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逸轩
《孟子·离娄下》云:“《诗》亡然后《春秋》作。”《三字经》也言:“《诗》既亡,《春秋》作。”毋庸置疑,“诗”指的是《诗经》,但就其释义却有不同说法。有学者认为古代王朝设有定期出去采诗的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个制度被取消后,即“《诗》既亡”;有学者认为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由此孔子就作《春秋》。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能从中窥探出正是因为“诗”的衰微,才有了“仲尼厄而作《春秋》”,将《诗经》与《春秋》放于同一高度,其对《诗经》的高度赞赏也就彰明较著了。《诗经·緜》出自《诗经·大雅》,就笔者看来,《诗经》从来都是在写社会,而《大雅》《小雅》的规格远比《国风》高。《诗经·緜》中包含着那个时代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们想要深入了解还需阅读此诗: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一、概述
《诗经·緜》共九章,每章六句,是为纪念古公亶父的丰功伟绩而作,也是周族部落的史诗性颂诗。全诗描绘了周族先祖古公亶父为避戎狄之乱,率领周族部落自豳地迁居岐山,艰苦创业,开国奠基,振兴周族的光辉业绩,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生活画卷。笔者每每拜读此诗,常感叹先人的智慧,他们的生存理念、生活态度等至今依旧是我们学习的模范。《诗经·公刘》中记载,公刘在夏末迁居豳地,因而“周道之兴自此始”。《诗经·大雅·文王》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古公亶父是周邦的奠基者和建立者,文王受之天命建立周朝,《诗经·緜》则昭示了周王政之兴的发源与根源。
二、赏析
本诗开篇即以“緜緜瓜瓞”起兴,暗含了周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沮、漆是两条古老的河流,周人的聚居地就在沮水、漆水旁。周人也就是最早的姬姓氏族,他们长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部靠甘肃省一带活动。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周人不断东迁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不断发展的历程。公刘迁至豳地,古公亶父自豳地迁于岐山,每一次的迁徙都是周族发展的一次巨大飞跃。从“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可知当时的人还住在地下,原因很简单,就是还不会在地面上修筑房屋。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周族部落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而这宏大的场面就凝练在“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四句中。此时,诗中出现了“姜女”,那么她为何能够被这首诗专门记载呢?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出这位姜姓女子一定与众不同,或许她能够参与周人族群的谋划,并且谋划有功。据记载,姜女是平原民族姜族的长女,周族与姜族的联姻实则从侧面说明了古公亶父的统治地位,也为后来族人蒸蒸日上的生活场景作了铺垫。
原始的族群部落,大多是农耕民族或游牧民族。我们从周的地理位置能得知周族是一个农耕民族,既然是以农業为主的民族,土地则为根本。能否拥有辽阔的膏腴之地,是整个民族兴亡的关键。“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不仅展示了周人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开垦、硕果累累的场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气候条件。 “膴膴”是指肥沃的样子,“堇”“荼”是两种苦菜,“饴”就是甜的意思,苦菜在这样的土地上种出来都是甜的,反映了当时土壤之肥沃、气候之适宜。当然并不排除用了夸张的手法,意在表现周人内心的“甜”,但不管怎样,在三千多年前周人迁徙地区(也就是现今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温暖适宜,与如今的气候条件相差甚远,很适合人类居住。“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这两句所体现的实则是一个先后顺序,先是有人的谋划与商量,接着才有刻龟甲占卜,说明周人较于前代的商人并不迷信,毕竟先尽人事,后敬神灵,在大事的谋划上从来都是体现人的主体作用。当一个族群“筑室于兹”,稳定下来后,精神文明即将产生。
从“乃慰乃止”一直到“戎丑攸行”都是在描绘周人怀着对未来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与满腔的热情投入开疆拓土中,一片欢天喜地的盛况。之前提到的“陶复陶穴”是说豳地的人们还在地下居住,可是如今却走出了地下洞穴,在地上建起了房屋,这是生产力的发展,是平原文明的标志,更是周族部落一个质的飞跃,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是周族部落兴旺繁盛的开端,也是对古公亶父迁至岐地伟大功绩的赞赏。“作庙翼翼”中的“庙”是祭祖的地方,“翼翼”表明整齐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周人极其敬重祖先及高度重视祭祖。紧接着就是对建筑场面精彩生动的刻画,“陾陾”“薨薨”“登登”“冯冯”四组摹声词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修筑宫室宗庙的各种劳动场面,烘托了热烈的劳动氛围,也将全诗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不仅是周人对自己修筑规模的无比自豪,也预示了周族必将蓬勃发展。古时王宫的外门被称为“皋门”,“应门”则是王宫的正门,门越往里越尊贵,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门的不同体现的是尊卑的不同,更是人与人之间“礼”的区别,这也是“周礼”之雏形所在。当周人修起大社、发出“戎丑攸行”的时代强音时,也宣告了属于“周”的时代即将到来。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时代,我们就能从中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面貌,这是《诗经》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诗经》对我们智慧的启迪,这也更加能够说明《诗经》绝非文盲所作,而是出自文人之笔,并且创作水平极高。
《毛传》云:“天下闻之而归者四十余国。”自古公亶父后,经文王惨淡经营,终达此境界。第八章说到文王声望日盛,威服强敌,以致昆夷奔逃,不敢再来,展现了周人强大后的无比自豪感,这是文王武德的生动再现。第九章着重体现文王的文德,虞、芮两国被文王及周人的睿智与礼让所感化,进而消除了争讼之心。《诗经·緜》正面描写文王的功业,实则是在从侧面烘托古公亶父的伟大之处,因为只有通过文王的丰功伟绩才能明白当初古公亶父的良苦用心及深谋远虑。诗尾的疏附、先后、奔奏、御侮这四个短词分别指能使疏者亲之臣、君王前后辅佐之臣、奔命四方之臣、捍卫国家之臣,这四种品质显然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具有内在逻辑,前两者对内,后两者对外,四种品行相辅相成,共同配合,最终才能建成“緜緜瓜瓞”之伟业。正如方玉润评价道:“收笔奇肆,亦饶姿态。”
三、结语
《诗经·緜》整首诗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从古公亶父自豳地迁岐山,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充满着周族对生活的激情,对杰出领袖的讴歌与赞美,更是对自身丰功伟绩的肯定。全诗描绘了一幅幅历史画卷,显露出周族勤劳、朴实的精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得不赞叹经典的魅力。《诗经》是先秦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源头所在。面对历史丰厚的馈赠,我们更应熟读经典,感悟经典,古为今用,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品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阔步走向民族复兴。
(西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