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全和、刘全利(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
◎ 文字整理︱刘全福(《哥俩乐翻天》编导)
我俩从1970年加入部队文工团,作为从艺50年的老同志,我们结合自己滑稽表演生涯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成功的滑稽演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和基本素质。
第一点应该是天赋。天赋是指自然赋予、生来具有的资质。作为演员没有天赋却站在舞台上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第二点应该是勤奋。勤奋是指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天赋和勤奋是相辅相成的,缺少哪一个都不行。勤奋是一种好品质,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因为那些成功艺术家的背后一定是付出了常人所没有付出的努力。但是只有勤奋远远不够,勤奋只是及格,拼命才是关键,勤奋到拼命就离成功不远了。第三点应该是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是有恒心,持续不间断,老是那么一股劲地进行。对艺术的探索、对知识的渴求认准了就一定要长久地坚持下去。第四点应该是终身学习。不仅要学习杂技技艺、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戏剧、舞蹈、音乐、曲艺等姊妹艺术的相关知识,这对滑稽演员的创作和表演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五点应该是反思。要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从思考中得到提升,从总结中得到成长。第六点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作,在创作中创新。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和技能,提出新方法、新观点、新思维并进行发明创造或节目改进。创作思想和手段一定要与时俱进,充满智慧,这点在我们对艺术的追求中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循环“实践、学习、创作、创新”的过程,才能把每个作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第七点应该是脚踏实地。在深入生活中吸取创作灵感,为观众送去积极健康的幽默欢乐作品,演员才能行稳致远。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作品终究会被淘汰。
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即使成名也是昙花一现。1970年,我俩考入铁道兵文工团当舞蹈学员,两年后又开始了杂技演员生涯。那时我俩综合条件并不好,怕被别人说不行,所以就苦练基本功。每天早起晚归,别人休息时,我们还在训练。团里每个月都有考核,我俩每次都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后来,我俩就逐步参与表演,开始享受到掌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有了动力训练也就更加勤奋了。记得我们为了在休息时间进入排练室,特意把窗户留一个缝爬进去苦练。几年辛勤刻苦练习终于获得丰硕的成果,1976年我们的《双杠椅子顶》获得全国文艺调演优秀表演奖。后来又练出创新性节目《桌上钻圈》,受到了当时杂技界的赞誉。在《桌上钻圈》中我俩开创了一系列高难动作,成为当时杂技的样本节目,那时我们都年轻,能量很足,狮子舞、大武术、车技、滑稽等团里的高难度节目中都有我俩的身影。我俩频频获奖,成为团里的尖子演员、杂技界的佼佼者。
我们的第二次“登顶”是在全国青联。在那里我们得到一大批文艺界前辈的熏陶,使我们完成了从苦练“技艺”到追求“艺术”的提升。如果没有那次机会,我们可能就永远像个老黄牛,只知道苦练技术。在姜昆、陈佩斯的指导下,我们开始琢磨把杂技与传统戏剧、小品、相声等元素相结合,在滑稽表演中融入戏剧性的情节。杂技需要创新,从那时起我们加大了对创作的研究。通过不断地学习、调研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模仿、探索,我们创作了获得第三届杂技比赛滑稽项目第一名的《橱窗模特》和获得第九届意大利国际幽默大赛“金小丑”奖的滑稽节目《照镜子》。这些节目在全国演出非常火爆。从早年的《照镜子》,2010年的《快乐童年》,到近年的《兄弟拍电影》《钢琴家与指挥家》等,我们都在不断地创作创新,将幽默与欢乐带给广大观众,并从观众的笑声中得到艺术的提升。
我们认为,创作一个好的滑稽作品,成为一名成功的滑稽演员,创作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我俩的演出非常多,好多表演和想法就是通过演出实践不断地完善、创作、创新的。杂技最高的境界就是美,包括滑稽里小丑也应该是美的,提高审美意识也很重要。滑稽而又不失高雅、幽默、智慧,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另外,艺术上的成功关键是用心,我们会用大部分时间和心思琢磨作品,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学习。就像出国演出的间隙,我们很少去购物逛街,经常会一起看演出录影,把学习日程安排得满满的。
希望年轻的杂技工作者勤学苦练,用精湛的演技和认真求索的态度,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将滑稽与幽默传给广大观众,成为一名出色的滑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