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辩读写:《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尝试

2021-11-19 12:42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32期
关键词:善人鲁智深恶人

[编者按]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在《水浒传》前十二回的阅读中,开展了对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性格、命运及人生选择的大讨论,同时,通过小论文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将思辨读写活动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梳理和提升。虽然同学们的笔力还显稚嫩,思想认识也有待进一步引导与提升,但同学们的探究以及这其中闪烁的火花,着实令人欣喜。

是佛还是魔?

——我看花和尚

初三(4)班薛诗然

佛性,即是慈悲;魔性,即是杀心。花和尚鲁智深,究竟是佛还是魔?

我的答案是:他都是,也都不是。

说他没有佛性吧,他可以为陌生人筹集回家的盘缠,只因他们有家不能回;他可以在肉铺里干坐上二三个时辰,只为给他人争取逃跑的时间;他可以偷偷跟随着刺配的朋友,只怕他途中遇到危险……在他帮助的人中,大多与他非亲非故,而鲁智深帮助他们的原因,是他的仗义,那源于慈悲的仗义。

说他只有佛性吧,又不然。打死镇关西时,他内心无畏;大闹五台山时,心中无愧;他在战场杀敌时,不觉有罪。他犯下的人命案子,也不知让官府通缉他多少次了。

他是有杀心,可哪次不是因为自己的慈悲?他不忍看到镇关西欺软怕硬,专欺负穷人,于是了结了他;他不愿让一个好女孩被强抢上山,于是藏在洞房中,大闹了桃花庄;担心林冲遇害,于是偷偷跟在他刺配的路上,在两个差役伺机害他时,差点一戒刀了结他们的性命……

鲁智深身上的佛性与魔性紧密相连,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因为他是一个血气方刚又慈悲为怀的人。

在那个至暗时刻,多数人想着的无非就是多捞点钱,少惹点麻烦,在朝廷中当个官。至于人的死活、事的对错,又与谁有关呢?生逢乱世,性命如蝼蚁,但总有人心向阳光。而他正是其中之一。他是个和尚,虽然喝酒吃肉不守寺规,但他更有颗佛家的悲悯之心;他每天看着世上的种种不公,不愿念经麻痹自己,于是他执起戒刀,大杀四方。在他看来,念经只能让自己好受;而打,被欺负的人就暂时不会被欺负了,他的心也暂时不痛了。

林冲的慈悲,有软弱的味道;柴进的慈悲,有包容的味道;宋江的慈悲,有伪善的味道……而鲁智深的慈悲如松针上滴落的露水,纯净而没有任何杂质。因为他的慈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芸芸众生。他的慈悲生来如此,且从一而终。

他不是佛,因为他犯过错;他不是魔,因为他没有嗜血如命。人的一生都在追寻向善成佛。就如五台山上的和尚,他们每天都在念经、打坐,可那终究是精神上的东西。世间还是黑暗,还是无情。尽管他们是“粗鲁汉子”,却在精神上和行动上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智真长老说鲁智深“命中驳杂”,那是因他行善时又犯下人命。“但今后正果非凡,你我皆不能及”,那是他的慈悲之怀,不是体现在语言上,而是体现在他的行动上,更是蕴含在他的精神上。

现在,我们提到鲁智深,想到的是他的仗义,那是他身上魔性和佛性完美的结合。

点评:我们提到鲁智深,往往想到的是那个喝酒吃肉、一言不合就开打、最不守佛门规矩的“花和尚”,那个屡次被逐出山门的最不像和尚的人,可是他却是个最具“佛心”的人,因为他所行之事,正是佛家所倡导的普度天下众生的“慈悲”。小作者透过人物外表的顽劣和杀戮能看到内在的善良和慈悲,做出“魔性”与“佛性”的双向判断,真是令人欣喜。

(指导老师:郑书慧)

从林冲身上看到的“黑”与“白”

初三(4)班黄钧铭

在我看来,《水浒传》从来就不是一部侠客小说,而是一部反映世间阴暗、人性多变的小说。人们之所以说“少不读水浒”,我认为是因为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还不能完全从其中的“杀戮”中,领悟“黑”与“白”。

在一百单八将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林冲。但依然有许多疑问,比如在小说前期,林冲这么个正直勇敢、武艺高强的人为何在高衙内面前如此软弱?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人为何谋反上梁山?小说后期林冲为何又冲动残忍且杀戮成性?

在我看来,林冲是一个逐渐“黑化”的人。一开始的林冲只想安安稳稳守着美满的家庭和体面的工作度过一生,这时的他可谓是“白”的。也正是这份“白”使他软弱,不能直面挑衅和侮辱,以致后来恶人变本加厉。在山神庙中,当他得知自己被陷害后,林冲不顾一切杀了陆谦等人,甚至挖出其心肝,这行为不能不说是残忍的。可林冲杀人时,是无奈的,是憎恨的,是气上心头的,也许就是突然涌来的大量的信息使他心情混乱,使他忘记了人性。他开始思考如何生存下去,所以他展现了野兽般的残忍,此刻他或许正由“白”转变为“黑”。

但何为“黑”与“白”?宣扬正义就是“白”?为了活下去进行的杀戮就叫“黑”吗?

假设“白”是群羊,“黑”是群狼,当你用以“正义”的“爱”为名,去保护群羊不受伤害,那这份“爱”对于群狼便是名为“毁灭”的“恨”。此时“黑”与“白”的立场在羊与狼之间的评判是否截然不同?说回林冲,他开始可能是名为“白”的羊,但他软弱,他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所以只会被狼咬死,至少活活饿死。经过山神庙一事后,他不想做羊了,变成名为“黑”的头狼,虽然残忍,但他拥有了活下去的权利和选择生死的自由!

林冲亦“黑”亦“白”,立场的不同和角度的不同,林冲在不同时期可以是羊,也可以是狼。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小说反映的世间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在小说里的那样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在残酷的人生考验面前,弱小的羊终究会被咬死,就是软弱的狼也会活活饿死。

小说描述的世间阴暗,可能就存在于“黑”与“白”中。人生正如八卦图的黑白两极,不停运转,或许就要像林冲那样经历大起大落,才能达到平衡。

而那样的世界,何尝又不是因为人们仍拥有在面对至暗时刻的奋力一搏的渴望,才会变得更加精彩而美麗呢?

点评:在小作者看来,人没有绝对的善恶,事没有绝对的对错,立场不同、标准不一,评价的人与事也会有不同的结论。小作者能从林冲的“隐忍”和“残忍”中看出“白”与“黑”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和条件,并得出人们在面对至暗时刻为求生存的奋力一搏才是人间的精彩之笔的论断,我想,这也正是思辨阅读的收获。

(指导老师:郑书慧)

在希望中隐忍,在绝望中爆发

——林冲落草的心路探究

初三(9)班刘宇轩

水浒写的是众多英雄好汉上梁山的故事。虽说108位好汉上梁山各有原因,但大多是“官逼民反”。其中林冲就是被黑暗逼到绝境、在绝望中爆发的典型。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总教头,这个头衔听起来很唬人,但其实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教官。而他的愿望也不过分,只是想安守本分,做好这个总教头,甚至连升官的奢望也不多。而就是这么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官,却因为高衙内看上自己的妻子而被高俅陷害,被发配沧州。

你肯定会问,为什么他不与高俅抗争,而甘受他的诬陷呢?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只想着安分守己过日子,于是他“忍”。他这种“忍”,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对那个社会仍抱有希望,想苟安。他以为忍了后,高俅就会放过他。可是他错了,因为在高俅眼里,林冲只能算只蝼蚁,既然轻松就能踩死蝼蚁解决后患,那他为什么还会放他一条生路呢。

于是,对林冲的追杀开始了。在野猪林、在草料场,无不想置他于死地,而林冲仍是忍,因为他还残存希望,还想再回到温暖的家,恢复过去的好声望;他还不想与自己的过去切割,要与过去切割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然而,冷酷的现实再次验证了他的幼稚。在山神庙里“偶然”听到陆虞候与富安的对话,彻底冲破了他最后的底线,也让他认清了这个社会的冷酷与黑暗,希望不再,绝望陡升,忍无可忍,瞬间爆发。

以林冲的性格,如果这发生在以前,我大胆猜测,他应该会主动自首,因为他的性格,不会促成他去造反;现在,他已经对这个社会失去了信任和希望。而把持这个社会的人,也会不容于他。这样,被逼到绝境的林冲,只能被迫走上了一条从未设想过的道路:落草。

体面的工作、美好的声名、幸福的家庭,让人对社会、对人生充满希望,让人想尽办法去保全这一切,遇到不公正、不幸都会选择忍耐;而当你的所有都被剥夺的时候,你就会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犹如落入困境的野兽,就会把所有的捆缚撕破,去做生存的挣扎,因为你已经忍无可忍,别无选择。

在希望中隐忍,在绝望中爆发,这就是林冲落草的心路挣扎。

点评:林冲的“忍”是懦弱?是“逆来顺受”?小作者给出你新的思考:那是因为“心怀希望”。林冲的“不忍”是勇气?是“王者归来”?小作者给出你新的答案:那是因为“丧失希望”。这是不是可以启发我们这样思考:在施耐庵笔下的水浒世界中,当社会能给人生出诸多的希望,那作为个体的人,就会是一个心怀敬畏、恪守法度的“好人”;当社会剥夺了一个人发展的希望乃至生存的希望时,那最终这个社会也可能会生出众多的“反社会”的“反贼”。所以,小作者的认知,也许也正契合了原著的精神:乱自上作!

(指导老师:张   欣)

善人悲鸣,恶人降临

——论林冲的“黑化”

初三(3)班刘子涵

恶人与善人,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转换。水浒英雄林立,每个躯体里面,都寄居了一个悲愤的灵魂、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悲情的社会。

林冲,大家都知道,江湖人称“豹子头”,八十万禁军教头,大名鼎鼎。而他,也不幸地由一個义薄云天的“善人”变成了一个手上“沾满鲜血”的“恶人”。

起初,林冲还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有一个幸福的家,有贤良美丽的妻子,有江湖上的好哥们。他正直、善良、仁义,天下所有江湖豪杰都想与他交朋友。他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着,惧怕意外打破生活的平静。

高衙内看上林冲的妻子,是整件事情的开端。因为放纵的贪欲,他们开始针对林冲,开始对他下计。可林冲明明知道是谁,还是吞声忍气,这不明摆着让别人来欺负吗?但是,人家是什么官?太尉!你这小小的禁军教头又怎能惹得起呢?为了让生活继续,林冲忍辱负重,不再去讨说法,想让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林冲手持宝刀误入白虎节堂,成为故事的转折点。社会黑暗,容不得林冲这样善良的人。想要在这种社会立足,就必须完成“蜕变”。可直到在被发配路上遭人暗杀,他都还是继续展现他的忍耐之心。要不是鲁智深救了他,他恐怕早已命归九泉。林冲将自己受过的屈辱隐隐地堆积着,关在心中的铁房子里,努力让它不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善心,竟然能和屈辱抗争这么久,可见林冲究竟有多能忍!

林冲终究还是忍不住了。他不忍听到在山神庙下陷害他的阴谋,他不愿听到家中亲人的悲鸣,他不愿再做个“善人”而忍受这般屈辱,于是他脱下“善”的躯壳,变化了——他将三人残忍地宰杀了。被鲜血染红的白雪,也在空中久久地悲鸣。

从此,他不再是从前的林冲,他也变得“无理”,变得“蛮横”。可怜一代豪杰!就这样在社会的黑暗中选择“黑化”。他虽然善良、宽容、大度,可难道说这些性格,没有促使林冲“黑化”吗?要是你早点发怒,不让悲伤在心中堆积得太久,又怎会化作满腔怒气?也就是说林冲这个人,变化不仅有社会原因,自身性格也是重要因素。如果林冲回望他的一生,或许也会为自己的忍耐而叹气吧。

恶人对善人的碾压是必然的,而碾压促使善人向恶人转变也是必然的——这就是小说笔下,悲情社会悲哀故事的必然结局。

点评:“善人悲鸣,恶人降临”,这或许是一个社会最大的不幸。当善良的人屡遭压迫和欺侮,恶人更加肆意妄为,于是,会生出更多的“恶”去碾压“善”,而善人在恶人的碾压下,要么走向死亡,要么走向反抗——挥刀砍向恶的瞬间,也许就是催生了新的“恶”——以恶治恶、以暴制暴从来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可也是无奈的选择。

(指导老师:郑书慧)

猜你喜欢
善人鲁智深恶人
为善赎罪
刺花
我不想感动对方
老善人
善人
变身鲁智深
与鲁智深的“密会”
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必须有刺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鲁智深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