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建良 范建刚
同学们,在本章中,我们将一起领略几何学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勾股定理。它被誉为“几何学的基石”,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相传2500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地板很有趣,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1个正方形(如图1),而且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图2)。毕达哥拉斯陷入深思:两条直角边不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有这个性质吗?于是他着手从特殊到一般,去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图1
图2
在我国古代,《周髀算经》最早记录了“勾股定理”。同学们,请观察图3,3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a2、b2、c2,你能通过推理计算,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感悟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吗(a2+b2=c2)?
图3
勾股定理有上百种证法,数学家们想方设法去证明它,可见它的魅力所在。
如图4,三国时期东吴数学家赵爽将正方形中的4个直角三角形涂上红色,把中间的正方形涂上白色,经拼补搭配,证明了勾股定理。图5是图4的拼图模型,得到2ab+(b-a)2=c2。魏晋数学家刘徽通过“出入相补,各从其类”,也巧妙地证明了勾股定理(如图6)。“出”表示面积减少,“入”表示面积增加,“出入相补,各从其类”即面积不变,与我们的割补原理类似。这些证明方法都说明了几何方法的多样、灵活和美丽。
图4
图5
图6
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才是直角三角形?
古埃及人用13个等距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一人同时握住绳子的第1个结和第13个结,另外两人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在第4个结处。相传我国古代大禹在治水时也用过类似的方法确定直角。
如图7,在△ABC中,已知a2+b2=c2,△ABC是直角三角形吗?我们先画RtΔA′B′C′,使∠C′=90°,取B′C′=a,A′C′=b,如图8,再根据勾股定理证 明A′B′2=a2+b2,再 用“SSS”证 明△ABC≌△A′B′C′,说明∠C=90°。同学们,要证明一个图形的某种性质,我们可先构造具有这种性质的图形,再证明它与已知图形是“同样的”。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同一法”。我们通过“同一法”,可以感受勾股定理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
图7
图8
有首歌这样唱道:“波平如镜一湖面,半尺高处出红莲;鲜艳多姿湖中立,猛遭狂风吹一边;红莲斜卧水淹面,距根生处两尺远;渔翁发现忙思考,湖水深浅有多少。”如图9,你能替渔翁计算出湖的水深吗?
图9
我们设水深为x尺,则AC=x,BC=2,DE=在Rt△ABC中,可列方程,得x=3.75(尺)。我们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后,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便可解决。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数学证明的优美与精巧了吗?感受到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与快乐了吗?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传承。让我们一起走进勾股定理,感受它丰富的内涵吧。