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原名查海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他被认为是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极限诗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1989年选择自杀。海子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凭借其才华和创造力,在非常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中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和论文。海子的很多诗歌都表达出一种哲学的诗意美,并在诗歌中通过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他的诗歌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诗歌中所包含的生命意象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于此,本文从多个层面针对海子诗歌当中生命意象进行分析探讨。
一、生命中的原始之美
海子的诗歌蕴含了他对远古时代的向往之情,因为诗歌中包含了具有原始生活气息的村庄、古代城池、喜马拉雅山脉等意象,带有原始的古朴、纯净,而生命的力量则是在这些古朴、纯净的事物中得到展现。海子作为一名诗人,不仅有对远古的向往,还有对历史的悲悯。他在诗里写道:“有一小批年轻的诗人开始走向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揭开黄色的皮肤,看一看古老的沉积着流水和暗红色血块的心脏,看一看河流的含沙量和冲击力。”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海子诗歌中生命意象所展现出的原始美来自他对民族历史的深刻感悟。又如,在海子创作的《敦煌》中,他表达了对敦煌的赞美和感慨,描述了敦煌虽然经历岁月的沧桑,但仍然伫立于荒漠之中,并成为人类文明的永恒象征,以此表达生命力的强大。
二、生命在死亡中升华
在海子所创作的诗歌中,生命的出现往往与死亡相伴,而死亡则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在海子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通往生命本真状态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生命最高理想的主要方式。在《美丽白杨树》中,他写道“陪伴花朵和诗歌/静静地开放/安详地死亡”,从文字中可以了解到诗人将死亡看作生命的回归,因为盛开后的花朵将逐步走向死亡,回归泥土,并最终化作植物的根蒂,这也为它再次获得新生打下了基础。海子也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死亡和新生的看法,如在《抱着白虎走过海洋》中,他将太阳看作生命本真的状态,而人类只有在死亡的辅佐下才能够越过海洋并获得新生,从而表达出生命在死亡中得到升華的道理。而这一方面的描述也对应了存在主义哲学家亚斯贝斯的观点,即死亡才是生存得以实现的条件。对海子而言,他对生与死已经有了深刻的感悟,在他创作的《九月》中写道“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这表现出诗人已经通过对死亡的审视获得了更好的感悟。
三、生命中的诗意
在海子的诗歌中,生命中的诗意往往通过远方的形象予以呈现,远方代表了纯洁、自由、神秘,这与现实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展现出生命的诗意。海子在《遥远的路程》中描写“遥远的路程上却干干净净”,在他看来,远方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吸引着自己,这也是他踏上通往远方路程的动力。他在《民间艺人》中写“心在最远的地方沉睡”,在《草原之夜》中写“我的头颅就埋在这里,搂抱着夜色中的山冈”,之所以会使用大量的笔墨描述远方这一意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将远方看作生命的依托、精神的家园,生命的诗意只有在远方才能够得到呈现。海子还将自己比作远方忠诚的儿子,然后孤独地走向远方,而这一方面的描述表现出诗人的理想主义精神,这也成为海子生命意识的真实写照。
四、生命的真实跃动
在海子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抒情的内容,既表现了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又表达了生命因无法超越时间而变得迷茫的观点。海子创作的《感动》《春天》都描述了野花这一事物,渲染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表现出生命个体在融入自然时的欢畅,从而表达出生命的真实跃动。但是在他创作的诗歌中还描述了青春的季节很快过去,个体生命无法阻挡时间流逝,从而表达出生命的有限性。在《秋日黄昏》中,海子通过对秋日黄昏的描述,表达了他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慨,以及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悲剧性和无奈性。在海子的诗歌中,他能够直面生命的困境,并义无反顾去寻求摆脱的途径,表现出他宽广的胸怀。
五、生命群体的共振
在海子的诗歌中,生命群体的共振也是生命意象的重要表现。他在《五月的麦地》中写道:“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诗中涵盖了各个层面的空间,并利用麦地营造出一个气势磅礴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向自由奔去,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生命群体的共振。海子创作的《麦地》同时出现了众多人物,并通过对他们的描写来表现生命的共振。在与他人的共存中,人能够达到生命最充实的境界。虽然这只是海子的意想,但也表达了他心中沉重的生命意识。
六、对本真的追求
生命虽然充满苦难,但海子对生命仍然表现出挚爱之情,而且从来都没有放弃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并在思考中获得了对生命本真的顿悟。在《日出》中,他写“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着我站起来”,太阳使得海子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而在《黎明》中,他写生命就是在搏斗中失败、并在失败中搏斗,如此往复的循环也表现了生命的本质,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在海子看来,时间和空间虽然会对生命造成阻碍,但是生命的真实和纯粹则无法被夺走,这也是生命追求的目标。
七、对健全生命的向往
在海子的诗歌中,对健全的生命怀有向往之情,这与他成长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子从小生活在农村,这样的环境使他形成单纯、朴实的性格,也使他对自然、生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他在《活在珍贵的人间》中写道:“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对海子而言,其满怀激情走向诗坛,期望能够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但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这让他感到惊诧。20世纪80年代的诗坛存在明显的浮躁之风,在海子看来,这样环境下的生命表现出明显的残缺,自己无法融入这样的环境,只能选择以笔为刀来宣扬自己的理想主义,并利用自己的诗作咏颂健全的生命。最终海子选择以自己的生命去实践自己在诗歌中构筑的生命理想,进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海子的思想意识中,诗歌从来都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诗人的生命应该与其诗篇在一起,也正是这一份执着,海子义无反顾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海子走了,或许是走向了寻找健全生命的行程,但是他的死亡并不代表他生命的结束,而是一个生命存在意义的真实显现。
八、结语
在海子的诗歌中,针对生命的意象各有侧重,但是最终会归结到一点,即对生命的本真的追求。海子虽然走了,但是其诗歌中生命意象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却从来没有停止,这也指引着我们对生命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
作者简介:周仓库(1983-),男,河南周口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朝鲜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