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月
摘要: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应通过农村环境治理经济内蕴的有效分析,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应用。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的工作内容,农村环境治理可为农村比较优势的构建提供基础,并且乡村旅游业发展潜力的高低是农村比较优势的重要体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驱动。文章将从农村环境治理与农村比较优势间的关联分析入手,而后对其农村环境治理的经济内蕴展开讨论。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比较优势;产业融合
新经济背景下,国家大力提倡产业融合,而加强农村与城市比较优势的把握,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有益路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益于快速积累资金,其所起到的经济关联效应也十分显著,且可对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起到提升作用。而乡村旅游业的经济影响作用发挥需要以农村环境治理为基础,需要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践行确保农村环境治理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有效发挥。
1.农村环境治理及农村比较优势间的内在关联
1.1农村比较优势是农村环境治理效果的重要体现
技术及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而比较优势则是技术及产业选择的依据,是市场竞争优势的诞生基础。农村资源是其比较优势的产生来源,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环境日益下降,污染不断加剧,催生了城市、自然及农村的有机结合的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构想中,需要加强工农业联合、加快农村及城市的整合,实现城市及农村的优势互补。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比较优势在于生活环境更贴近于自然,而发展层次越高的城市,其与农村之间的对比更为明显,因而城市居民具有极其强烈的去城市化的愿景。而农村比较优势的提升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效果。
1.2农村环境治理维护在农村比较优势构建中的作用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城市文化影响下,农村地区逐步转变了经营及生活方式。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用量大增,煤气电气逐步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燃料,且工业消费品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未合理排放与处理,均逐渐弱化了农村的比较优势。而农村环境治理的维护可改变这一现状,延缓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可有效接续农业发展中断裂的自然循环链条,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促进产业长效发展。农村环境点、面两种污染同时存在,生活及工业污染、新旧污染交织叠加,农村饮水及产品质量安全均受到了影响,加之缺乏健全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农村居民健康受到了威胁,经济发展也受到了阻碍。近年来,在政策文件出台的同时,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多,侧面反应了国家对农村环境的重视。只有有效整治农村环境,才能改善着农村环境,方可展现出农村比较优势。
2.农村产业融合有助于强化农村比较优势
2.1基于乡村旅游的农村比较优势
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农家乐、农业园区的数量不断增多,旅游接待量持续增加,产业收入日渐增长,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发展成为支柱型的产业。乡村以其自然优美的风光、恬淡幽静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与消费,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农村旅游产业成为了新的消费热点,旅游业的消费升级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基于这一大环境,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正是实现绿色发展理念与经济发展融合的有利时机。
2.2乡村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作为第三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具备极强的经济带动能力,产业关联效应显著。旅游业蕴含的信息量较大,可实现信息的快速积累,对农村地区的素质提升也十分有益,因而是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增多,必然会带动住宿、餐饮以及娱乐各个产业的发展,对交通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建筑行业均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还可优化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因而旅游业的发展可对农村地区的产业融合产生有益的促进。
3.农村经济发展利于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果
3.1城市互动可刺激农村经济发展
城市与农村存在较大的差异,会限制二者间的良性互动。加强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拉近城乡差距,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农村居民素质是农村经济落后的关键所在,在城市化发展下,农村居民大量涌入城市,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然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城市要素的人才,为农村输入大量人力资本。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则可促进产业融合,可引入更多的城市要素,既可在短期內产生良好的经济收益,也必然会对农村人力资本提升产生推动作用,使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愿意回归农村、发展乡村,通过城乡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3.2农村经济发展可驱动农村环境治理
农民积极性不高、治理成效巩固效果差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难点所在。不同主体对农村环境治理所产生看法不一,农民认为环境治理属于政绩工程,因而参与度不高,因而制约着农村环境治理成效。农村污染源分散且污染范围广,以政府为主体、大量投入的治理模式并不科学。而是应发挥出不同主体的作用,将农民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带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在经济的有益驱动之下化解当下农村环境治理遇到的难题。
结语:农村环境治理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其经济内蕴所在,可在这一内蕴支持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机融合。当前经济发展及环境治理中均存在难题,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与促进,需要通过农村比较优势的有效发挥,彰显二者间的促进作用。因此,应通过农村环境治理维护好农村贴合自然、环境适宜人居这一比较优势,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资源整合,发挥其产业关联效应,促进产业融合,通过城乡间的良性互动,引入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环境治理方面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彰显其经济内蕴。
参考文献:
[1]吴佩芬,田春艳.新媒体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探析[J].中国商论,2016(25):146-147.
[2]张晓冬,石径溪.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我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