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经过个人申报,大兴区教委遴选,白淑新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的成立让我们欣喜,这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在大兴区区域内学前教育大发展之际,“怎样通过工作室提升教师队伍,促进工作室成员成长,做到专业的延伸和专业的共成长,带动园所的发展”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工作室由一人主持,全区幼教同行在“室内”共同活动,交流思想,共同实践,总结实践,发现规律,提升理论水平。工作室是个人播种希望的自留地,是共赢共生的教育。因此,工作室是全区幼教发展平台,要充分思考城乡幼教师资队伍的公平发展,以促进公平、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基于此,为了建好工作室,将大家引向专业成长之路,工作室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成员有深入参与的“兴趣”,还要能够为教师解决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寻求发展,丰富个人认知。这条思路也正是工作室开展研究的方向和思路。研究方案并非一纸方案,要有切实存在和推动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要有真实问题的呈现,能与大家产生共鸣,满足成员的内在需要,这才是有效支持教师成长的行动方案。
为了解成员的问题,在众多零散的问题中寻求研究共识,寻求研究方向上的一致。工作室召开了首次启动会,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由工作室导师做成员入室遴选原则的工作讲解,站在全区教育发展的格局及各园保教工作的现状上思考,分层选拔。核心区域以老园、乡镇园及新建园三种类型为主,以确保资源发挥到实处。二是工作室学员聚焦自身及园所面临的问题做自我介绍,从教师的言谈中,可以了解到教师的问题都是基于当前自身和园所实际,有些问题虽然对于一些成熟教师、成熟的幼儿园不是难题,不是问题,但确是仍有必要研究的难题。这一方面说明了幼儿园的教研工作有研而不实的现状,同时也更说明了教研在一所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研是否能够有力解决教师的问题,同样也取决于园所业务干部的教研组织能力和水平。因此,教研队伍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根本命脉。
工作室研究之旅开启前的问题调研,为工作室助力开启研究的第一步,找准切入点,精准施策。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强调研究问题要来自一线的鲜活实践,来自教师的真问题。此外,还要做好问题归类,零散的问题有利于个人成长,是主观的因素,而将多个同向或隐性同向问题归类,则适宜教师的共性成长。这些问题聚焦大方向,如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组织教研、教研问题的选择无从下手、教研当中如何抓住核心问题帮助教师提升、在教研中怎样贯穿幼兒园园本课程理念、研究问题如何与课程之间建立联系……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摆在教师面前的真问题。因此,从问题导向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便成为工作室研究的首选和根本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任务驱动,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工作室将学员零散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整理,从人员的基本构成、园所的实际问题及区域内教师队伍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工作室这支成员队伍内都是各园的中层干部,要将他们培养成为指导能力和水平高的队伍,就要有更高的专业标准和高定位。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园园长的专业化标准》来确定培养目标和方向,提出教师教育行为观察与支持的实践与研究,一方面基于教师幼儿,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行为。同时,业务干部要会看教师日常师幼互动行为,在分析教师日常教育行为中帮助支持教师成长,为支持教师的发展提供任务驱动,不仅可以使工作室有一个很好的内驱力,让每个成员在“室内”有任务有目标,也使成员回园后有研究内容,有引领方向,这课题是基于当前大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的思考上,适用于各园教师的研究内容,因而形成大家共同的需要,成为研究愿望。大课题研究下,成员通过分布式实践,课题引领成员实践,成员实践助力课题成果的积累与形成,课题引领式任务驱动研究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式,是从研究的思维促进教师成长,使教师能感受宏观与中观之间的关系,课题任务驱动式研究亦可帮助业务干部实现问题转化成课题的能力,转化成研究路径,研究策略等思路,需要中层干部不断修炼,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因此,在为工作室解读工作方案时,我们以研究课题促发展的思路,为大家学习到了如何确立课题、选择课题、课题的设计思路和课题研究文本的撰写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
干部教师的成长不仅只强调实践,理论的给养才会让教师的实践找到可循的依据,教师的精神和思想世界、专业素养才会丰富。教师本身在实践中创造出的真知灼见,教师专业思想和水平将更加立体。工作室采用聘任理论和实践双导师制,在日常工作室培训中结合研究内容和导师工作实际,实行导师双出和导师单出的循环指导方式,为教师在交流和学习中感悟,这样理论的浸润,教师会在轻松自然中悟道。此外,还为工作室教师购买书籍,这些书籍可谓是教师们间接的理论大师。人、书同为工作室教师们带来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经验,给教师们提供了所学、所思、所用的同时,我们还通过课题引领的方式,引导教师查阅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促进教师的聚焦性学习,拓宽了教师的理论视野,帮助教师深刻地理解关注理论的学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前人的经验上再看教育、品教育。
幼儿的成长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教师的成长也需要在行动实践中获得。工作室聚焦课题,采取自愿报名承担行动研究任务的方式,下到各园开展行动研究。同时,采取“教学教研+行政教研”两种教研模式相融合的行动研究方式:“教学教研”,即前半场,工作室的一名中层干部引领所在园所的教师开展日常教学观摩和教学教研,工作室的其他成员退后观摩该教师承担教研的组织与实施,并带着工作室的研究任务,去观察业务干部在教研中如何与教师开展有效的教育互动,支持教师聚焦本园的课程,研究教师如何有效的支持幼儿的学习。“行政教研”,即后半场,承担任务的这名教师及其本园教师退后,工作室由导师或指导教师主持,展开行政教研,就观摩教学研究的实际现场开展讨论。针对作为中层业务干部如何在教研时与教师开展有效的互动,教研方式、教研中补充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如何动态地观察教师研讨中的行为,为教师提供动态的支持策略,以及研后梳理的经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再验证等问题,教师们在行政教研中,进行深度思考。这样聚焦教学、聚焦教研,教学行政“并进双混式”工作室的行动研究,帮助工作室的干部教师不断的学习吸收,并各自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获、有所得。
要把工作室的成员凝聚在一起,组织在一起,让工作室内的学习成为大家成长的需要,成为专业引领的需要,确保工作室的运行“从头热到脚”,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工作室成员有获得,确保教师在课题引领下有自己的思考。工作室采取作业、专题分享,讨论交流、公众号宣传等方式,帮助大家及时梳理所学所思,聚焦主题分享及行动研究时的交流,让工作室成员教师有了抓手。我们通过教师们的作业,可以看到在同一话题下,教师们的理论认识、实践经验的好做法,包括能够在行文中清晰地看到教师们教育思维的不一,思考深度和广度的差别,以及教育工作的创新视角,更有来自各园一线优秀教师的实战经验。我们将工作室教师的作业陆续发出,给教师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以呈现教育的自信及教师在各自教育自留地里的百花齐放。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教育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一线教育教学研究中,同样体现在教师要不断思考,在实践中凝练教育思考、教育理念,并把它梳理清楚,固化下来,进一步支持、指导或辐射更多教师们,让他人获得新知,获得启发。这是教育者要承担的传播教育的职责。基于此,在工作室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們注重研究过程的积累,对于研究课题、研究方式、研究时所用学习材料、教师间的思想碰撞,导师与教师间交流互动的具体内容等,由工作室导师进行实录式成果梳理。在文本中复盘每一个学习和研究,包括导师和学员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内容,或一些学习方式,或一些问题的提出等等,帮助我们进入现场,从现场中跳出来,去看他们的行与思,凝练思想,让干部教师的成长进入新的水平。这种每次工作室活动后的积极实录、总结和梳理,及时固化了成果,为深度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支持。
新时代要实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缩短区域内的教育差异,需要区域内优秀教师队伍的均衡。对此,名师工作室在辐射和带动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因为名师工作室主要培养优秀教师,培养具有研究精神、团队精神的教师,通过他们的专业成长来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各园其他中间教育力量。我工作室聚焦研究主题,集中20几个园所的中层骨干教师组建工作室团队,当工作室团队进入某个园开展学习和研究时,会与承办园教师形成两个团队之间的交流,大家聚焦共同话题,交流研讨,同频共振,这种“同种思想,不同结构”的教研式传导,有效实现了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对工作室成员各园的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教育任重而道远,名师工作室肩负着培养教育良师的使命与担当,需要在新的教育格局中,保持“不变”,不变的是“静心做教育”,更要在时代的变局中保持“出新”,“出新”的是养师育幼的新路径、新方式、新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前教育迈向新台阶。因此,名师工作室的运营是“静功”,正所谓“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师教育行为观察与指导者有效支持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FDB21409)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