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开 张艳
摘要: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林下茶发展进行论述。论文主要从林下茶发展背景、林下茶优势、林下茶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对林下茶的开发及绿色、生态的茶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茶、林菌、林禽、林药等的发展,有利于在构建良性的生态系统基础上,促进林、农、牧等相互共生,充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发挥最大综合效益。林下茶亦为“林下种茶”,是一项茶、林相结合的生态、环保式种茶模式。随着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借鉴各地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林下野生茶树潜有资源,扩大林下栽培茶叶面积,促进茶产业生态发展。
1 林下茶发展可行性分析
1.1 林下茶发展背景
重庆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人工种植茶树最早的地区,具有悠久的茶叶产销历史。近年来,重庆茶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提升,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生态绿色产业。万州作为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优势茶产业带之一,是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示范县,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最美的茶叶生产基地。2020年,重庆市生态茶园面积达1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是重庆优势茶产业带之一,围绕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建立高标准生态旅游茶园是渝东北地区茶产业发展方向,2020年,整个渝东北地区茶园面积达25万亩,无性系良种达80%以上,茶叶产量2.5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25亿元。近年来,保持着茶企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茶叶行业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對茶产品安全意识增强,我区茶叶产业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更高要求。
1.2 林下茶发展优势
为顺应茶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政策导向,林下茶树价值的研究,有利于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下茶巧妙地实现了“家茶野栽”,不施加化肥,不打除草剂,不使用化学农药就能生产出真正环保、有机茶叶。林农结合改变了茶叶的生产方式,同时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20年万州完成新建标准化茶园5000亩,改造林下老茶园1000亩,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4.7万亩,以江南茶厂为代表的万州区茶叶企业在2020年实现茶叶增收20%。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林下茶的发展是扩大茶叶基地、生态绿色茶产业发展的方向。
2 林下茶发展现状
2.1林下茶种植现状
近年来,多位学者对林下茶的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下茶的生物学特性、套种等方面。另青艳[4]等提出林茶模式是在林下种植茶叶,以改善茶园光照条件,并有防风、降温和增湿的功效,对提高茶叶品质有益。曾觉民[5]等研究的林农结合山区新型林茶套种模式,茶园内配置稀树、遮荫不超过40%的经营方式。罗会友分析安徽黄山区以黄山六百里猴魁茶业区为代表的茶企业,流转天然阔叶林山场面积893.33hm2,已实施林下茶叶栽植190.07hm2,林下茶叶长势良好。吴仲珍等分析贵州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化现状。
2.2 林下茶质量研究现状
安全问题、特征成分分析是茶叶品质分析的重点。在茶叶安全方面,主要集中在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方面,专门针对林下茶质量、风味的研究甚少。茶叶生产技术规范中对茶叶土壤的重金属元素浓度限值要求为:铅(Pb)≤250mg/kg、镉(Cd)≤0.30mg/kg、铬(Cr) ≤150mg/kg、汞(Hg)≤0.30mg/kg、砷(As)≤40mg/kg、铜(Cu)≤150mg/kg[6];农业部标准规定茶叶中重金属元素限量要求为:镉(Cd)≤1mg/kg、铬(Cr) ≤5mg/kg、汞(Hg)≤0.3mg/kg、砷(As)≤2mg/kg [7];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茶叶中污染物限量铅(Pb)≤5.0mg/kg [8]。而绿色食品茶叶标准中规定铜(Cu)≤30mg/kg [9]。由此可见,从茶园土壤到茶叶产品各个环节,重金属污染含量限值均详实规定。陈宗懋[10]曾提出,茶叶中铅、铜含量问题,将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李云[11]对茶叶中的重金属的残留和累计过程研究表明:少数茶园土壤中镉已处于警戒水平。在茶叶中农药残留方面,GB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茶叶农残限量由原来的28种增加至48种。多数学者集中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优化、基质对农药残留检测准确度、精密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对林下茶园不同土壤、鲜茶叶、商品茶农药残留的比较分析鲜有报道。
2.3 林下茶管理模式现状
渝东北地区林下茶种植主要集中在铁峰、长滩、后山等林下茶园。目前,林下茶以野生茶树为主,品种繁杂,品质质量参差不齐。采用“放养式”管理方式,春茶采收后,不注重夏茶、秋茶的日间管理,收成较少。在生态发展中,对保护天敌、保持茶园生态平衡意识不强,仍有使用农药、化肥等农资,破坏林区生态,不利于林茶绿色发展。
3林下茶发展方向
在当前绿色、生态的茶产业发展背景下,渝东北地区林下茶的开发是茶产业增值增收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政策方面,增大政府扶持力度,在推广林下茶绿色、生态发展前提下,扩大林下茶种植面积,强化林下茶种养管理知识培训,扶持茶企业加工,市场开拓和品牌打造,增强茶农质量安全意识。围绕重庆茶叶产业以“生态、安全、优质、高效”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提升渝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氛围,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最终以实践解决茶产业发展与林地、林业生态保护的矛盾,带动周边林农增收致富为首要,大力推行发展林下茶叶经济品牌。
在质量安全方面,加大对林下茶质量安全研究。对万州林下茶区土壤、茶叶中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含量测定,初步掌握万州林下生态土壤、茶叶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特征数据,突显林下茶的生态优势。以林地茶树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寻求适合林下茶叶经济发展新模式,以期更大程度推动万州茶叶高品质的优化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带动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会友. 黄山区林下生态茶业经济发展初探[J]. 安徽农学通报,2013.22(19),91-92
[2] 胡留杰,廖敦秀,马连杰,等. 西南茶区土壤-茶树系统重金属研究现状与趋势[J]. 农学学报,2017,7(11):19-22
[3] 杨广容,吕才有. 云南古茶树资源的生物及社会价值[M].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4.05,382-285
[4] 另青艳,何亮,周志翔,等. 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 湖北林业科技,2013.01,41-42
[5] 曾觉民,刘锦荣,李昆,等. 云南山区林农模式的探讨[J]. 云南林业科技,2001.96(3),1-1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GB/Z 26576-2011茶叶生产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总局,201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659-2003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S].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3
[8] 李云. 茶叶中重金属残留和累计过程研究[M]. 西南大学,2018.05,1-36
作者简介:
王圣开,1982年,男,硕士,贵州仁怀,工程师,重庆市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科长,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食品检测及实验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