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越人歌》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和楚国的一些民间诗歌是《楚辞》的创作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翻译诗歌作品。近年来,作曲家谭盾、刘青先后对这首民歌进行了谱曲,在贴近创作者的创作初衷的基础上,用优美动听的旋律,配以多种伴奏乐器,逐步形成了大家所熟知的音乐风格,成为声乐学习者必学的曲目之一,对学习民歌具有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一、古诗词歌曲《越人歌》创作简介
古典诗词歌曲即古曲。古人常对诗人的诗歌进行吟唱,由此产生了古曲,古曲具有浓厚的文学价值和音乐价值。《楚辞》是楚地文化的代表性产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也是古曲的代表性作品,而《越人歌》是《楚辞》的艺术源头之一,是专业声乐者必学的曲目。
诗人泛舟湖上,偶然与王子泛舟同游,内心激动难以控制,但无法跨越的阶级让自己内心无比无奈与无助。同时,王子的知遇之恩和错爱也让自己心绪不宁,不由感叹众人所知的大自然之美,但自己对王子的情谊却只能自己一人知道。《越人歌》风格十分感性,表现出朦胧细腻的内心情感,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美与残缺美。
二、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艺术特征
(一)歌词体现出深刻的文学内涵
古曲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原词原谱,另一种是作曲家根据古人的工尺谱和作品背景进行再次创作,《越人歌》就是采用的第二种形式。在歌词写作特点上,《越人歌》作为楚地代表性古曲作品,写作手法和特点与其他的楚地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歌词婉转优美。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中的“舟”,是指在河面上、河中泛舟,这句词采用的是记叙描写,记叙某日越人在河上划舟游荡与王子相遇的故事。诗人在第一、二句中写了具有浪漫感情色彩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词句,“今夕”和“今日”的时间意思十分明确,两段重复使用的意图也很明显,是想表达其第一次见鄂君子皙时内心的激动与狂喜,情绪久久无法平复,运用了反问的语气,更能凸显越人当时激动的感情。《越人歌》的最后两句“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个比兴句,用山林中有树木、树木有枝条来兴起下一句的“心悦君兮君不知”,表明了越人当时忐忑的心理,似羞似怯、春心萌动的少女的悸动,因害怕自己的身世配不上高贵的王子,又害怕自己的爱慕之情不被对方知晓的羞愤,“枝”与“知”在诗中有着谐音双关的作用,文中的比兴和通假手法也是《诗经》中常用到的。
(二)歌唱旋律中展现中国古典音乐审美
古时的诗词一般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大部分诗词都会通过吟唱的方式传播下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再加上古代并没有统一规范的作曲演唱方法,大多数的音乐曲调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吟唱方式和音乐素材早已失传。然而《越人歌》的诗词内容却很幸运地被完整保存了下来。
《越人歌》是刘青作曲,邓垚和白栋梁配伴奏的一首古词新曲的作品。以楚辞流传的完整版《越人歌》为创作题材,作品以G宫五声民族调式创作,严格遵循民族五声调式的原则,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结构上来看,全曲是由前奏、间奏和尾声及两段乐段组成,其中在节奏上多运用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旋律古典淳朴,曲风清雅俊逸,强调气息和唱腔的处理,节奏蜿蜒缠绵、舒适清晰,声音似水般清润温和、清脆透亮,咬词清晰。伴奏大量采用琵琶音和柱式和弦这类音调充满力度的曲艺调式,前奏琶音体现流水声,副歌部分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在进入时急促有力地弹奏,用来推动情绪到达高潮,运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模糊表现手法,展现中国独特的传统审美,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产生一直悠远的美感。
三、《越人歌》演唱的研究分析
(一)情感把握
古代词曲的表现通常是朦胧的浪漫主义,诗词歌曲的魅力源于它的表现方式和抒情形式能引起观众共鸣,其最大的特点是通常采用古代诗词作曲,融合诗词和唱调,伴奏以钢琴为主,讲究意境美,优美浪漫的词句加上独特的吟诗的方式歌唱。演绎《越人歌》时情感把握尤为重要,要抓住古人温婉含蓄的表达方式,结合故事的发展背景和方向,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情绪和旋律恰到好处地融入,刻画立体的人物形象,如此才能更准确地将词曲中的“情”表达出来。在《越人歌》演唱到“得与王子同舟”时,要用演唱和表演的方式体现平民和王子同游的自卑和喜悦以及娇羞的复杂感情,“声情并茂”就是《越人歌》演唱较好的境界,它不仅能将诗词歌唱表现得恰到好处,还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二)咬字与发音
中国演唱古典诗词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古人的情绪和情感,要用优美的富含深意的曲调唱出来。声音要空灵、绵柔、含蓄、温婉。所以,在演唱古典诗词时,发音要明亮,气息要足,声音尽量向前。演唱《越人歌》时,要婉转动听,在演唱技巧方面要注意气息的调整,演唱中不能有呼吸的声音,可以借鉴戏曲腔调的演唱方式,需要会在不切断演唱、不发出呼吸声的同时临时换气,保证气息的稳定性,在演出的过程中有气息的支持。“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前后的变化需要演唱者气息变化,表明越人对王子的爱慕。“绝”字要将声音站在高处,加深气息,让气息收放自如。“兮”“夕”“今”在演唱过程中要咬字清晰,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
(三)伴奏与旋律的配合
在《越人歌》的旋律表现中,旋律的跌宕起伏和歌词的内在韵律接近,这更能体现歌曲的质朴清新、委婉流畅。《越人歌》的伴奏主要运用了和弦填充和中音柱式的伴奏,还不能缺少钢琴的默契配合。伴奏也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烘托气氛、凸显旋律的优美,还能与主旋律相融合,让全曲更有意境和灵魂,能更好地将音乐作品的人物形象诠释清楚,把观众带入歌曲的情境当中。
四、結语
《越人歌》是深受听众喜爱的歌曲,其曲风清新浪漫,歌词温婉质朴,旋律婉转高雅,是当代古典词曲音乐作品的经典之作。深入研究分析《越人歌》的表演特点和演唱方式,可以发现现代的表演方式引入古代的楚辞诗歌的演唱方式和腔调特色,能完美地诠释作品深意,同时也能加深演唱者和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层次地挖掘楚辞的艺术表现魅力,助力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彭招霞(1991-),女,湖南湘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