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岳 孙雅婷 LadanAbouali
黄易是一位颇具风格的艺术家,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其书法篆刻技艺精湛,为后世所推捧,他的篆刻技艺师承浙派宗师丁敬,时人将其与丁敬并称为“丁黄”。黄易是其师丁敬之后浙派印风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他进一步完善了浙派印风,并将浙派印风发扬光大。黄易字法率真自然,浑然天成,宛若游龙,又深得汉印的平整端庄和厚重古朴的特有气韵。其刀法也有深厚的造诣,多采用短刀细刻,长短结合,增加了印章斑驳的金石气息与层次感,同时整体印法保留传统审美,又不显得怪异生僻。正是其对篆刻独到的理解,造就了黄易先生在印学史上崇高的地位,这些对于后辈们研究书法与篆刻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古人有云,见字如面。见到你的字就好比见到你本人一样。在旧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话,交通也極其不方便,人们沟通往往通过书信的方式。书法是对字体的升华,黄易先生将书法与篆刻紧密结合,用其精湛的刀工,将苍劲有力的书法“跃然印上”,正是由于其对书法与篆刻技艺的苦心钻研,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流芳千古的佳作。本文笔者将以黄易先生的书法篆刻为起点,对其艺术特色展开探讨。
一、黄易书法篆刻艺术之特色
(一)特色在作品中的呈现
黄易先生曾有“事欲满而心常不足”的慨叹,先生作品无不彰显着他为人处世不争不抢、不急不躁的性格,正是这种宽宏的度量使先生沉浸在篆刻技法之中,忍常人所不能忍,方能有大作为。从黄易先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书法篆刻风格包罗了传统的楷书、行草书的传统帖学,又兼具崇碑书法的韵味,二者相互交融,包容并蓄,产生了审美取向的双重性,又不显得更偏向于哪边,取舍有度。虽然传统帖学与崇碑有着不同的审美特点与创作技巧,但是二者又有共通之处。黄易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在《书画合册》表现最为精湛,整部作品是黄易先生从安徽返回山东的路途中陆续所作,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过往的景色也给黄易先生带来了不同的体会,造就了黄易书法篆刻的独特艺术风格。简言之,造成黄易先生双重性审美取向的原因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其作品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以及其自身经历、自身性格特点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特色在评价中的呈现
后世对黄易的评价颇高,黄易先生虽不像其他书法篆刻大家一样开宗立派,但是其特有的风格在印史上取得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他的作品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他为浙派印风的完善和发展作出的贡献是难以磨灭的。近年来,关于“黄易与金石学”的研讨会在当代书法界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秦明说黄易先生是近代画卷上的一名小人物,却有着大文章。薛龙村说黄易先生比较综合,他不像是一般的书法家或者篆刻家一样只钻研一项。黄易先生做过河道的管理者,与泄洪、固堤有关。一方面他踏足官场,另一方面他是一个文人,对书、画、印有很高的造诣,其作品也是其综合人物性格的一种反映。往前追溯,《晚晴簃诗汇》对黄易先生有评价,“虽非高逸,亦无俗语”,大俗亦大雅,也没有俗字可言。黄易先生从小受到书香氛围的熏陶,博览古今,从浩瀚的群书中审其出入,将碑文的古朴、厚重与帖学的豪放、自然融为一体,汲取古人最为精湛的技法于笔下,并发扬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都离不开其文化修养。
(三)书法篆刻艺术特色形成原因
篆刻,从古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都已有可考察的记载,这段时期被称为“古篆刻时期”。到了唐、宋、元时期,由于楷书对篆刻的取代,篆刻艺术日渐式微,走入了低谷。这种情形直到元末才出现转机,画家王冕发现花乳石是很好的入印材料,吴名世更是对其称赞有加,《印章集说》中称其“令人望刀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也从侧面表现出刻印优质石材的出现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明代,董其昌、赵宦光、何震等人对书法篆刻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同时期人们一提起他们的名字就能联想到篆刻艺术,而且当时的书法和绘画已经成为文人骚客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到了清乾隆年间,汪启淑、潘西凤、丁敬、黄易等篆刻大家的出现让篆刻技艺走向了顶峰。统观之,经过了明、清的发展,书法篆刻又重现了辉煌。
二、黄易书法篆刻艺术之影响
书法篆刻艺术历史悠久,从早期的甲骨文到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隶书、行书,书法一直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黄易书法体现着其别样的风貌。黄易先生作为书法篆刻辉煌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书法既有秦汉之韵,又有当时盛行之风,篆隶古朴典雅,楷书亦可登堂入室,而其篆刻艺术多为后人所称赞。黄易先生师承丁敬,在当时师徒二人有着“丁黄”之称,因其自幼受家风影响,酷爱篆刻艺术,在对书法的篆刻技艺的长期摸索与钻研之中,梳理了浙派与古篆法的脉络,并对浙派刀法进行变革创新,短刀碎切与长短结合是黄易先生印法的灵魂,同时在创作中还夹杂着冲刀,表现出对刀法的大胆尝试,直到短刀碎切刀法的定型,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不成熟的作品,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黄易先生对于书法篆刻艺术的探索精神。就此而言,黄易先生对浙派印风的传承与发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朝代更迭中,黄易书法篆刻艺术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屹立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此外,黄易在书法作品创作中表现出双重性审美取向特征,不管是对他所处的时代还是对当下时代的书坛都具有积极意义。黄易一直以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待新兴的碑学和传统的帖学,他做到了在接受一方的同时还能看到另一方的优点,这对后来两派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碑帖之间的融合与借鉴不等于简单、生硬的拼合,在取法倾向上面,黄易先生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黄易先生在经过长期对篆刻技法的钻研后,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提出“小心落墨,大胆奏刀”的理论,一方面强调印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要有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在下刀的过程中切不可拖泥带水、优柔寡断,以免破坏印风整体的气势。后世也有一句对其理论的总结,“七分篆,三分刻”,对黄易理论的表达更加清晰明了。直至今日,黄易先生的篆刻理论依然在圈子里广为流传。
黄易书法篆刻艺术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群众性,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审美体验,书法艺术在审美接受上有其独树一帜的一面,人民群众对黄易书法篆刻艺术的欣赏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所有书法艺术都能被人们所接受。对于黄易书法篆刻艺术,很多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说出对其的欣赏和理解。对于对黄易书法篆刻艺术有一定了解或爱好的书法者来说,他们能够在笔画的运用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和黄易先生的情怀,更好地体会书法艺术的魅力。对黄易书法篆刻艺术的鉴赏,不仅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也能促进人民群众对审美的追求。
三、结语
黄易先生一生醉心于金石之间,游历丰富,又广交朋友,所以其作品相比于同时期的篆刻大家流传下来较多,人们也对其较为了解。黄易到了晚年用刀更为沉稳,细小之处见真章,更著有《秋景庵主印谱》等传世佳作,是浙派印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赵之谦曾这样评价黄易“山堂则九拙而孕一巧”,可见黄易先生在印法上已经达到“愈工愈拙”的境界,对后世书法篆刻的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综上,黄易先生的书法篆刻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思考和探讨,重新审视其书法作品具有极大的当代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宋明岳(1995-),女,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