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嘉诚,鲁长亮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牛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南11.5 km,隶属河西镇管辖。高平是山西东南部的重要门户,境内周山簇拥,丹水众贯南北,其北达幽燕,南通伊洛,西接河东,地势险要,堪称“秦晋唇齿,河朔咽喉”,而高平南的牛村是通往高平城的险要关塞,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牛村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近年来在牛村周边有多处考古发现。牛村所在的高平地区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战事均在此地发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带动了商业兴起和繁荣,其商业的兴起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牛村的制陶业十分发达,及至明清时期,晋商崛起,村中涌现出一批经商世家,经过几代人财富的累积,他们在村内兴建起多处大宅,堡墙森叠,院落数重,这些高宅大院构成了现在牛村的基本格局。佛道儒、商贸文化和驿道文化在这里交融,使得村内寺庙宫观密集,商铺店面众多,府邸官宅宏伟富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2017 年高平市河西镇牛村成为第五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9 年高平市河西镇牛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高平为上党故地,炎帝故里。乾隆版《高平县志·沿革》载,“陶唐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虞冀州,舜绍尧肇十有二州,此属冀”[1],这里也是尧舜禹的领地。
高平全市境内共发现107处新旧石器文化遗址,牛村西南500 m 处的全玉岭台地遗址是牛村最早的聚落遗址,古人居住集中在遗址的中部。从遗址发掘情况来看,发现有窑穴、陶窑,说明这时的古人已经懂得烧窑制造陶器,从保留下来的陶片看,属泥质红陶,质地比较疏松,表皮很容易剥落,技术还比较低级;遗址出土了石镰、石铲、石磨等,用这些工具种植粟,收获以后则使用带四个柱形足的石磨盘来加工;遗址还出土了鸡、猪、狗、牛等动物的骨骼,说明这时的古人也懂得了饲养家畜。从牛村遗址来看,这时的原始聚落开始了农耕文明。
战国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截断了赵军的粮道和退路,使得赵军陷入重围,被白起全部坑杀。秦统一中国后,《史记》记载“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刻之罘。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2],始皇路上遭遇刺杀,于是中途借道上党返回咸阳,返回路线很可能从山东经河南东北部进入长治或晋城地区,高平是南下咸阳的重要枢纽,秦始皇很可能从高平经过牛村,到蒲津渡黄河返咸阳。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柴荣(后改称郭荣)与北汉国主刘崇在高平原村、玉井和晋城的巴公等地发动战事,史称“巴公原之战”,因后周胜,亦称“高平大捷”。宋金时期,这里也是两国交战的主战场,当时在山西南部太行山上的潞泽一带,是抗金斗争的前沿和最为活跃的地区,抗金将领王彦和他创建的“八字军”曾与金军展开英勇的斗争。
战国时期,牛村先属韩,韩国的制陶业十分发达,牛村当时已经是一个较大的城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 条(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五关道、栈道、西方道、直道、滨海道等),其中一条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便经过高平北上并州、忻定地区。秦时,牛村称崇桂城,这时崇桂城规模非常庞大,它就坐落在经过高平的驰道上,古籍中有载“古之崇桂城,今之牛村是也,乃系通衢”[3]。东汉时,因军事防御和邮驿之需,驿站制度得到空前发展,十里一置,五里一堠,于牛村筑城列停,设置驿站,古村境内的驿道先呈东西向而后折向南北,纵贯全境;崇桂城是通向长安途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制陶业古已有之且非常发达,贸易的往来带动了古城的经济发展。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大发展。牛村当时也非常繁荣,据《重修金阙宫碑记》载:“金阙宫创自隋开皇时”。泽州、高平,是当年西运茶叶的重要中转站。当时的泽州、高平有两家驼马大店,一为“新泰店”,一为“万顺店”。古村当年就有这两家驼马大店的分店,是专门接待转运茶叶商人住宿的。据《福缘善庆》记载,“本村,和盛驼店、顺德驼店、兴恒驼店、新泰分店、万顺分店等计十二号”。北宋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驿站制,形成了全国的驿站大网,牛村的商业也更为活跃,曾将生意做西安、北京、开封、湖广等地。
据《山西通志》记载,“洪武元年,山西全境有重要驿道于线十条,驿站五十八处”,其中一条驿道,以高平县为中心,南经河西、牛村、岭头、高都等地,通往河南,属官衙专用道,可行马车。清时,山西的驿路,依其重要性质分为大驿、次冲和偏辟三种。而牛村所属道路为大驿。这时的山西商人得到了清政府的额外支持,经商的队伍空前庞大,古村诸如姬氏家族、李氏家族、焦氏家族、张氏家族、郭氏家族、刑氏家族等,村中望族皆以经商发展而起。村中街道两侧均有商号、店铺、银楼、当铺、私塾、作坊、驼店、牙户、窑房等。还设有官厅,内设公座,管理集市、评估市价,交通运输、信息传递等。及至乾隆年间,古村已是规模宏阔,城门五,敌楼四,城垣周匝,雉堞巍耸,几乎是一邑治势矣。
该村村名,以地似形而得名。据《高平县地名志》记载:“牛村村西南靠山,山势如牛身,村东北有古庙一区,两边有两个小水池,如同牛眼。村四周成弯形,像两个牛角。整个形状像伏牛一般,故名牛村”。牛村所在地域西南高,东北低。周围山川环绕,其北有牛山,南有松山、莒山,西南有全玉岭,东有龙王山,丹河水从古村西北而来,缓缓向东南流去。牛村的地理环境符合中国风水学说所说的“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这种聚落布局方式负阴抱阳,藏风聚气,表达中国古代朴素的山水观。
道路系统是聚落的骨架,聚落的空间结构往往由道路结构决定。古村道路呈“井”字型和“丁”字形,道路主次分明,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古村主要有西阁街、原古东街、原古西街、古南街、当街、驿道等主要干道。焦家圪洞、姬家圪洞、李家圪洞、姜河圪洞等次要干道。古村公共建筑较多,分布合理,有完善的公共建筑网络。民居围绕公共建筑在道路两边组团式分布,排列整齐,建筑密度大。
古村的公共建筑数量较多,现存的公共建筑有三教堂、金阙宫、佛堂、观音庙、关帝庙和祖师庙。全部为明清时期建筑,祖师庙于2012 年重新整修。除此外,村中还有石牌坊,东阁、南阁、三教阁、代王庙、八蜡庙、先农坛、古寨等,惜已被毁。
三教堂,顾名思义,是供奉儒佛道三教的寺庙。位于古村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 036 m2。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二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前殿、正殿,两侧为配殿、耳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柱头斗栱五踩双昂。庙外南20 m 处建有戏台1座。庙内现存清碣2方,如图1所示。
图1 三教堂正殿立面
金阙宫,亦称玉皇庙,位于古村南裤裆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45 m2。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山门舞楼为清顺治四年(1647)重修,正殿为清康熙壬子年(1672)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二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山门舞楼、正殿,两侧为妆楼、配殿、耳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庙内现存清代重修碑、记事碑各1通,清代布施碣1方。
观音阁,位于村东小阁街,亦称小阁庙,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4 m2。创建年代不详,据阁正殿碑文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石结构,中辟拱洞,上层建有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阁内现存清代重修碑1通。
牛村的公共建筑多为宗教建筑,皆为清代风格,神祇种类繁多,多神杂处,不同的神同处一座庙宇或一座殿堂,共同享受村民的香火供奉,这些都反应了民众信仰繁杂性和交融性。
牛村现存传统民居比较完整的院落有60 余处,砖木结构,明清建筑风格。院落多进,各进院落都是按不同功能依次展开,彼此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结合街道、深巷圪洞形成棋盘格局。民居建筑高低错落有致,与街道交汇转角处多有阁楼庙宇等建筑,或设置照壁,各宅院内都有石碾、石磨、水井等生活用具。院内四角设有角门,门上有砖石或木制雕刻,装饰精美。
牛村的院落布局方式是晋东南最为常见的类型,如“四大八小”式四合院、“簸箕院”、“棋盘院”等。“四大八小”式四合院,也称“四大四小四厦口”(厦口指抱角天井)。所谓“四大”指的是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八小”是指正房、倒座两侧的耳房,西厢房两侧厦棚、东厢房北侧厦棚和南侧大门,耳房和厦棚之间的天井称为厦口。簸箕院也较为常见,将四合院倒座的位置代之为装饰精美的大门,三面高一面低,则称为簸萁院。“棋盘院”,是指由两个三合院组成的一座大四合院,在院子的中间用横墙相隔,如同棋盘中“楚河汉界”,故称“棋盘式”院[4]。古人以上述院落为基本形式,根据地形、布局等实际条件灵活变化,通过各种院落的平面组合,从而创造出格局特色的居住场所。院落或以纵深方向展开,形成二进或三进院落,或横向联合,中以腰门连接,或横纵方向一同展开造成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效果,并通过轴线上院落形状和尺度的变化表达建筑空间的内外主次[5]。古村中几处经商望族的院落群是其典型代表。
李家老宅位于村南河街,现存近二十院。李宅以西门(即大门)为中轴线,南有长院、扁院、庭房院、马店院和护院,都是二进或三进;中轴线上有祠堂、绣楼院、戏院、厨院、红院和管家院;北有账房院、总管院、主人院、客房院、桂厅、“东升明”院和牛家院;从账房院过小门就是新院,新院有三处,即东院、中院和西院。大门的匾额为“金玉钟秀”,长院西北角楼有砖刻“极高明”,西南角楼为“咸亨楼”,如图2所示。
图2 李家老宅入口
牛村的防御性较强。明朝末年,流寇猖獗,一些富庶村落成了他们蹂躏、抢掠的目标。古村设有堡墙、高楼(又称望月楼、御楼等)、看家楼(又名风水楼),街道经常采用“丁”字形。这些做法主要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其修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类型是家族式的,就是巨商或官宦之家为了保卫自己家族的利益,在自家院落周围修建;另一种形式是聚落式的,整个村落集资修建,村中各个家族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敌,在古村周围筑墙建堡。这样,古村便有了两道防御,一是村子的外部防御,二是各个家族自己的内部防御。
牛村的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建筑开间三到五间,进深四到六椽,单檐硬山仰合瓦顶,单坡或双坡,多双坡顶。主体建筑多为两层,也有三层的,第一层层体较高,一般为2.8~3.2 m,通常用作会客和居住之用,第二层层体较低,一般为2 m左右,常用来贮藏粮食和杂物等。晋东南为暖温带冷温半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温度高,楼阁式建筑很好地适应了当地雨多、潮湿的气候特征,如图3所示。
图3 牛村院落内建筑形态
3.2.1 平面及柱额
建筑平面多三间,进深一间,对应当地人常说的“四梁八柱”构架形式。檐柱为四角抹棱方形石柱。石柱下是方鼓镜柱础石,“几腿座式”础石在古村十分普遍。几腿足端呈饱满的圆形,并且向内卷曲,每两个几腿之间点缀鹿、牛、狮、马等常见的动物装饰图案。在方形几腿座式柱础的基础上,柱础的式样还有各种变体,有在几面上加圆鼓的、加衬包袱的,还有素面的。如李家大院的柱础,其雕刻以花草和人物故事为主,姬家大院图案简洁明快,构图精妙。在宗教建筑中,三教堂、金阙宫和佛堂庙的柱础也是方形几腿座式柱础。
3.2.2 墙体及屋顶
牛村民居建筑的墙体分为三种:砖包土坯墙、砖墙和土坯墙,以砖包土坯墙居多。墙体厚度0.6 m、0.8 m 和1 m 不等。室内土坯墙面分别涂以粗泥层、细泥层、鱼皮木末层和石灰棉花层,这样处理的墙面耐久坚固,还可以进行彩绘装饰。从现代科学角度讲,墙体石灰抹面,取材方便,放射性元素少,冬季室内排放出的有害气体也会被石灰吸收,可以清洁室内空气。
民居建筑屋顶上不用望板,而是用铺笆或是植物皮、茎编制的席子。笆有净笆和杂笆,净笆是全部用黄花条来编制的,杂笆则有柳条、荆条等编成。
3.2.3 装修及其它
牛村民居院落大门的门槛多石制,门槛石上雕刻装饰,寓意深刻。如姬家大院门槛石上刻有“吴牛喘月”图,吴牛四肢微蜷,状似即将倒地,两端以牡丹花和花蕊作为收束;李家大院门槛石上刻有“海马流云”等。
门枕石可分为两类:一种呈圆鼓状,俗称抱鼓石;一种为长方形,俗称厢枕石。抱鼓石一般由鼔身、鼓座和须弥座组成。大鼓边缘鼓钉,饰盘长等纹样,鼓面雕刻各种图案。箱型门枕石为竖立的长方石,三面雕花,长方形石上雕花卉、狮子等吉祥图案,郭家大院的箱型门枕石正面雕刻仙鹤、莲花组成的“一品清廉”图,侧面雕刻“凤穿牡丹”图,下部刻“飞马驰骋”图。
牛村传统聚落周围山川环绕,丹河水穿过古村落,道路大部分呈“井”字形,有部分“丁”字形道路与之相接,庙宇建筑众多且分布较为合理,民居在道路两旁组团分布,多为砖木结构,建造精良。
以上特征,事实上都是建立在牛村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对其地处晋东南的区域文化特征、地处军事要塞的地理区位、自古以来盛行的晋商文化的综合体现。牛村独特的聚落空间和建筑形态是历史文化在牛村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烙印,也是其一直传承演进的基因。在未来牛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过程中,需要寻其根本,方能延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