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管理策略的应用

2021-11-18 06:47:58刁小伟龚相渝刘善丽
吉林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瓣膜动脉血

刁小伟,龚相渝,舒 娟,刘善丽

(1.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重庆 402260;2.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

冠心病多发于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逐年攀升,老年心脏病发病率逐年增多,老年冠心病手术率逐年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一种针对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方案,具有一定效果。但是,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具有病程漫长、心功能差、多数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其他基础慢性疾病,导致手术风险进一步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转归情况与预后情况。临床有研究指出,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治疗期间辅以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促进疾病转归[1]。基于此,本研究在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实施体外循环管理策略,观察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60~83岁,平均(71.64±3.24)岁;心脏瓣膜病类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4例、联合瓣膜病变7例、二尖瓣病变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均符合心脏瓣膜病诊断标准,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1.2方法

1.2.1仪器选用:SORIN-C5型体外循环机、天津体外血管管道、动脉微栓滤器、美敦力M-541膜式氧合器等。

1.2.2预充药物:预充药物以复方电解质溶液为主,琥珀酰明胶、白蛋白、甘露醇、碳酸氢钠(浓度为5%)常规预充。

1.2.3建立体外循环:患者均应用中度血液稀释,稀释后的红细胞压积需控制在0.22~0.25范围内,在转前机器管道中添加4 000 U肝素。体外循环成功建立后,随着血压水平平稳后,添加10 ml硫酸镁(浓度为25%),复温后再次添加10 ml硫酸镁,然后开放主动脉,进行心脏复搏。心脏复搏5 min后,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补充10~20 ml葡萄糖酸钙(浓度为10%)。

1.2.4静脉引流:若患者为二尖瓣置换术或双瓣置换术,经上下腔静脉插入引流管2根,并在升主动脉处插入1根动脉供血管。若患者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则经右房插入腔房管一根。

1.2.5建立体外循环后:在患者的体表以及血流温度降到32 ℃~34 ℃,阻断升主动脉,并在患者的主动脉根部进行灌注治疗,停搏液(4∶1)灌注,继续降温直至28 ℃~30 ℃。并在主动脉完成阻断60~90 min后,可再次灌注停搏液,灌注液含量是首次的一半。在手术完成后,缓缓复温,在患者的血压水平稳定在50 mm Hg~75 mm Hg、温度控制在37 ℃、肛温大于35 ℃时停止灌注,完成循环管理。

1.2.6停机后:实施常规改良血液超滤,清除机体多余水分,浓缩患者血液,缓解患者的心脏负荷。

1.3观察指标

1.3.1心功能分级: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于1928年提出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主要有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四个等级。

1.3.2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pH值。

2 结果

2.1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例(%)]

2.2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患者术后的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pH值)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3 讨论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器官功能较差,病情较危重,手术风险较高,术中体外循环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有较高几率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现象[2]。临床有研究明确指出,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术中理想的体外循环管理则是促使手术成功的基础[3]。这迫使人们优化体外循环管理策略,保证机体灌注[4]。因此,针对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特点,制定更为优质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非常有必要。体外循环管理策略可主动保护患者的心功能、血液功能,有效缩短心肌阻断时间,有效缓解患者的缺血性损伤,减轻心脏后负荷,有效达到心功能保护的功效。体外循环后积极应用改良超滤,可清除人体多余水分,提高血细胞压积与胶体渗透压,清除人体中的毒素,有效减轻人体中的炎性介质,继而缓解水负荷,还可减少体外循环后人体血液的丢失,改善机体组织、心脏的供血供氧情况,促进术后心肌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优质体外循环管理策略,术中选择性能良好的循环材料、合理的预充、足够的灌注流量、良好的心肌保护、有效改良超滤和把握好辅助循环时间等综合措施,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5]。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pH值)明显优于治疗前,此方法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影响,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瓣膜动脉血
勘误声明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烂”在心里
大学生(2017年10期)2017-10-23 18:35:0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8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高压氧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辅助治疗作用
西南军医(2014年5期)2014-04-25 07:42:23
CHA2DS2-VASc评分在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