区域为主要核心支撑地区,依靠当地科技产业创新的主体核心力量,发挥以物联网为主的现代农业信息基础技术的重要纽带支撑作用,展开对乡镇农村中小型精深加工食品生产加工设备制造,特别是文化创意综合性产品研究的综合开发,逐步形成对特色企业或者特色产业的纵、横向相互连接发展链条。
(作者单位:昌吉州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