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琼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学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备统计思想和掌握统计方法应是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将“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明确提出“统计观念”是统计课程的核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统计观念”更名为“数据分析观念”,并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课程的核心概念,这些都凸显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近日,本人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一课,现反思如下。
一、重视课前教师用书、教辅的研读,了解学生情况
《复式统计表》这一课是在学生一二年级已学习分类知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复式统计表”是把两个(或多个)相同统计项目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它可以清晰、全面地反映数据的情况。它是学生高年级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是统计知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渡阶段。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学习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复式统计表,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是让学生只停留在能读懂复式统计表中数据和会填写空白复式统计表的水平就可以了呢?经过研读教师用书、教辅,在了解学生已有学情的前提下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认识、会读、会填、会用复式统计表上。其中,会用为重点,即通过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整体观察数据,建立某些数据之间的联系并尝试通过数据做判断和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巧设环节,培养学生“四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节课我没有按常规让学生在课堂上先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而是分别出示了三(1)班男女生课外活动的两个单式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解决男女生数量比较的问题时感到寻找数据不方便,从而引发思考:不方便怎么办?学生说合起来,我继续质疑怎么合?为什么可以合?顺水推舟地引出了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和形式更简洁、更便于比较、信息更丰富等特点。在课末,又设计现场对班里男女生最喜欢的课外书情况的统计,再次经历收据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表和分析数据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活动经验。
三、重视利用课本的资源,让学生真正读懂复式统计图
分析统计数据的前提是会读数据。在认识了“复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的结构后,我出示了课本练习题中的各种复式统计图让学生去读,一是让学生熟练地读懂数据,二是打破学生学习例题时的思维定势,不要认为统计数据只能是统计人数,还可以统计重量、长度等,而要根据统计的内容和标注的单位,为紧接下来的填写统计表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四、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托尼·博赞先生发明的一个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是一种帮助大脑全方位、多角度思考的思维工具,也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学习方法。本节课我边授课边板书,最后利用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总结形成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如下图)。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印象更深。但是本节课只是在课要结束的时候由老师完成,如果能给学生一同绘制成图效果会更好。
五、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正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作息时间不合理、课外作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超长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三年级学生语数英三科的课后作业时间要控制在30分钟以内。要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作为老师就得想方设法提高课堂的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把课后时间留给学生。本堂课,我没有另外印制练习纸或学案给学生,而是直接选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研发的《阳光学业评价》里的题目进行练习减轻了学生课后负担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本节课我设定的教学重点为会用,即通过设计学习活动来让学生整体观察数据并建立某些数据之间的联系,尝试能通过数据做判断和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但在实际授课时前几点都达成了目標,在通过数据进行预测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例如,我能引导学生读懂中、美、俄三国奥运会金牌的统计表,能根据通过观察数据判断问题的对错,根据观察到的数据求总数和进行比较。但对于统计表中数据的预测功能就疏忽了。如果在解决完以上问题后,紧接着提出一个请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预测第30届中国的奥运金牌数,然后再引发冲突,再完善就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了。
本次研讨课后,科组老师进行了评课和分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核心概念,在此表示感谢。今后我将继续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环节,为扎实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