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罗琳,周旋,姚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a.手术室;b.感控办;c.新生儿科,广东 广州 510515)
目前通过动静脉穿刺可以解决许多临床疾病,如上肢静脉造影术和PICC 置管等, 但术后穿刺点的止血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其在临床科室运用广泛,具有操作简单、避免重复穿刺、使用安全等优点[1],但伴随而来的并发症也常发生, 穿刺点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了身体及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也使操作者产生紧张心理[2],一款简单有效的止血绷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血管外科进行上肢静脉造影术和上肢血管栓子取出术中, 成人手术结束后通常会在上肢切口处用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止血, 常规先将止血棉球按在患者出血部位, 再将止血束带贴在止血棉上并绑在患者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但在将止血束带贴在止血棉上时, 很容易出现止血棉在患者出血部位和止血束带之间窜位偏移的情况, 需要医护人员更加小心谨慎的包扎伤口,增加医护人员的操作难度,无法满足手术人员的使用需求。为保证达到最好的止血效果,笔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加压止血带, 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现将其制作及使用方法报道如下。
1.1 材料 采用一种可伸缩的PVC 聚氯乙烯材质。
1.2 制作方法 该加压止血束带主要由束带主体、气囊、充气管、套环、魔术贴、5 个部分组成,束带主体长度为40 cm、宽度为8 cm,其中气囊直径为3 cm,设置在束带主体的内腔, 通过气囊可便于将束带主体的中部鼓起对患者出血部位进行压迫; 充气管的导管直径7 cm,长度为20 cm,一端与气囊的充气口处固定安装在一起, 且充气管的另一端延伸出束带主体, 远离所述气囊的充气管的一端设置单向阀和充气接头;圆孔直径为0.5 cm 的空腔,设在束带主体的左侧; 其中套环的长宽分别为9 cm×3 cm 的长方形胶圈,通过圆孔套接在束带主体的左端,通过套环可便于将束带主体的左右两端进行连接; 公魔术贴的长宽分别为10 cm、7 cm,母魔术贴的长宽分别为35 cm、7 cm,设置在束带主体的两侧,通过魔术贴可便于将束带主体的左右两端连接后进行固定。如图1、图2。
图1 加压止血束带正面结构图
图2 加压止血束带侧面结构图
以上肢静脉造影术术后为例使用时,预先将止血棉的两端插在加压止血束带夹带的中部,然后将夹带带着棉球按在患者手部的切口部位,医护人员可轻松将与气囊相对应位置的束带主体处和止血棉一同贴在患者出血部位,一只手对束带主体进行按压,另一只手将远离套环的束带主体的一端从套环中向后穿过,使束带主体的左右两端进行连接,再沿着套环的左侧向前拉扯后贴在束带主体上,使公魔术贴粘在母魔术贴上对束带主体进行固定,将充气管上的充气接头与外部充气设备进行连接对气囊进行充气,气囊带动束带主体中部一同鼓起对患者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患者包扎以患者动脉搏动良好、皮温正常、患者不感到手指麻木、松紧放入1 指为宜[3],包扎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置管侧肢体末梢循环情况,指导患者做远端关节运动,如握拳、松拳等,同时应每隔2 h 放松绷带1 次、观察并记录穿刺点渗血情况。
3.1 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该装置临床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能有效解决目前用普通绷带固定止血棉球压迫切口压迫不到位, 或者后期患者肢体活动导致棉球松动移位, 导致切口再次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该装置只需1 名医务人员就可轻松将与气囊相对应位置的束带主体处和止血棉球一同贴在患者出血部位,该设计方法能有效固定棉球位置,从而避免棉球移位。 然后像戴手表的方法将一只手对束带主体的一端从套环中穿过, 并拉扯到合适的松紧度后贴在束带主体上,使公母魔术相互粘贴牢固,再通过充气管进行通气对气囊进行充气, 将气囊鼓起对患者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可更加方便于医护人员将气囊处的束带主体和止血棉一同贴在患者的出血部位。 该装置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同时止血带改良后松紧适宜,提高患者舒适度,该装置体积小,降低对其日常活动的影响,减少患者医疗成本,能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3.2 材料简单安全,装置实用可靠 该产品将采用完全无毒无味的聚乙烯高分子材料, 对患者皮肤或是呼吸系统没有任何刺激,价格相对便宜,并且在减轻术后过敏、 提高患者舒适度方面优于传统的止血带[4],可广泛运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 同时装置结构紧凑,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方便于医护人员将气囊处的束带主体和止血棉一同贴在患者的出血部位,从而降低出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