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乙鑫 饶亚君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学术界对于犯罪现象的研究,通常集中于社会学,将其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而地理学第一定律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关的,只不过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1]。犯罪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异逐渐吸引地理学家的研究目光。犯罪问题、事象产生的因素及空间分布规律开始从地理学领域进行解释[2]。通过分析犯罪行为、罪犯和犯罪影响,着力于研究犯罪、空间和社会的关系[3],进而形成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犯罪地理学。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犯罪问题和事象,同其他人文事象一样,有着明显的地域特性[2]。西方对犯罪地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就注意到犯罪现象的地理分布并对其进行阐述[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芝加哥学派、犯罪制图学派为代表,涉及的主要理论为“犯罪同心圆论”“犯罪生态学论”和社会解组理论,重点探索犯罪现象的空间异质性[5]。20世纪60—80年代,受人本主义与实证主义影响,先后产生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可防卫空间(defensible space theory)、情境犯罪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6]等理论,主要研究犯罪活动与空间防卫的关系。20世纪末至21世纪,学科融合趋势明显,犯罪地理学家将研究方向转向人的行为感知、城市空间与犯罪活动的关系来研究犯罪行为[7]。
此外,依靠大数据平台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的运用,犯罪地理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8]。总之,近现代以来,犯罪地理学研究经历了从描述犯罪现象的空间分布向研究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时空差异的变化过程,即实现了从犯罪现象的空间表征形式研究向动态演化和机制研究的转变[9]。
我国的犯罪地理学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祝晓光先对犯罪地理学进行了初步的介绍[10]。此后,汤建中[11]、王发曾[12]也开始介绍国外的犯罪地理学研究状况。21世纪初,孙峰华[13]、魏晓[14]、毛爱华[15]等人继续对国外的犯罪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关注和评述。2010年以来,犯罪地理学的研究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传统的综述理论研究仍在推进,主要还是从不同方面介绍国内外犯罪地理学的研究进展,缺乏对国内犯罪地理学的单独介绍,部分涉及国内犯罪地理学研究的综述也比较笼统;另一方面,城市犯罪空间防治[16]、犯罪热点[17]、抢劫盗窃[18]、拐卖儿童[19]等具体犯罪类型的实证化也开始兴起,却并没有被纳入研究进展中进行介绍。因此,目前国内尚缺乏对犯罪地理学进行系统完善的梳理和介绍的文献。
本文以“犯罪地理学”为主题词,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了有记录以来犯罪地理学研究文献的特征,而后总结其研究情况。在简要整理分析犯罪地理学研究的中文文献基础上,重点回顾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犯罪问题研究进展,以期抛砖引玉,为今后犯罪地理学研究提供借鉴。
截至2021年6月,以“犯罪地理学”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有117篇文章(如图1)。其中,共有期刊论文72篇、硕博士论文33篇、会议报纸辑刊等9篇。20世纪,关于犯罪地理学的文章较少,1985、1986、1989、1993、1994、1996年各有1篇,1988年有3篇。进入21世纪,犯罪地理学发文量逐渐增加,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7年达到最高值19篇,2018年又回落到一个较低值6篇。可以看出,国内犯罪地理学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15],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出于建设智慧城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些社会经济数据的逐步公开,犯罪地理学的研究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图1 犯罪地理学发文量趋势图
利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关键词检索,统计频次排名前五的关键词,如表1。由表1频次一列可以看出,犯罪地理学主要是犯罪学与地理学的结合,研究重点是城市犯罪问题,其中又以犯罪空间防控和犯罪热点为研究热点,而农村犯罪问题在地理学上的研究尚属空白。犯罪地理学在具备主要研究方向的同时,研究领域广,方向多,发文庞杂。
表1 “犯罪地理学”文献高频关键词
利用中国知网的可视化分析,对犯罪地理学发文作者及期刊进行统计,将发文数超过6篇的作者以及载文数超过6篇的期刊单独统计制图,得到图2、图3。发文数超过6篇的学者共4人,王发曾、单勇、周素红、柳林,其对应领域为城市犯罪空间、犯罪热点、犯罪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关键词的频率有共通之处。从载文期刊来看,《人文地理学》是刊发犯罪地理学研究论文的主要期刊。由此可见,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犯罪研究是目前国内犯罪地理学研究的主流。
图2 “犯罪地理学”文献作者分布统计图
图3 “犯罪地理学”文献来源分布统计图
国内犯罪地理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开始着眼于对国外犯罪地理学的介绍和总结,旨在开阔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为犯罪地理学在国内的发展奠定基础。1986年,祝晓光在国内首次引入犯罪地理学的概念,明确其属于人文地理学,并指出犯罪地理学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国内的犯罪问题同时有利于人文地理学的完善与发展[20]。1988年,王发曾对犯罪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重点关注城市犯罪空间模式的研究[21]。
此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方面对西方犯罪地理学理论进行总结评述。2017年,卓蓉蓉等人利用文献分析法对21世纪以来SSCI、SCI收录的犯罪地理学研究相关论文,分析国外近年来犯罪地理学发展趋势[9]。至此,国内学术界对西方犯罪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基本形成完整的脉络,这也表明国内学者对西方犯罪地理学的研究始终保持高度关注,有利于促进国内犯罪地理学的理论完善和发展。
自犯罪地理学引入国内以来,吸引了来自地理学、法学界、警务管理、城市规划等诸多学科的学者关注,各学科的性质决定其重点研究方向的不同,取得的成就也各不相同。地理学在犯罪空间防控和犯罪时空分析方面做出较为明显的贡献[22]。以王发曾、单勇为代表的学者对城市犯罪空间研究从最初的国内空白到现在的日趋成熟,其中大致经历了30年左右的时间。
从认识引入西方研究成果到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应用实践,再到提出初级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快速而短暂的发展历程;然后从空间防控的含义、理论基础解释了空间防控的必要性;最后对未来空间防控的领域和前景进行分析展望[23]。而犯罪时空研究基本集中在中观尺度,是国内犯罪时空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思路广,研究成果多。微观尺度的研究作为犯罪时空研究的新兴焦点,其成果也在逐渐增加,未来可能会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在传统理论研究之外,部分学者将研究目光聚集到具体犯罪类型的实证化研究上。其中,儿童拐卖、毒品犯罪、抢劫盗窃等犯罪类型的研究逐渐增加。冯健、黄琳珊等率先将财产类犯罪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数据相对容易获得的北京8个区为研究区域,以GIS为工具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探讨城市犯罪的时空格局和时空模式,并建立时空机制模型[3]。程薇选择上海市为研究区域,利用GIS对上海市的入室盗窃案件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24]。李小恺、于冲将犯罪地理学模型引入毒品犯罪研究,分析毒品犯罪的内在规律,实现毒品犯罪区域更加有效地防治[25]。李钢、谭然等将从公益平台收集到的寻亲数据,基于地理集中度指数和人口迁移选择指数,从犯罪地理学的视角探究1980—2015年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地理特征[19]。
其中,以盗抢犯罪类型的地理时空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盗抢犯罪案件总量大、具有多发性、作案手段恶劣,且具有连续性,犯罪嫌疑人在未被强制终止犯罪的情况下往往连续作案,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与网络诈骗等案件相比,盗抢案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更为紧密和直接,潜在犯罪人往往选择人流密集或防控力量薄弱的区域实施犯罪。因此,以抢劫、抢夺、盗窃合称的“两抢一盗”犯罪是展开犯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的有效切入点。
鉏同君基于福州市城区年各类盗窃犯罪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从区和街道两个层面对福州市城区各类盗窃犯罪的空间分布特征、犯罪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26]。古杰等也尝试从家庭的视角研究入室盗窃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广州市18个社区作为案例,以1332个家庭的问卷调查作为数据基础,分别分析不同类型家庭遭遇入室盗窃的频次特征[27]。刘洪强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和时空建模方法,结合犯罪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深入探索分析了研究区入室盗窃案件的时空模式[28]。
而柳林等以中国H市DP半岛为例,分析城市入室盗窃犯罪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特征与成因,以探索推进区域内犯罪者画像研究[18]。廉超以长春市南关区2010—2016年“两抢一盗”犯罪案件为例,通过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地理学的视角对犯罪案件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基于主观偏好和客体约束两个角度分析犯罪行为中主体的时空选择,以主体视角透视犯罪行为[29]。这些研究都是国内外犯罪地理学理论在我国进行实证化研究的探索。其方法多样,切入点也各有不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犯罪地理学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数据或来自新闻报道,或为公安局内部数据,其来源封闭,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唐梁博将广州市核心区作为研究区域,以2013年—2015年广州市核心区各级法院审理的盗抢犯罪案件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开展犯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实体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研究[30]。曲比伟石以四川省成都市三环内城区为例,使用标准化犯罪强度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成都市“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时空规律进行研究[31]。这些研究都是以官方公开的犯罪信息为数据,相对以前的研究更为标准化和透明化。
本文通过整理中国知网的文献,对犯罪地理学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总体而言,我国犯罪地理学的发文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地理学研究是国内犯罪地理学研究的主流;对西方犯罪地理学保持高度关注,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犯罪空间研究和犯罪时空研究;对具体犯罪类型的研究具有学科优势,其结果具有现实意义。但不可否认,由于犯罪地理学尚未形成一门成熟的学科,相关研究仍然不成系统,成果差异较大。
部分研究领域还比较薄弱,农村犯罪问题的描述尚属空白。此外,研究数据的获取存在极大的困难,对实证化研究的限制明显。除了对犯罪情况的时空分布描述之外,还应进一步探讨其深层的形成机制。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地理学在此领域的研究有望不断深入,以期达到预测和防治犯罪行为发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