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清丽 李卢泰龙 余林芳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红色歌曲是从近代延续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新时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红色歌曲融入思政教育,把历史文化以音乐的方式与思想政治相结合,既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又能进一步革新思政的教育方式,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红歌,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歌唱着党的精神与灵魂,既是反映历史的重要载体,又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当代人民群众了解历史、铭记历史的重要依托。红色歌曲从诞生到现在,历经几十年而不衰,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听众的心灵,每一首红歌都是一个“红色记忆”,歌曲背后都蕴藏着经典的“红色故事”。
挖掘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通过谱曲和作词背后所蕴含着的艺术家的真情感受红色歌曲的魅力与无穷的力量。如北京卫视科教频道播出的综艺栏目《记忆》在2019年12月播出“难忘的旋律——红歌背后的故事”节目,介绍了《我的祖国》《松花江上》《南泥湾》《北京的金山上》等经典著名红色歌曲,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词曲作家的亲历口述等层面,以真实化的场景和历史实物,带领观众走进红色歌曲的历史世界,了解红色歌曲背后蕴含的动人的故事,让耳熟能详的歌曲印在人们心中的不只是旋律,更是由衷的爱国热情,并且在国人心中发芽,开花和结果。
姚峰[2]在《我以我歌讲党课》的专题讲座中,回顾了他二十多年来创作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到新时期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歌曲,他表示,这些歌曲,也是历史记忆的一种表现。姚峰以音乐润泽初心,用历史化育使命,利用音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党课形式讲党史,既生动又创新。姚峰所创作的歌曲,从纵向时间思维来看,与党的历史进程相符合,从横向历史事件来看,涉及民生、政策、新时代精神等方方面面,挖掘这些红色歌曲的渊源以及蕴含在旋律背后的故事,把经典歌曲唱响,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了活力与保障。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英雄的革命斗争史,是无数先辈用他们伟大的爱国热情和宝贵的生命凝聚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了对英雄先烈们的崇敬之情,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3]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不能忘却“来时的路”,我们更有责任走好未来的路。
为了缅怀先烈,姚峰和陈道斌以一曲《红色恋人》致敬为革命奋斗的先辈们,激起了人们心中的红色精神。歌中写道:“你用太阳的色彩,映红了我的梦,当我在长夜里徘徊,是你引领我走进历史的天空。”歌曲采用管弦乐队伴奏,通过管弦乐队与流行唱法虽反差却融合的方式,以恢宏的气势激发爱国热情,歌曲原唱原琳琳说:“当我听到如此恢宏的管弦乐响起时,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一下就涌现出来了。”词作者陈道斌希望大家透过一句句歌词去感受无数战士在冉冉红星的映照下为了国家和人民冲锋陷阵的爱国情怀。姚峰说:“这是一首恋歌,也是一首颂歌。”歌曲唱的是旋律,颂的是精神,每当人们唱响这首歌曲时,总是能够想起祖国,想起先烈和战士们,接受着革命精神的洗礼,并在潜移默化中备受鼓舞。
姚峰在讲座中回顾: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主席作政治报告,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是我国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圣地之一,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更有“坚持两个务必”“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等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精神。
姚峰和田地围绕西柏坡和两个“务必”,创作了《又见西柏坡》一曲,歌中唱道:“我们曾在西柏坡眺望,眺望神州生生不息的灯火;我们曾在西柏坡思索,思索即将告别苦难的中国;我们还在西柏坡向人民诉说,要把谦虚谨慎的作风牢记在心窝。”歌曲为d小调调式,色彩柔和,多采用八分音符,以娓娓道来的说话语气,依托庄重和恢宏的音乐旋律及平实质朴的歌词,结合男高音充满激情且富有感染力的音色,将情感由浅至深推进,诉说着一代革命人的情怀。歌曲前两段曲调较平实,从第三段开始进入高潮,据姚峰透露,他将结尾原本只是一句“又见西柏坡”扩充为一整段,反复咏唱形成高潮,这样的效果更有感染力,使人内心十分“激动”。
新时代,又唱西柏坡,又见西柏坡,当这首镌刻着历史印记和饱含革命精神的红歌再唱响时,又会激起多少人心中的澎湃热血,又何尝不是对西柏坡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100年峥嵘岁月,奋斗百年路,共圆中国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3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在抗战的紧要关头由19岁的曹火星创作,随后该歌曲风靡全国,如同坚定的信念成为精神力量鼓舞着抗战期间的中国人民。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提出,“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先有中国,后来才有共产党,应该在中国前面加个‘新’字”,后来,该歌曲被改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这首红色经典又再一次被人们唱响,新时代,红色经典也有了新的表达。
姚峰在原作的基础上将作品的精神内核进行延伸,改编成为混声合唱与乐队相结合的全新合唱版本,合唱版本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四声部的“呼唤式”呐喊呈现,在作品的开头便十分激情澎湃地重复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姚峰表示“这样的处理意在唱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心声”。
作品的第二段,以纯净的女声合唱,将人民群众心里对党的敬爱之情进行诉说,接着在作品的第三段,以复调卡农的手法呈现主题,和声立体且饱满,情绪张力十足,仿佛将人带入战争年代的硝烟,瞬间对党肃然起敬。
整部作品中,既有充满激情斗志的高歌呼喊,也有亲切柔情的表达,从音色的不同到力度的变化,姚峰通过对作品做细致且全面的处理,将人民群众心中对共产党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合唱版本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接触红歌、唱响红歌,这也是对党热爱的一种表达,歌词如同人民的心声,充满着国人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相信这首红歌永远会唱响在人民心中。
图1-1 《又见西柏坡》 曲谱(来源于中国曲谱网)
图1-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曲谱(由曲作者提供)
新时代,歌颂英雄的作品层出不穷,多年前,姚峰曾创作过一首《有这样一些人》献给共产党员。歌中这样写道:“他很平凡,时常被人遗忘;他很真诚,感动过许多人;追求理想他义无反顾,对待工作他满腔热忱……”歌曲语言朴实无华,却真实深刻地道出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人”的默默奉献,才有我们如今的盛世中华。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全国人民都向英雄的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姚峰以一首《火炬,高举起》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向党致敬,向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共产党人致敬。赞歌献给党,精神入我心,唱响经典红歌,令人心中意气风发并坚定信心走上新征程。
每一首红歌的旋律背后,都蕴藏着值得发扬的精神品质。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有纪念意义的革命史实,也有激励人心的豪言壮志,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每一首歌都是历史的真实投射,歌曲的旋律背后蕴含着红色的信仰和时代的力量。红色歌曲所投射的教育意义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相契合,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地方,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重任,应不断挖掘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并与教学相结合,找到与课堂良好的配合方式,重温经典红色故事,创新思政课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等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等丰富美育资源。[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显然,思政课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科目,它与各类课程紧密联系,各科目老师应充分挖掘每门课程中蕴含的教育性资源,将思政课与各个学科充分融合。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以纯理论灌输或说教的形式进行,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专业教师为主力军,并且被贴上了“枯燥无味”“严肃单一”的标签。笔者认为,歌唱表演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最喜爱且易于接受的表演形式,音乐是共通的语言,也是每个人从小无论是日常还是学习都会接触到的。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让音乐专业老师了解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或者思政老师运用思政课堂融进红色歌曲,将音乐的大众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弥补思政课单一枯燥的缺陷,让音乐与思政相互补充,互为提升,革新思政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姚峰是著名的作曲家、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有着多年的党龄,对共产党有着坚定的信仰,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与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很好地相融合,尤其是对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时期,姚峰都创作了相关的作品,把党的历史用音乐符号记录并保存下来,让音乐旋律打破时空限制,唤起受众对历史印记和故事的回忆。姚峰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江汉大学等地,用《我以我歌讲党课》的形式,创新了传统思政课的教育模式,提升了音乐教育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利用歌唱表演这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其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优点,将中共党史的理论宣讲按照时间线索与音乐欣赏有机结合,使思政理论教育情感化、大众化,带领年轻一代在恢宏的音乐和热血沸腾的歌声中,用艺术重温党史,以音乐润泽初心,以美育促进德育,感受信仰的力量,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学习参与度和接受度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大学生红色认知、红色情感、红色信念、红色意志的巩固、强化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践行红色品德的过程;大学生红色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红色认知、红色情感、红色信念、红色意志综合作用的过程。[6]因此,学生对于红色精神的弘扬要经过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再到实践的过程,提高认知与认同,对于实践的实现十分重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就需要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现阶段,不少研究都在探讨如何创新思政课堂,让学生能真正有效接收思想政治理论的洗礼,却忽略了受众的“感受”。红色文化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一辈来说,甚觉遥远,难以触碰情感共鸣和感受红色文化精神的洗礼。没有触碰点,一切的知识输入和所谓的精神传达,都是存在于表面的理论和教师本身的理解,学生并没有真思考、真入心,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在创新思政课堂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反馈”,因此,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尤为重要。
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是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是教师把控课堂氛围、改善教学的参考标准。考虑到红色历史文化对于新时代学生来说过于遥远难以引发情感共鸣,教师可从身边事、身边人着手引导,让学生知、信、行。
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这与久远的历史相比更加真切和真实,以新冠疫情为切入点,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职责与力量担当,将时间视角从当今社会回头仰望历史,触碰情感共鸣,从而在内心主动接受和学习红色文化精神。
疫情的突袭让全国人民都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无论是执法人员、医护人员,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参与进这场“人民战争”中,在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里,全国人民的心聚在了一起,凝聚起了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教师借助发生在身边的疫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感受红色文化精神,从而践行红色文化精神。
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姚峰和唐跃生共同创作抗疫公益歌曲《每个人的战争》,歌中唱道:“听党指挥才能春满乾坤”“这是每个人的战争,各尽所能就是新的长城”“黑夜在黑,我是光明,冲锋陷阵我有铠甲护身”。一句句铿锵有力、激扬向上的歌词都透射出全民族凝心聚力的强大决心。
所谓“教学”,更希望教师与学生两者均受益,教学相长。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能够联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起源与目标追求,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思想精髓。[7]高校应积极响应新时代关于红色文化传承及教育的相关要求,充分开展校园特色活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文化育人,让学生植根于红色文化沃土。笔者了解到,目前不少高校都在努力尝试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
3.2.1 唱响红歌,弘扬红色精神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校园开展经典红色歌曲比赛、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红色歌曲艺术展演,唱响红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从红色歌曲中挖掘历史故事和精神,让学生们能够接触红歌,了解红歌,唱响红歌,以强有力的青春歌声坚定祖国未来前途的乾光。
3.2.2 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精神引导,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红色文化蕴含着红色精神,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特色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铭记历史,在实践中培育人文素养,实现文化传承。让理论教育变得“活”起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人心。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把大型民族歌剧《江姐》改编成适合大学生观赏的校园版本,通过线下音乐厅现场观看和线上手机端直播平台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把民族歌剧经典唱段和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以及新时代的优秀声乐作品进行舞台实践展示,让歌唱表演与作品赏析进入大学生思政课堂,不仅提升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更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年学生群体感受到中国优秀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又创新了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
3.2.3 开设特色理论课程教育
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并加强红色文化认同,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十分重要。如江西农业大学于2019年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课程,该课程一改以往的纯理论讲解形式,除课堂理论教学外,设置了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学时,利用校园周边的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3.2.4 开展红色文化校园比赛活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学生参与度高的红色文化校园比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是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的创新尝试。高校可开展相应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在提升学生参与度方面,从校园活动入手,促进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深度结合,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面对面、零距离、参与到、享受中,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既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又参与红色文化建设,继承与弘扬并进。
本文以优秀个案——姚峰专题讲座《我以我歌讲党课》为例,探索利用红色歌曲创新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把富含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红色歌曲带到思政课堂,挖掘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不断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更好的上课方式,将红色歌曲作为最宝贵、最丰厚的教育资源,让高校思政教育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让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思政课堂遍地乐开花,资源共享、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