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成
(安徽省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徽 广德 242200)
本文研究的矿山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主要开采矿种为石英砂岩,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在本世纪初,由于政策原因,矿山关闭停采。治理区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存在地质灾害隐患,而且破坏了区域自然景观,与周边的青山绿水极不协调,同时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浪费,给S215省道及Y033乡道沿线造成了视觉污染,也严重影响附近村庄居民生活环境,因而治理区内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已势在必行。
矿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极端最高气温40.4 ℃(1978年7月6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4.6 ℃(1969年2月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 328 mm,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年最大降水量2 377.0 mm(2016年),年最小降水量775.9 mm(1978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 453.5 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均降水天数150 d,降雪天数9 d,无霜期229 d。2016年6月20日,遭遇罕见大暴雨,中国天气网公布的全国24 h降水量排名中,广德以266.3 mm降水量占据全国第一[1]。
治理区所在的广德市东北部地区以丘陵为主,仅皖、苏、浙接壤处有低山蜿蜒,该处石灰岩质纯层厚,发育了典型的亚热带地下喀斯特溶洞,其中太极洞已辟为重要游览景点。治理区内坡表基本无植被覆盖,局部见一年生草本;坡顶主要植物以草本及灌木为主,间或有低矮乔木,植被覆盖较好。
治理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拗、苏浙皖断皱束、长兴—广德凹褶断束的西南部[2]。区内地层从志留系中上统至白垩系出露齐全,区域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泥盆系上统五通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为石英砂岩及粉砂岩。治理区区域构造主要由部分门口塘坳陷、广德坳陷、长兴凹褶断束三者组成,形成了中南部-北东部印支加里东构造层和北西-西南-东南部燕山构造层两个不同地质时期较为明显分界的构造格局,但前者在燕山运动期被改造,形成了北北东-北东向构造方向为主,北西和东西向为辅的褶皱断裂带;后者以坳陷盆地为主。区内褶皱属广德—长兴凹褶断束的次级构造,其中包括牛头山向斜、新杭向斜、大王村向斜、独山背斜、五元山背斜、官山—砺山复式向斜等。本区岩浆岩不发育,区内未发现断层、褶皱等结构面,主要结构面为岩层层面。
治理区出露地层有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及第四系。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分布于矿区的大部,产状220°~240°∠5°~20°,为本区的赋矿地层。岩性主要为灰黄色中厚层-厚层状石英砂岩夹黑色泥质页岩。第四系上更新统下蜀组坡积:粉砂质亚黏土、黏土、砂、夹灰色砂岩砾石,不均匀分布于矿区的外围山体表层,厚0~10 m。矿区内未见岩浆岩,蚀变作用不发育,各层位未发现热液蚀变现象。
治理区原主采矿体直接出露地表,无顶板,底板围岩与矿体岩性相近,为细粒石英砂岩及粉砂岩,为强度中等岩石,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2015)》(GB18306—2015),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活动不频繁,也不强烈,属于低烈度区[3-4]。
4.1.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下蜀组坡积,主要岩性为粉砂质黏土夹碎石。根据民井调查,单井涌水量<10 m3/d,富水性弱,为HCO3—Ca型水,pH值6.8~7.2,矿化度0.2~0.85 g/L,透水性较弱。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为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单井涌水量<10 m3/d,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HCO3—Ca·Mg,矿化度0.16~0.4 g/L,该层为弱含水层。
4.1.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治理区内地形较复杂,基岩裸露,含水岩组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径流受地形条件控制,水力坡度与所处地形的坡度基本一致,区内地下水大致自东部向西部径流,蒸发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治理区内有公路通往新杭镇和S215省道,从S215省道可经过Y033乡道进入治理区。治理区交通便利,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等可直接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生活用水可取自周边的村民居住区。施工场地临近箭穿村,距广德城区亦较近,施工所需材料基本上能够就地取材或就近购买。治理区废弃地范围较大,且地形较平缓,在整合废弃地地形贯通场地后,施工设备和原材料进场及搬运都方便,施工场地条件良好。
Ⅰ-1区治理设计:由于边坡节理裂隙较发育,连续强降雨入渗导致现有平台出现碎裂状裂缝,必须对裂缝区域进行全面清除,故无法按照原设计进行削坡减载形成50°最终边坡。为保证最终边坡整体稳定性,经测算,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本区域边坡+95 m以上部分调整为45°削坡减载,削除裂缝区域边坡,下部仍按30°回填压脚,并于标高+95,+102,+111及+120 m(台阶高差平均为7 m)处设置安全稳定平台,对上部45°边坡进行挂网喷播复绿,下部30°(局部20°)最终边坡及平台进行覆盖种植土30 cm后,再撒播乔灌木种子复绿,施放的密度为15 g/m2。
Ⅰ-2区治理设计:根据土地利用规划,Ⅰ-2区需要进行挖高填低,场地平整(最终形成自坡脚到道路约3°的缓坡)。由于后期规划为农用地,故在最终场地上覆盖种植土50 cm,以达到后期规划的农用地要求。
Ⅱ-1区治理设计:对该区+110 m以上坡面50°进行削坡减载,+110 m以下坡面30°回填压脚,并于标高+110、+125 m处设置4 m宽安全稳定平台(20号~22号坡面平台高度由+110 m缓慢过渡至+115 m),同时边坡与平台与Ⅰ-1区域自然衔接,形成统一坡面及平台进行综合治理,对50°最终边坡进行挂网客土喷播复绿,30°最终边坡及平台进行覆盖种植土30 cm后,再撒播乔灌木种子复绿,施放密度为15 g/m2。
由于前期施工修筑的上山道路,局部区域地形较凌乱。根据治理的需要,对此区域在完成主体边坡治理后,进行场地清理平整,覆土30 cm,并撒播乔灌木种子复绿。
洪峰流量计算公式:
QN=0.278×aCNFΦ
(1)
式中:QN为洪峰流量,m3/s;a为洪量径流系数,取0.15;CN为平均1 h降雨强度,mm/h;F为山坡集水面积,km2;Φ为修正系数,取1.2。
截排水沟断面尺寸确定根据明渠流公式:
Q=ωC(Ri)/2
(2)
式中:Q为流量,m3/s;C=(1/n)×R/6,n取0.03;ω为过水断面积,m2;R为水力半径,R=ω/χ;χ为排水沟断面湿周,m;i为坡比,取5%。
坡顶截水沟:结合地形地貌状况,在坡顶设置截水沟,截水沟设置在最终边坡界线向外2 m(水平距离)处。截水沟采用浆砌石块砌成,砌筑用水泥砂浆强度M7.5,块石强度不小于MU30,并用M10水泥砂浆勾缝。对于地势陡,水势猛的坡顶地段,可根据需要增大墙体的高度,以保证洪水来临时,坡面土壤和植被不受冲击。
坡顶截水沟设计长度是根据其投影长度,并结合地形坡度,按≥5%坡面地形起伏设计。
坡脚及平面排水沟:为及时疏排坡面汇流,保证满足坡面排洪泄水的需要,减少水土流失,本次设计在紧邻最终边坡坡脚处修建坡脚排水沟(含与区外排水系统或宕底水塘相接的连接排水沟)。坡脚排水沟采用浆砌石块砌成,砌筑所用水泥砂浆强度M7.5,块石强度不小于MU30,并用M10水泥砂浆勾缝,按5%地形起伏设计。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由于坡脚后期需要进行回填压脚,且周边具有良好的养护水源保证,故本次将蓄水池取消,区内排水系统最终汇入周边市政管网。
沿边坡坡脚外2 m处覆土50 cm进行绿篱种植,构成坡脚安全绿化带,品种为法国冬青,种植规格为4株/m2,根据调整后边坡坡脚绿化带位置将原设计进行了适当调整,绿篱种植4 080株。
为增强治理区周边过往行人的安全意识,于治理区显眼位置树立安全警示牌6块,尺寸为600 mm×900 mm,面积为0.54 m2,安全警示牌为永久设置,设置要求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供水水源:治理区周边有居民和村庄,宕底应保留蓄水池或原始水塘,附近有浇灌河流等,可作为供水水源地。
为彰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于区内进出场显眼位置处设置宣传牌一块,规格为4 m×8 m,面积为32 m2,铁质。
坡顶施工便道设计在边坡削坡坡顶后推3~4 m,采用挖掘机开挖、压实、整平,主要为挖机简单开路,方便运输。具体路线根据坡顶地形灵活确定,平均宽度4 m,总体原则以尽量减少开挖工程量,减少占用林地为宜。施工结束后,施工道路需进行整修平整,并进行覆土,撒播乔灌木种子绿化,不留安全隐患。
本文研究对象为安徽省东南部的一座非金属矿山,在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下,矿山开发的恢复治理工作越来越紧迫。文章从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地质特征入手,详细分析了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原矿山的开采工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矿山恢复治理的措施,对相邻区的矿山恢复治理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